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指揮家的誕生:閆惠昌傳》是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的傳記,他是橫跨兩岸三地及新加坡執指揮棒,在大中華地區以至世界各地巡迴演出,成為中國音樂的文化大使,蜚聲國際。書的前十章講述閻惠昌兒時受三秦文化薰陶,吸收民樂、戲曲養分,從笛子、二胡以至小號、鋼琴,一幕戶外刺骨寒風練琴,一幕“文革”遊街、小兒子卻以毛澤東宣傳隊隊長巡演。“文革”後閻惠昌入讀上海音樂學院,繼而進京出任首席指揮,八年後卻主動請辭,離鄉背井遠赴新加坡、台灣。過程中漫漫心路歷程,就如趙季平說的藝術無捷徑。書的後十章講述閻惠昌在香港中樂團的日子,從九七回歸,經歷公司化、非典、樂器改革、樂隊學院、各地巡演、以至與馬友友首演趙季平力作、周星馳錄《功夫》電影配樂等。從閻惠昌的故事,除了記述指揮家的誕生過程,也可窺探二十世紀中國民族音樂以至國家如何走進世界、內地與港融合等現象。
基本介紹
- 書名:一位指揮家的誕生:閆惠昌傳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頁數:333頁
- 開本:16
- 品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作者:周光蓁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805066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位指揮家的誕生:閆惠昌傳》由周光蓁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作者簡介
周光蓁,祖籍浙江衢縣,澳門出生、香港長大。對音樂史的興趣始於檀香山夏威夷大學研究院,分別跟隨郭穎頤教授和巴巴拉?史密夫 (Barbara Smith) 教授學習中國文化史和民族音樂史。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講授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並擔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副所長。現為香港大學新聞與傳媒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亞洲周刊》音樂評論欄目主持、《南華早報》資深作家、美國權威古典音樂網站Musical America大中華地區評論員、香港藝術節《閱藝》雜誌特約作家、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及第四台樂評主持、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等。2010年獲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頒發嘉許狀,表揚積極促進文化藝術,貢獻良多。
圖書目錄
序
一一位不可多得的指揮家
二樂之緣
三中樂、眾樂樂
上篇1954—1983
陝西、上海
第一章一支笛子開始
第二章班上觸目的小伙子
第三章秦腔與爹爹的血
第四章音樂學院的面試
第五章從三弦到指揮
第六章上海音樂學院的日子
第七章作曲指揮專業
中篇1983—1997
北京、新加坡、高雄
第八章京港樂團初遇
第九章民樂指揮新星
第十章中國音樂界的小風波
第十一章從新加坡到高雄
下篇1997—現在
香港
第十二章香港中樂團的邀請
第十三章從回歸到樂團公司化
第十四章三次金氏世界紀錄
第十五章從人民大會堂到國家大劇院
第十六章走遍世界的音樂大使
第十七章合作過的名家
