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徒:漢字的家常味道

《一字之徒:漢字的家常味道》是2014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文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字之徒:漢字的家常味道
  • 作者:宋文京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6月1日
  • 頁數:276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13314244
  • 類型:人文社科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名人推薦,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作者選取生活中的常用漢字,以千餘字的簡短篇幅,為每字作一小傳,隨意暈染,視域開闊,涉獵博雜,從漢字的家常中尋繹造字的歷史文化邏輯,在看似輕鬆閒適的羅列中包蘊機鋒。行文既沾溉古意,又不避流行,思緒跳宕,涉筆成趣,令讀者不知不覺間步入漢字沿革的山陰道中。
一字之徒:漢字的家常味道。作為一本解字書,本書同其他優秀同類圖書一樣,提供了大量關於漢字的知識、文化內容;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作者將知識與生活相融,既沾溉古意,亦不避流行,娓娓道出一百許常用漢字的家常,引導讀者從身邊發現漢字之美。
筆觸從容,思路靈動,源於深厚的學植,厚積薄發,更在於包容的趣味、幽默的態度,讀來不時莞爾,樂在其中。
作者為書畫家,隨文手書每一字的五體書法,可證其文,可資欣賞與摹習。

圖書目錄

序:一字之徒見天機 /張冠生
春 /003 天 /005 里 /007
愛 /011 女 /013 生 /015
人 /019 之 /021 初 /023
性 /027 本 /029 善 /031
育 /035 兒 /037 學 /039 習 /041
華 /045 夏 /047 文 /049 化 /051
家 /055 庭 /057 和 /059 諧 /061
見 /065 賢 /067 思 /069 齊 /071
山 /075 水 /077 自 /079 然 /081
田 /085 野 /087 秋 /089 行 /091
出 /095 入 /097 平 /099 安 /101
東 /105 西 /107 南 /109 北 /111
冬 /115 尾 /117 年 /119 首 /121
氣 /125 象 /127 萬 /129 千 /131
上 /135 下 /137 左 /139 右 /141
忙 /145 中 /147 有 /149 閒 /151
梅 /155 蘭 /157 竹 /159 菊 /161
風 /165 花 /167 雪 /169 月 /171
筆 /175 墨 /177 紙 /179 硯 /181
小 /185 城 /187 故 /189 AQ12 事 /191
長 /195 江 /197 黃 /199 河 /201
趙 /205 錢 /207 孫 /209 李 /211
詩 /215 書 /217 畫 /219 印 /221
周 /225 吳 /227 鄭 /229 王 /231
悲 /235 欣 /237 交 /239 集 /241
色 /245 即 /247 是 /249 空 /251
陰 /255 陽 /257 虛 /259 實 /261
寒 /265 來 /267 暑 /269 往 /271
後記 /273

作者簡介

宋文京,1964年生,學者,書畫家,藏書家。祖籍中原,生於西安,曾客北京,現居青島。

名人推薦

《一字之徒》一書,關乎漢字,亦關乎心靈。作者似乎無意在文字學術方面發現什麼,而是從漢字的家常中尋繹造字的歷史文化邏輯,在看似輕鬆閒適的羅列中包蘊機鋒,常能鞭辟入裡。既撩開傳統國小的袍角,又牽出當代語文的臍帶。陳寅恪曾言:“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作者雖無此宏願,卻終是以文化啟蒙為旨歸的。 ——吳思
與文京相識有年,知他擅書法自不待言,我們相交以文字始,早知他有一番錦心繡口。今見作字之餘,又為說字之戲,此故書家所好。但文京所說,學植深厚,思路靈動,有知識,有美感,誠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者也。讀文京說字之書,正可與其書法相互印證,古人云技進乎道,藝可通神,其此之謂乎! ——江曉原
當今學者為文,有理無趣者居多,而文京則有理有趣。其新著《一字之徒》,引經據典,涉筆成趣,雨夜俯讀,受益之餘,不時莞爾。 ——林少華
古人有詩論、詩品,以劉勰鐘嶸為妙,今人有字論、字品,以文京為著。讀到靜謐處,隨性咕嚕一字,思到雅俗交界處,信手拈來一詞,細“煮”慢“煲”,韻味橫生——生出文泉,生出慧根,生出妙趣,生出佳境。然左顧右盼,“低頭一族”眉眼間飛舞的卻是洋文、八卦,不免有幾分心憂。還好,有《一字之徒》刊行,直嘆母語之戀,綿延不輟。 ——王一方

