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化領導概述
黨政不分家,黨委領導一切,也沒有人大。權力集中,以黨代政。政府和企業的一切活動都在黨委的領導下進行。而且,黨委書記都兼任政府和企業的行政一把手。所以就叫“一元化”。當然也可以說一元化領導可以加強一個國家或者部門的權利集中,但也有可能會變成個人獨裁。所以是一把雙刃劍。
完整制,亦稱“
集約制”、“
一元統屬制”,俗稱“一元化領導”,是指同一層級各個行政機關或同一個行政機關的各個部門所受上級指揮與控制的權利,完全集中在一個
行政首長或者一個行政機關的體制。
產生背景
黨的一元化領導產生於
抗日戰爭時期。它是為加強黨的領導,統一各
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民的行動步調,使
政治工作、民眾工作、經濟工作與軍事鬥爭緊密結合而採取的一項重要政策。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係的決定》明確規定:黨是
無產階級先鋒隊和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它應該領導一切其他組織,如軍隊、政府與人民團體。根據地領導的統一與一元化,應當表現在每個根據地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一切的黨的委員會。
同年10月至1943年1月召開的
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進一步明確規定:邊區一級的黨、政、軍、民工作都統一於中共中央西北局,分區一級的黨、政、軍、民工作都統一於黨的地方委員會,其餘縣區依此類推。這些規定,為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奠定了基礎。
應該指出,黨的一元化領導在戰爭年代和解放初期的特殊形勢和環境下是完全必要的。它對於堅持
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協調黨政軍民各方面的步調,去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而建立新中國;對於鞏固黨的領導和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恢復和發展
國民經濟,完成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
社會主義改造,實現
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都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在理論上未能搞清楚黨的領導的科學含義,在實踐中,未能明確劃分黨、政兩個方面的職能,切實轉變
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調整黨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機構;也由於五十年代後期,在“左”的錯誤指導下,為適應階級鬥爭和大規模
民眾運動的需要,在反覆強調黨的一元化領導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於黨委,而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於書記,特別是第一書記。黨的一元化領導實質變成了黨委第一書記的個人領導,這就必然造成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權力過分集中的嚴重弊端。實踐證明,黨的一元化領導,不符合和平建設時期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它降低了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和作用,削弱了黨的領導;影響了人民民眾民主權利的行使和積極性的調動;干擾了國家機關、人民團體和各種經濟文化組織獨立負責地開展工作和其職能的發揮;造成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種種弊端,如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
官僚主義現象、
家長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