第十八章樂器改革的苦與樂
第十九章錄音生涯回顧
第二十章家庭生活點滴
後記
國內版後記
主要中文參考書目
一一位不可多得的指揮家
二樂之緣
三中樂、眾樂樂
上篇1954—1983
陝西、上海
第一章一支笛子開始
第二章班上觸目的小伙子
第三章秦腔與爹爹的血
第四章音樂學院的面試
第五章從三弦到指揮
第六章上海音樂學院的日子
第七章作曲指揮專業
中篇1983—1997
北京、新加坡、高雄
第八章京港樂團初遇
第九章民樂指揮新星
第十章中國音樂界的小風波
第十一章從新加坡到高雄
下篇1997—現在
香港
第十二章香港中樂團的邀請
第十三章從回歸到樂團公司化
第十四章三次金氏世界紀錄
第十五章從人民大會堂到國家大劇院
第十六章走遍世界的音樂大使
第十七章合作過的名家
第十八章樂器改革的苦與樂
第十九章錄音生涯回顧
第二十章家庭生活點滴
後記
國內版後記
主要中文參考書目
後記
十分高興閻惠昌先生的傳記與國內讀者見面,而且首發於他的母校:西安音樂學院。40多年前,正是這所音樂學院吸引十來歲的閻惠昌,冒著風雪爬上貨運火車,從家鄉合陽輾轉到西安,為的是要見識一下父親口中的音樂學院。
2014年的今天,“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閻惠昌已經是國際知名指揮家,更是“一國兩制”下旗艦級的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本書所記述的,正好是以閻先生陝西合陽老家為出發點,經歷西安、上海、北京、新加坡、台灣、香港的藝術人生。
本書根據閻先生口述,以20章按照時序記述農村小子奮鬥成為指揮大師的過程。其中內地與境外的篇幅剛好各10章。去年8月在香港發行後,很大部分本地讀者對關於內地的前10章特別感興趣,也因此更認識、更理解他們眼前香港中樂團首席指揮的音樂內涵。
有理由相信,通過國內版的發行,神州大地的讀者更有興趣閻先生如何走向世界、落戶香江的後10章。對於近日“內地與香港融合”這個熱門話題,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實際的案例。
內地、香港以外還有彼岸的台灣。在給香港《文匯報》撰寫的書評中,台灣著名作曲家黃輔鏜總結本書為:“這是一本歷史書、音樂書、藝術書、勵志書,值得每位喜歡音樂的人一讀。”另外香港《星島日報》書評以“文字摻雜苦與樂,有笑有淚,趣味盎然”作推介語。
閻惠昌傳記“回歸”西安,以簡體字發行,增補了數量相當的珍貴照片,都是香港版發行後才收到的。文字方面根據出版後各方意見作了極為輕微的調整,修改後全書整體結構或主人公的記述維持完整。本人亦期待內地專家、讀者的批評指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我衷心感謝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兼西安音樂學院院長趙季平教授對本書的關心和支持,並在百忙中賜序,細說昔日與師弟的音樂情誼。今年5月蒞臨香港中樂團演出作品專場音樂會期間,當面給予鼓勵,讓我受益匪淺。
另外我亦感謝香港、北京三聯書店的朋友們,尤其是副總編輯李安女士的支持和鼓勵,為本書多番奔波於香港、北京之間,使得國內版不到一年便能與廣大內地讀者見面,謹在此表示無限感激。
對本書及本人提出過意見和鼓勵的還有香港中樂團的錢敏華女士、閻學敏老師、阮士春老師、香港大學的周偉立教授、汕頭大學的王受之教授、李藹儀女士,和為我寫書評的台灣音樂教育家黃輔鏜教授等,在此一併致以衷心感謝。
我最最感謝的當然是閻惠昌大師。自從傳記出版以來,我們已先後在汕頭大學和香港大學作對談,與老師、同學們分享與交流。過程中讓我進一步認識閻先生對藝術追求的赤子心,不為時間、空間所左右。我們香港中樂團有這樣一位總監,實在非常榮幸。而我能夠為這樣一位富於承擔的藝術家寫傳,更又得以與內地愛樂者分享在閻先生口述下得到的成果,與有榮焉!