後記

2011年初,在北京與學兄張冠生先生閒坐,談及我曾教過一些外國留學生學習漢字和書法,計有英國、法國、義大利、俄國、美國、烏克蘭、墨西哥、韓國、日本等國學子,韓日人數最眾,累計百餘人,問學時間最長者四年有餘。其中一個科目即為“解字”,每堂課講幾個漢字的故事,異國的學生很喜歡。冠生兄饒有興趣,即雲可以在深圳報端開一副刊專欄,名字徑日“一個字”。
於是,2011年三月起,我的“一個字”專欄在《深圳商報》的“文化天地”上開張了。歷時兩年多,每期糾纏一個字,寫千把字,說清未說清,均戛然止筆。競也寫了百餘字,亦被一些朋友讀者垂注。其間,亦曾同體例呈之於《半島都市報》副刊專欄,有幸同林少華先生等成為文字芳鄰。2013年,上述這些文字被“糾集”成了這本冊子,並特意為每個字寫了五體書法。在此,先對各位編輯朋友謹致謝忱,銘感於心,謝謝陳溶冰女士、劉宜慶先生、秦緒芳女士和陳卓先生。
依稀記得陳寅恪先生曾經日過:“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我自不敢拿我的饒舌文字與此說法相比附,雖然我曾拿一句話“嚇唬”學生和“鼓吹”自己,說你信不信一個字我能講一個學期,心下是頗為得意老祖宗造字的博大精深。
首先恐怕需要聲明一下,我的這本冊子並不是一本漢字學術書,偶關國小,卻不想在訓詁音韻方面深究,殊乏考據方面學力。只想借一字說話,引自己的聯想,聊漢字的家常,雖掰開揉碎,也多是東拉西扯,或與文字學術南轅北轍,屬無主題變奏,所以經常改道離題,下筆千言、謬以千里之事,時有發生。沒有對純學術負終極責任,大約總是以個人舒服為則,極端自私。不過私想起孔老夫子所言古之學者為己,令之學者為人,此或不失為一種為己的誠意吧,自己先釋懷放鬆了。
古往今來,漢字意義之大自不待我言,倉頡造字引發上天雨粟,神鬼夜哭,家裡的老人都曉得要敬借字紙,大約都覺得字中有神靈。可是早在宋代蘇東坡就無奈地吟出“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元人無名氏感嘆“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曉事倒有人夸薦”。我們悠久的傳統中或許頑強地存在著“反智”的文脈。上個世紀,漢字險些消亡,魯迅、陳獨秀、胡適之、瞿秋白、錢玄同等文化巨人和旗手竟紛紛聲討漢字,欲誅之而後快,幸而漢字自身力量太過強大,並不以大師們的意志為轉移。漢字屢遭折騰,以至於到了“文革”,漢字更被語言暴力放大成了大字報、大標語、大叉叉,文字語言的車上也裝滿了槍炮火藥,“字字血,聲聲淚,激起我仇恨滿腔。”
我自己的文化哺乳期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打倒”、“狠批”、“揪出”、“反擊”、“狗腿子”、“一小撮”、“用心何其毒也”、“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萬隻腳”、“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等等,我們也能脫口而出。這種語言,遺音裊裊,至今還活潑地健在於網路上微信中,我們也不由分說地胎息於斯,許多人也得其真髓。及長,驀然發現漢字競也記錄過詩經楚辭漢賦魏晉古風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五四雜文,方才猛省惡補。可是二鍋頭終不如童子功,關漢卿難抵擋樣板戲,我們的腦子已被編程,修改程式,差不多從頭寫起,從一個字一個字改起,那工程,浩大不亞於三峽築壩和拆壩。
“全球化”來了,漢字漢語似乎又被網際網路和流行時尚挾持,“囧”、“雷”、“神馬”、“奇葩”、“童鞋”、“尼瑪”等大量字詞早已離開了本義,出現了完全不沾邊的引申義,而“高大上”、“十動然拒”、“不明覺歷”等縮略語或“成語”也讓人笑嘆,新詞的壽命也許僅只幾個月。亦有“不折騰”的直接音譯、“土豪”、“大媽”進入牛津詞典等正面新鮮事。然而日常語言和網路語言的粗鄙化、頹廢化卻是顯而易見和令人憂心的,畢竟漢字漢語本是有大美的。
好在我的師長們還賡續著民國教授們的餘緒。恩師齊沖天教授曾是王力先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研究生,對古文字學鉤深取極,融通古今,我在校學習和畢業之後,時常請益,受惠良多。2009年,曾拿個人書法集向齊先生請教,他仔細看過一遍,翌日告我從篆法草法隸變角度沒有發現一個錯字,只有隸書“大道至簡”的“簡”字字頭,在“竹”和“草”之間,還是要從“竹”字頭。他又欣慰地說:“看來受過文字基礎教育還是很重要的。”我暗自愜意了很長時間。同時,心下也時時感激著齊老師的教誨。
這些年,習練書法的同時翻翻檢檢的資料多是與漢字有關,亦曾對彝文、水書、藏語、納西族東巴文字乃至女書大感興趣,日常的異地出行也多是為了寫生和訪碑。記得的字形書體日漸多起來,以至於可以雙勾倒寫,而且倒寫如流,逐步地體悟了漢字的許多皺褶和里子,其中的美妙常常妙不可言,一言難盡。
拉羅什福科說:“人們所由誕生的故國的聲音不僅居於語言之中,也居於心靈和精神之中”。所以,較於“一字之師”,我更樂意成為“一字之徒”。有時恰恰在不識字的素人和剛識字的孩子那裡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所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也許不那么深奧。
識字的路上,我只願做一個一生的學習者。
2006年,我的師傅范曾先生曾拿文章讓我發現校對錯誤。我也逞能,當即吹毛求疵,范先生當晚踐諾,寫字給我,記錄此事:
無錯乎,未必然。丙戌秋月余訪青島,以《大丈夫之詞》示於文京,並許以若校讎有一字之誤,即罰書一幅。文京莞爾,即指“季鷹歸未”誤為“歸來”。余瞠目。范曾。
我覺得這是美事美談,所以照錄於此。也在提醒自己:無錯乎?未必然。識字是一生的事,永遠的事。
宋文京
2014年4月11日於九華山

