這是一本講述作者與一位山中老者交往、居住的長篇散文集。在中越邊境地廣西憑祥市一個偏僻的山林里,一位孤寡老人常年獨居山中,種果養雞為生。作者偶然相識,便在山中蓋一簡陋小屋,與之為鄰。九年間,作者堅持每個月到山中閒居幾日,讀書,思考,作心靈的棲息。在山中居住的日子,作者拋卻鬧市的繁華、喧囂,在山中過著對物質要求最簡單的生活。仿佛艱苦,日子卻很悠閒,作者自得其樂。在這種慢生活的日子裡,作者卻重新體會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在靜謐中重新對人性、人生進行思考,感悟許多哲理。該作品曾獲廣西第六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基本介紹
- 書名:一座山,兩個人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頁數:236頁
- 開本:32
- 品牌:灕江出版社
- 作者:嚴風華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0768652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劑心靈良藥,讓現世浮躁的人安靜下來,找到自己那份平和的心靈世界
一座住夢的房子,偶作閒居,放逐心靈……
純淨的星空,自由的空氣,人間的真情,自然的真性
都在真實靈動的文字里
作者簡介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蔡曉齡
莊子是通過“心齋”“坐忘”等來泯物我和一壽天。莊子的個人本體觀實際上變成了一種美學,它極大地影響了歷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審美觀念。在這個文本中,在奔赴大山造屋的過程中,在某種程度上,作者像前輩眾多中國文人一樣,再次實踐了莊子式的審美理想,是避世的、超越所謂世俗塵垢的。
——郭艷
劉亮程的長篇散文《一個人的村莊》開闢了中國新時期散文一個新的寫作範式,韓少功的長篇散文《山南水北》在這個基礎上又開闢出新的境界。嚴風華的長篇散文《一座山,兩個人》也屬於這個散文譜系,他以回歸土地的姿態,展開了一個現代人的心靈訴求。
——黃偉林
《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作者9年間與遙遠邊境這座山、那個人真切地相遇,讓他貼近山野,能夠暫日寸離開城市的束縛,仰望純淨的星空,呼吸自由的空氣,領悟人間的真情,體會自然的真性。訴諸文字,經歷過的事情、激發過的情感,歷歷在目,卻又有如夢幻般虛化,留下這真實靈動的文字。
這一冊並不厚的書讓人不忍釋手。
——沈偉東
搭一草廬,看山望水賞月,但見“明月如水浸山野”,又偷得半日閒。人生得此境界者,百無有一。漁樵耕讀,古之最高出世標準。在“止囂廬”上,無漁可打,亦無樵可砍,山上樹頗多,也無田可耕,唯有讀讀書——此亦頗難得,比之“紅袖添香夜讀書”,或“雪夜讀禁書,,之類的矯情,是不可同日而言。
——李綠江
被大自然接納的人,他是幸福的;和大自然和睦相處的人,他是喜樂的;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人,他是超然的。做一個自然人,他首先就是上帝的選民,更是時間裡的神仙。我更深地窺見了風華兄朴茂、平靜、安詳、自在的秘密了。禪蛻蝶化,圓轉入神,我知道玄機究竟在哪裡了。
——譚延桐
名人推薦
——蔡曉齡
莊子是通過“心齋”“坐忘”等來泯物我和一壽天。莊子的個人本體觀宴際上變成了一種美學,它極大地影響了歷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審美觀念。在這個文本中,在奔赴大山造屋的過程中,在某種程度上,作者像前輩眾多中國文人一樣,再次實踐了莊子式的審美理想是避世的、超越所謂世俗塵垢的。
——郭艷