2014年的今天,“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閻惠昌已經是國際知名指揮家,更是“一國兩制”下旗艦級的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本書所記述的,正好是以閻先生陝西合陽老家為出發點,經歷西安、上海、北京、新加坡、台灣、香港的藝術人生。
本書根據閻先生口述,以20章按照時序記述農村小子奮鬥成為指揮大師的過程。其中內地與境外的篇幅剛好各10章。去年8月在香港發行後,很大部分本地讀者對關於內地的前10章特別感興趣,也因此更認識、更理解他們眼前香港中樂團首席指揮的音樂內涵。
有理由相信,通過國內版的發行,神州大地的讀者更有興趣閻先生如何走向世界、落戶香江的後10章。對於近日“內地與香港融合”這個熱門話題,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實際的案例。
內地、香港以外還有彼岸的台灣。在給香港《文匯報》撰寫的書評中,台灣著名作曲家黃輔鏜總結本書為:“這是一本歷史書、音樂書、藝術書、勵志書,值得每位喜歡音樂的人一讀。”另外香港《星島日報》書評以“文字摻雜苦與樂,有笑有淚,趣味盎然”作推介語。
閻惠昌傳記“回歸”西安,以簡體字發行,增補了數量相當的珍貴照片,都是香港版發行後才收到的。文字方面根據出版後各方意見作了極為輕微的調整,修改後全書整體結構或主人公的記述維持完整。本人亦期待內地專家、讀者的批評指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我衷心感謝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兼西安音樂學院院長趙季平教授對本書的關心和支持,並在百忙中賜序,細說昔日與師弟的音樂情誼。今年5月蒞臨香港中樂團演出作品專場音樂會期間,當面給予鼓勵,讓我受益匪淺。
另外我亦感謝香港、北京三聯書店的朋友們,尤其是副總編輯李安女士的支持和鼓勵,為本書多番奔波於香港、北京之間,使得國內版不到一年便能與廣大內地讀者見面,謹在此表示無限感激。
對本書及本人提出過意見和鼓勵的還有香港中樂團的錢敏華女士、閻學敏老師、阮士春老師、香港大學的周偉立教授、汕頭大學的王受之教授、李藹儀女士,和為我寫書評的台灣音樂教育家黃輔鏜教授等,在此一併致以衷心感謝。
我最最感謝的當然是閻惠昌大師。自從傳記出版以來,我們已先後在汕頭大學和香港大學作對談,與老師、同學們分享與交流。過程中讓我進一步認識閻先生對藝術追求的赤子心,不為時間、空間所左右。我們香港中樂團有這樣一位總監,實在非常榮幸。而我能夠為這樣一位富於承擔的藝術家寫傳,更又得以與內地愛樂者分享在閻先生口述下得到的成果,與有榮焉!
序言
閻惠昌和我認識於80年代,是我的老鄉。他是陝西合陽人,因此,我們的血脈都和這片土地有關。陝西是個神奇的地方,傳統文化積澱深而厚。在這個方面,中國其他地區很難媲美。這裡的歷史和民間文化至今依然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兵馬俑、大雁塔、乾陵、黃陵等等,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如果你稍加留意,便會看到城牆周圍公園內外吼秦腔的人,那份高亢,那份自豪無不體現在蒼勁有力的旋律中。這就是“磁場”,把祖輩的靈魂深深吸在這片黃土地。我的音樂創作就來自這片沃土,這片沃土也滋養出世界著名的指揮家——閻惠昌先生。
我和閻惠昌先後就讀於西安音樂學院,我年紀比他長,1970年我畢業的時候他才入學。在西安音樂學院學習的那個年代,條件十分艱苦,這本書里也有具體描述。在70年代,我們的整個教學比較混亂,學生們所要學習的音樂知識都很匱乏,多半要靠自己去摸索,加之受到時代的衝擊較大,因此很難保證正常教學秩序。如今學校已經是舊貌換新顏,成為了西北地區最重要的音樂學府,視野已經與世界接軌,開設了國際音樂界專家大師課,有樂隊學院還開設了閻惠昌指揮工作室等等。
說回當年,閻惠昌從西安去了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前他到西安音樂學院實習,那時我們就認識了,常聊天,他的才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閻惠昌去了中央民族樂團工作,從那時起我們開始了合作。我的好幾個作品都是他負責指揮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和《大紅燈籠高高掛》,《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還拿了法國南特音樂獎。有時在上海,有時在北京,我們有很多的合作機會,再後來,他去了新加坡、台灣、香港,一路走來,我們的合作也越來越多。記得有一年在高雄,我們去佛光山,就是那次旅行讓我萌發了創作佛教主題音樂的思路,我後來的作品《東渡·鑒真大和尚》就緣於此行。
