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捐”字莫成“月扣”笑談,“一日一元捐”源於權利貧困,
簡介
“捐”字莫成“月扣”笑談
“捐”字拆開來,就是一個“扣”字,一個“月”字,連起來就是“每月扣”,也許古人造字的時候就預知將來會出現按月扣錢、強制捐款的事情。
梁江濤在南方都市報上發表評論說,獻愛心不是做廣播體操,不需要哨子一響,伸腿彎腰,動作一致。公權力不能動輒僭越,做好分內的事才是正業,慈善之事要按慈善的模式走,別讓“月扣”再作笑談。否則,就有急功近利大搞“慈善政績工程”嫌疑。
一個鄉鎮教師月工資也就幾百元,平白無故地少了幾十元,他們能無動於衷嗎?中國青年報刊發謝昱航的評論則指出,長沙縣的“強捐”事件並非個例。有調查顯示,廣東省內揭東等30多個地區的教師及公務員通通“被捐款”,款額少則50元多則上千元,而大埔等貧困縣,除了教育、公務員系統,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都是強捐的重災區。廣東省副省長劉昆此前就直指“建議捐款”、“號召捐款”、為“向領導看齊”而捐的款都屬於“變相強捐”。
“一日一元捐”源於權利貧困
現在,輿論基本上是以慈善的視角來看待“一日一元捐”。然而,這樣的視角有可能再次誤傷慈善。“一日一元捐”雖以慈善的面目出現,但本質上並非慈善,其根源和任何一種行政攤派一樣,都源於權利貧困。
毛建國在新華網撰文說,對應於社會現實,底層民眾應該享有的公民權利常常被有意無意侵犯。對於一個公民來說,獲得報酬及擁有報酬的支配權,是一項基本的公民權利。如果長沙縣教師的這一公民權利受到尊重保障,那“捐款”怎么可能成為工資單上固定的一項內容。鑒於權利貧困存在的現實,他同時憂慮,在媒體的報導下,“一日一元捐”許會被叫停,但不能保證其他攤派不會產生。
本已困厄的人群,僅因為“覺悟高”的抽象名聲,就被施加了莫名其妙的重負。華西都市報刊發然玉的評論也認為,當一種清高的品質變成肆意盤剝的藉口,分明意味著,不同群體維權與議價的能力相差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