劉亮程的長篇散文《一個人的村莊》開闢了中國新時期散文一個新的寫作範式,韓少功的長篇散文《山南水北》在這個基礎上又開闢出新的境界。嚴風華的長篇散文《一座山,兩個人》也屬於這個散文譜系,他以回歸土地的姿態,展開了一個現代人的心靈訴求。
——黃偉林
《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作者9年間與遙遠邊境這座山、那個人真切地相遇,讓他貼近山野,能夠暫時離開城市的束縛,仰望純淨的星空,呼吸自由的空氣,領悟人間的真情,體會自然的真性。訴諸文字,經歷過的事情、激發過的情感,歷歷在目,卻又有如夢幻般虛化,留下這真實靈動的文字。這一冊並不厚的書讓人不忍釋手。
——沈偉東
搭一革廬,看山望水賞月,但見“明月如水浸山野”,又偷得半日閒。人生得此境界者,百無有一。漁樵耕讀,古之最高出世標準。在“止囂廬”上,無漁可打,亦無樵可砍,山上樹頗多,也無田可耕,唯有讀讀書——此亦頗難得,比之“紅袖添香夜讀書”,或“雪夜讀禁書”之類的矯情,是不可同日而言。
——李綠江
被大自然接納的人,他是幸福的;和大自然和睦相處的人,他是喜樂的;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人,他是超然的。做一個自然人,他首先就是上帝的選民,更是時間裡的神仙。我更深地窺見了風華兄朴茂、平靜、安詳、自在的秘密了。禪蛻蝶化,圓轉入神,我知道玄機究竟在哪裡了。
——譚延桐
圖書目錄
1.二〇〇〇年:一個冬天的緣分
2.造一座房子住夢
3.正式公民
4.六月泉聲
5.孤獨是一種滋味
6.日子
7.初冬
8.李花滿床
9.原始日記(一)
10.冷月侵身
11.種植,是一種習慣
12.原始日記(二)
13.嚶嚶之泣
14.小鎮面孔
15.地氣氤氳
16.悲情三月
17.江哥醉臥止囂廬
18.一路風景
19.遊戲
20.“憤怒詩人”的浪漫
21.關於《瓦爾登湖》
22.錯殺
23.大S和小S
24.獨舞
25.掌聲為你而鳴
26.山林的影子
27.那一年落葉紛紛
28.為賊做夢
29.彎彎月
30.何謂逍遙
31.醉牧
32.鄰居
33.素食者阿貝
34.過客
35.魚之味
36.土地的顏色
37.斷指之謎
38.後記
序言
人之生計,五味雜陳。而無論勞苦或安逸,斷然不能缺少夢想。貧者求富,富者祈安;畫餅充飢,臨淵羨魚;坐楚望蜀,朝三暮四;勤耕盼豐年,苦讀為功名;舍俗欲得道,得道想成仙……如此種種,皆為常情常理。畢竟,歲月漫漫,窮通未遇局已定,老疾未到關已破。若不時摻入夢想的成分,日子便有了味道,有了奔頭,有了意趣。
自然,夢想過於長久,便是痴想了。
我心裡就常常揣著這樣的痴想。
想有了錢,買一棟別墅,在庭院裡栽花種草;買一部車,閒時尋親訪友,遊山玩水;寫出一手好字,或孤芳自賞,或招搖於世;藏一屋奇石,獨自把玩,或邀好友共賞……說白了,夢想實質就是一種激情,一種期盼,一種追求,一種嚮往;或許未必一一實現,卻可以激活內心的欲望和生活的熱情。只是想多了,遲遲不見實現,就淡忘了。
能始終纏繞我心的,是逍遙鄉野,結廬為舍,圖個自在。
如此說法,略顯矯情或造作。但實在系我所願,並已積集數十年之久。
這是有緣由的。
小時,父母就多次將我和弟弟從縣城送往鄉下。其時,我姑媽一家在離縣城幾十里外的生產隊里插隊落戶。每逢暑假,當教師的父母就把我和弟弟送到姑媽家。記得第一次,父親是用腳踏車馱著我和二弟去的。父親車技不精,不敢同時搭載我兩兄弟和母親,所以,我們坐在車尾,父親把著車頭在前面推,母親則跟隨一旁。大約走了三四個小時便到。父母把我們交給姑媽就馬上返回了。他們剛走不久,天上立即烏雲密布,接著電閃雷鳴,下起了暴雨。雨十分的大,很遠的地方都還看見一條條灰白的雨絲往下掛。那時大約是下午五點左右,我和二弟坐在門檻上,怯生生地望著遠方,沒有說話。剛才還在外面找吃的雞都火急火燎地跑回來了,全躲在屋檐底下,一隻挨著一隻,排成一溜。雨水一柱一柱的不停地沿著瓦頂上的雨槽往下流,濺起的水珠,淋濕了我們的腳,也淋濕了屋檐下的那一溜雞。那一溜雞一個個縮著脖子,耷拉著翅膀,羽毛水淋淋的,已無半點生氣。
我們也是毫無生氣。我望著灰濛濛的天,望著父母回去的路,一直憂心忡忡:他們不會遇到山洪吧?山洪不會把他們沖走吧?天很快黑了,他們能回得到家嗎?
