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鱭(鳳尾魚(鯷科鱭屬魚類))

鳳鱭(鯷科鱭屬動物)

鳳尾魚(鯷科鱭屬魚類)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鳳鱭,是鯡形目鯷科鱭屬暖溫性底層魚類。體延長,銀白色,側扁,向後漸細長;腹部棱鱗顯著,頭較大,吻短而圓突;眼較大,近於吻端,眼間隔圓凸;鼻孔近眼前緣,口大、下位,斜裂;上、下頷骨、齶骨和舌上均具細齒;鰓孔寬大,左右鰓蓋膜相連,與峽部分離;鰓耙細長,假鰓發達;體被易脫落的圓鱗,鱗上輪紋排列不規則;臀鰭長,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為近;胸鰭下側位,腹鰭短小;尾鰭歪尾型,上葉長,下葉短;背部顏色較深,腹部色淡;鰓孔後緣和各鰭基部淡黃色,臀鰭灰色,邊緣較深;唇和鰓蓋膜為橘紅色;因其腹部有棘鱗而得名。

鳳鱭分布於中國渤海、黃海和東海,北太平洋西部沿岸亦有分布,在較大的江河河口均有出產,尤其以長江口最多。鳳鱭為河口區洄游魚類,通常棲息於近海,平時分散生活。仔、幼魚期多以枝角類、橈足類、端足類等浮遊動物為餌,成魚以小型魚、蝦類和十足類為主要食餌;生殖洄游時停止攝食。每年春季4月下旬已有少量性成熟親魚游向長江、錢塘江和顧江等河口區產卵,最遲可延續到 8月底和9月初其中5月上至7月上為產盛期;舟山漁場幼魚的高峰期一般在8月。發現的鳳鱭中最大的為5齡。

鳳鱭味甘、性鹹、寒,歸脾、胃、心經;有補氣健脾,瀉火解毒的功效;鳳鱭是長江口重要經濟魚類之一,肉味鮮美,罐頭製成品十分暢銷,頗享盛譽。為合理利用長江口鳳鱭的繁殖群體資源,中國自2002年起對長江鳳鱭的捕撈實行“漁業捕撈許可證”制度。

基本介紹

  • 外文名:Tapertail anchovy、Osbeck's Grenadier Anchovy
  • 別名:鳳尾魚、子鱭、烤籽魚
  • 中文學名:鳳鱭
  • 拉丁學名:Coilia myst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鯡形目
  • 鯷科
  • 鱭屬
  • :鳳鱭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 保護級別:(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形態特徵,成魚,幼魚,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保護措施,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成魚

背鰭Ⅰ,13;臀鰭74~79;胸鰭6+12;腹鰭Ⅰ,6。縱列鱗60~65。
體長為體高的5.4~5.9倍,為頭長的5.6~6.3倍。頭長為吻長的4.1~4.6倍,為眼徑的4.8~5.6倍,為眼間隔的2.7~3.1倍。
體延長,側扁,向後漸細長。腹部棱鱗顯著。頭短,側扁。吻短,圓突,吻長等於或稍大於眼徑。眼較大,近於吻端。眼間隔凸圓。鼻孔緊位於眼的前方,前鼻孔稍小。口大,下位。口裂斜行。上頜骨向後伸到或超過胸鰭基底,上頜骨的下緣有細鋸齒。輔上頜骨2塊。齒細小,絨毛狀。上下頜齒各一行。犁骨、齶骨均有絨毛狀齒帶。鰓孔寬大。假鰓發達。鰓耙細長,18~21+25~30。最長鰓耙約與眼徑等長。左右鰓蓋膜相連,與峽部分離。鰓蓋條9~10。
體被薄大圓鱗,頭部無鱗。腹緣有棱鱗,16~17+22~26。無側線。
背鰭起點約與腹鰭起點相對。背鰭基前方有一短棘。臀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胸鰭側下位,上緣有6游離鰭條,延長為絲狀,向後伸達或超過臀鰭起點。尾鰭不對稱。上葉尖長,下葉短小。下葉鰭條與臀鰭條相連。
體銀白色。體背部淡綠色。鰓孔後部及各鰭鰭條基部金黃色。唇及鰓蓋膜桔紅色。

