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風流恨事多(1960年小說家、劇作家斯坦·巴斯特創作的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夕風流恨事多》是1960年小說家、劇作家斯坦·巴斯特創作的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夕風流恨事多
  • 外文名:A Kind of Loving
  • 作者:斯坦·巴斯特
  • 創作年代:196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一夕風流恨事多》是巴斯特的成名作,也是他最著名的小說。故事的背景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約克郡的一個以煤礦業為主的小鎮。講述青年男子維克多·布朗與一個名叫英格麗的女孩發生了一夜情,當他發現英格麗懷孕之後,雖然很清楚自己和英格麗之間只是肉體上的吸引,但仍舊為了道義和責任娶了她。故事由此展開。婚後因為缺乏感情基礎和共同語言,他們很難和諧相處。當時外界的環境也制約著他們感情的發展,讓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摩擦與隔閡。而當英格麗的母親,一個貪婪而控制欲望很強的女人搬來和他們同住之後,矛盾和衝突進一步增加了。故事中有很多十分精彩的對話,用詞簡練但針鋒相對,讓讀者感同身受。小說主題反映的是二十世紀中期英國工人階級道德觀,生動展現了當時的道德觀和性別歧視怎樣破壞這對青年男女之間本來就脆弱的關係。故事以第一人稱敘述,如同巴斯特的其他小說一樣絲毫沒有矯揉造作的痕跡,使讀者感覺就像是故事中的人物在與自己直接對話,從而產生很強烈的共鳴。該小說被稱為“廚房水槽戲劇”(Kitchen Sink Drama)的經典之作。巴斯特把對工人階級生活的描述重點放在了家庭瑣事的講述上。在一個簡陋的工人家庭的閣樓里,人們反映出來的是對平淡生活的厭倦和對失去的帝國的懷念,而同時人們又有一種追求更高的更有價值的存在意義的願望。這讓該小說更客觀公正,而並不只有悲觀失望的情緒。該小說因為真實而深刻地表現了當時英國社會的變革和人們的價值觀而受到了廣泛的肯定,使巴斯特一舉成名。1961年被搬上熒幕,1964年又被英國廣播電視台改編成廣播劇。由於巴斯特並非出生大城市的中產階級,所以他從自己身邊的工廠工人和公司小職員等一些抑鬱不得志的年輕人身上汲取靈感,講述發生在自己小鄉鎮裡的故事,同樣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和社會現實。這部小說充分體現了他充分關注現實、注重細節的獨特風格。

作者簡介

斯坦·巴斯特(Stan Barstow,1928一),小說家、劇作家,出生於西約克郡的工人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名礦工,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他十六歲時便離開了文法學校,進入一家工程公司,並從事這一行業直到1962年。巴斯特直到五十歲時才開始寫作,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被《當代短篇故事精選》(Pick of Today's Short Stories,1957)系列的第八卷收錄的《尋找湯米·福萊恩》(The Search of Tommy Flyn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