序言

序:一字之徒見天機
有人曾為“一字之師”,文京兄願做“一字之徒”。
師與徒,一字之別,出自老老實實臨池幾十年的悉心體驗。
潤筆、潤例、潤格⋯⋯格再高,都有價。潤到人生境界,無價。
能念書、會寫文章的人,哪個沒有當過“一字之徒”?
不識一,難識二;不識二,難識三;不識三,難識萬物。
人之初,一字徒。後來,有的出師了,有的未出師。有人記得,有人忘了。
兒時見過沿街撿字紙的,身後背簍上貼著紙條,上書“敬惜字紙”。
老輩人敬惜字紙,有理念,有儀式,有傳統。寫了字的紙不隨意丟棄,集到一起,焚燒成灰。紙灰也敬惜,累次集中,隔一段時間,開壇祭祀倉頡後,送至江河。逝者如斯。
農耕時代,即便不識一字的人,也能給人文化感。至少,他敬惜文化。
資訊時代,即便著述迭出的人,也可能讓人覺得很沒文化。至少,他不敬惜文化。
先後趕上這兩個時代,看敬惜字紙的傳統灰飛煙滅,尤覺“一字之徒”難能可貴。
敬惜字紙,敬的是字,惜的是紙。字與紙,交織出知識、歷史、文化、文明。
禮義廉恥,溫良恭儉⋯⋯字字可敬,字字生髮教化之功。不講教化,心失恭,字難敬。
惜物的傳統里,惜紙很自然。時代不同了,既不惜物,便不惜紙。
《一字之徒》書法手稿,每頁不及一平方尺,真草隸篆行,一頁五字,一字五體,寫滿二十五個字。還是惜紙。
漢字浩瀚,且選百餘,逐一解說——說來歷,說故事,說歷史,說思索⋯⋯還是敬字。
守著本分,守著好傳統,沒有忘本。人之初,一字徒,總是記得。
《論語》有話:未知生,焉知死?不動聲色之間,有接引之意,暗示天機。
孔老夫子所說“未知”、“焉知”之字,古往今來,幾人真正出師?故,人之終,一字徒。
文京兄的字,經幾十年心血浸潤,漸有米芾所謂“骨、筋、皮、肉、脂、澤、風、神皆全”之象。縱筆之時,仍恭恭敬敬做一字之徒,可見襟抱磊落,天機鼓暢。如此,大象可期。
2013年12月3日於
京湘間萬米高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