在我眼裡,閻惠昌是中國民樂最好的指揮之一。其實他也是一位作曲家,因此,他在音樂上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和駕馭能力。同時,他又有過人的組織能力,真是不可多得。每當我的作品要錄音,如果由他負責指揮的話,我拿著總譜去北京,先到他家去研究,然後就是抄分譜、進棚、錄音。我們對每一個音都要研究,整個過程他都特別認真和負責。總譜出來後,他指揮演奏,我監聽,然後再回過頭來反覆聽,看哪些部分可以做得更好,以求達到最好效果。由此我們之間在音樂上有了非常的默契。
對於作曲家來說,一個好的指揮不僅能夠準確表述作品的思想內涵,同時也能夠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過程中展示各種樂器最本質、最動人的色彩,閻惠昌就是這樣一位閃著光芒的指揮家。
閻惠昌擔任香港中樂團的藝術總監。縱觀全球華人的中樂團,香港中樂團毫無疑問是頂級的中樂團。因為他們有科學的體制,職業性能強,有演出季,每位職員的崗位高度責任化。一支訓練有素的職業樂團對所有演奏員有合作和協作狀態的要求,否則個人技巧再好,協作不好也不行。中樂團除了每個演奏員的技術好,其協作能力那是了不起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香港中樂團的行政管理很科學,有自己獨特的管理體系,使得演奏員的職業能力與藝術水平得以迅速提高,這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至於演出季,在全球委約不同手法風格的民族樂隊作品.讓能力、適應力、藝術創造力都得以達到很高水平。
在這裡,我謹以短序對閻惠昌和香港中樂團致以衷心的況願。
我和閻惠昌先後就讀於西安音樂學院,我年紀比他長,1970年我畢業的時候他才入學。在西安音樂學院學習的那個年代,條件十分艱苦,這本書里也有具體描述。在70年代,我們的整個教學比較混亂,學生們所要學習的音樂知識都很匱乏,多半要靠自己去摸索,加之受到時代的衝擊較大,因此很難保證正常教學秩序。如今學校已經是舊貌換新顏,成為了西北地區最重要的音樂學府,視野已經與世界接軌,開設了國際音樂界專家大師課,有樂隊學院還開設了閻惠昌指揮工作室等等。
說回當年,閻惠昌從西安去了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前他到西安音樂學院實習,那時我們就認識了,常聊天,他的才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閻惠昌去了中央民族樂團工作,從那時起我們開始了合作。我的好幾個作品都是他負責指揮的,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和《大紅燈籠高高掛》,《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還拿了法國南特音樂獎。有時在上海,有時在北京,我們有很多的合作機會,再後來,他去了新加坡、台灣、香港,一路走來,我們的合作也越來越多。記得有一年在高雄,我們去佛光山,就是那次旅行讓我萌發了創作佛教主題音樂的思路,我後來的作品《東渡·鑒真大和尚》就緣於此行。
在我眼裡,閻惠昌是中國民樂最好的指揮之一。其實他也是一位作曲家,因此,他在音樂上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和駕馭能力。同時,他又有過人的組織能力,真是不可多得。每當我的作品要錄音,如果由他負責指揮的話,我拿著總譜去北京,先到他家去研究,然後就是抄分譜、進棚、錄音。我們對每一個音都要研究,整個過程他都特別認真和負責。總譜出來後,他指揮演奏,我監聽,然後再回過頭來反覆聽,看哪些部分可以做得更好,以求達到最好效果。由此我們之間在音樂上有了非常的默契。
對於作曲家來說,一個好的指揮不僅能夠準確表述作品的思想內涵,同時也能夠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過程中展示各種樂器最本質、最動人的色彩,閻惠昌就是這樣一位閃著光芒的指揮家。
閻惠昌擔任香港中樂團的藝術總監。縱觀全球華人的中樂團,香港中樂團毫無疑問是頂級的中樂團。因為他們有科學的體制,職業性能強,有演出季,每位職員的崗位高度責任化。一支訓練有素的職業樂團對所有演奏員有合作和協作狀態的要求,否則個人技巧再好,協作不好也不行。中樂團除了每個演奏員的技術好,其協作能力那是了不起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香港中樂團的行政管理很科學,有自己獨特的管理體系,使得演奏員的職業能力與藝術水平得以迅速提高,這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至於演出季,在全球委約不同手法風格的民族樂隊作品.讓能力、適應力、藝術創造力都得以達到很高水平。
在這裡,我謹以短序對閻惠昌和香港中樂團致以衷心的況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