這是我第一次產生的沉重而長久的牽掛。我當時五六歲,頭腦簡單,並不知道這回家的路有多遙遠,這即將來臨的黑夜會不會暗藏殺機,也不知道僅僅一場暴雨是不能阻擋父母的腳步的。但從那時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帶著一種壓抑和鬱悶的情緒。我們無端與父母隔離,終日無人訴說;姑媽又因家庭出身不好,一直要求我們不能過多跟村裡的孩子玩,不能跟大人說話。生怕說錯了話,惹事。唯有我那個勤勞、樂觀的二表哥,倒是給我們製造了不少的快樂。他帶我們到村外,教我們裝鳥、掏鳥窩,教我們采野果,教我們插秧,教我們耘田,教我們放鴨子,教我們燒紅薯窯。鄉野的氣息,無論沉重或輕盈,均如絲如縷,不動聲色地滲入了我的肌膚和血液,構成我揮之不去的鄉野記憶和情愫。
只是始終無法明白,當年父母為何總要把我們送到鄉下去。
以至於今日,我對鄉野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親切感有增無減。鄉野坦蕩蕩,有滿眼翠綠的青山,有清澈寧靜的溪流,有生機勃勃的莊稼,有炊煙裊裊的農舍,有清麗悅耳的鳥鳴,有明淨安詳的浮雲,有彎腰曲背的勞作,有放牧草地的悠然……面對這一切,完全可以放縱眼睛,放鬆思想,只要稍稍注意腳下的路,避免失足山崖、踩中毒蛇就行了。不像城市,有太多的管束,有太多的誘惑,也有太多的爭鬥,有太多的陷阱。城市其實就是一方看不見的沼澤地,時時讓你陷入其中,時時讓你掙扎,不得安生。
這恐怕就是我熱愛鄉野的理由。因為鄉野簡單,簡單了就可以輕鬆自由。
我是一個不喜歡熱鬧的人。只要安穩,有一件喜歡的事做就行。所以,我越來越向往日子的單純與安靜。這種嚮往,竟成了一種嗜好。如果某一天外出,無意中踏入了鄉野,遠看小山孤立,田野芬芳,村舍隱現,炊煙散漫;近見清溪蜿蜒,灌木叢叢,蜂飛蝶舞;釣叟移舟去,村童跨犢歸……這樣的畫面一旦入目,我的內心便有了親近的衝動,便想:如果能在這樣的地方建一茅舍,漁樵耕讀,多好呢!
真的一直這么想。
而且想了很多年。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晉陶淵明《飲酒》)古代文人大多心性淡定,喜歡心靈的寧靜。文字里,點點滴滴,無不宣洩著一種獨立寒秋、冷眼紅塵的情態。即便是雄群聚居,也能玩出不落世俗的詩意十足的花樣來。在浙江,有一個聞名遐邇的“曲水流觴”人文景觀。當年,晉朝“書聖”王羲之召集天下名士謝安、段融等人,來到江南水鄉紹興的會稽山之陰,蘭亭曲水之濱,舉行了一次浪漫的曲水流觴修禊盛會。只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眾名士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杯)置於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王羲之就在這次集會中,書寫了《蘭亭集序》而名揚天下。我等自然不能與名士比肩。古時文人隱遁山林,是一種節氣,是一種處世的方式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時髦。要么潔身自好,不與濁流為伍,要么期望出現這樣一種結局:皇帝忽然開恩,召至朝廷,隱遁者又重見光日,榮華富貴。而當今世界,歌舞昇平,車水馬龍,人海茫茫,我若入了山林,必如滴水入海,不僅了無蹤影,更是斷了生活的來源。所以,我只是想,平日裡能久不久離開城市的熱鬧和擁擠,在鄉下圖得片刻的清靜,這便是享受了。
快樂,是靠自己尋找得來的。
我發現,我所喜愛的正是這樣的意趣。這也是我唯一的浪漫。
於是,我開始了尋找。
2000年冬,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通過朋友,在南疆邊陲一個叫上石的小鎮裡,認識了一位常年深居山林的孤寡老人。經他的允許,我在他的屋對面建了一間簡陋的瓦房。自此之後,無論寒暑,無論雨晴,基本在每一個月的某個周末出發,到山裡待上幾天,與山為伴,與老人為伴。將近十年過去,見聞甚多,但我從不敢隨意地將山中之事寫成任何文字,見諸報刊,更沒有成書的想法。直至如今,忽然產生了寫作的衝動,才巍巍然將這前因後果及當時的日記整理成文,以備遺忘。
這才有了《一座山,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