幼魚

初孵化仔魚全長3.00毫米,卵黃囊呈梨形,油球位於卵黃囊前端,油球徑0.55毫米,大油球周圍有幾個小油球,肌節36+24對。
全長3.84毫米仔魚,卵黃囊呈胡羅卜形,油球徑僅0.3毫米。口窩明顯,肌節38-+24對,尾部末端肌節較前部肌節吏明顯。
全長6.38毫米仔魚,口裂已形成,卵黃囊顯著縮小,油球幾占卵黃囊的1/2,背鰭原基出現,尾鰭膜出現彈性絲胸鰭呈扇形,眼球周圍出現黑色素,卵黃襄腹面有10餘個星狀黑色素細胞,腹視列成圓形,肌節34+26對。
全長8.00毫米仔魚,卵黃囊已全部被吸收,僅剩1個很小的卵圓形油球。上下頜平扁,口裂淺而寬, 胸鰭前方能觀察到5個鰓裂。背鰭鰭糸7其前後方鰭膜仍明顯。臀鰭原基出現,眼上黑色素增多,在油球腹面仍保有4對星狀黑色素細胞,在油球後端肝臟兩側的體表有2對新月形的黑色素,肌節42+26對。
體長11.5毫米仔魚,油球已全部消失,臀鰭擔鰭骨形成,肝臟兩側體表有4對等距排列的新月形黑色素。
全長13.3毫米仔魚:頜骨後延超過眼前緣,背鰭鰭條1/2,其前後的鰭膜已明昴退化,臀鰭後部鰭條仍不明顯,肝臟兩側體表有5對新月形黑色素。
全長19.5毫米仔魚:背鰭鰭條13,臀鰭鰭條69,其後部與尾鰭下葉相連處的鰭條還未完全形成,胸鰭呈扇形,腹鰭鰭條游離,腸上方腹側體表有10個圓形黑色素細胞,胸鰭後緣至腹鰭起點腹側有近10個新月形黑色素細胞,在鰓蓋後緣與胸鰭之間腹緣有4個色素點。

棲息環境

鳳鱭大多生活於沿岸淺水區或近海,平時分散活動不集群,進入繁殖期便結成大群游向長江口,錢塘江口等鹹淡水區域產卵。洄游距離較短,向錢塘江上溯,一般止於杭州;在長江口上溯到南通附近,一般不過江陰。產卵後親魚回歸海里生活,幼魚在河口成長,冬季將臨便游向海洋,在海里越冬。

生活習性

鳳鱭為河口型中小型魚類。食物中幾乎全是浮遊動物,以甲殼類為主。其中撓足類最為重要,十足類(包括螢蝦)次之,糠蝦類、端足類、燐蝦類更次之。食物種類大小和魚體長短有關。魚體體長15厘米以下時以撓足類為食;體長15厘米以上時以燐蝦類、口腳類和十足類等為食。
鳳鱭的仔稚幼魚階段以枝角類、橈足類和端足類等浮遊動物為食。體長達60毫米左右,食物成分逐漸改變,以小黃魚、矛尾蝦虎魚、龍頭魚等幼魚和魚卵、蝦類、橈足類、端足類為食,也吃一些其他小型動物如槍烏賊和蝦蛄等。在舟山近海鳳鱭主要以磷蝦、毛蝦和橈足類為食。鳳鱭的食物中磷蝦和橈足類合占64.71%,毛蝦占28.92%,其他蝦類占3.43%,矛尾蝦虎魚幼魚占0.98%,龍頭魚和幼蝦帖各占0.49%,其他幼魚占0.98%.彼此之間自殘也很嚴重,背含物中常有同類殘體出現。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太平洋,包括中國、韓國、朝鮮、越南和日本。在中國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
鳳鱭(鳳尾魚(鯷科鱭屬魚類))
鳳鱭分布圖

繁殖方式

鳳鱭繁殖群體不同性別個體大小懸殊,雌性體長113~220毫米,體重8.0~32.0克,雄性體長56~138毫米,體重0.8~6.8克。在渤海灣,6~9月產卵,而在福建則為5~6月。雌雄比例為0.91:1。懷卵量為5000~20000粒。在河口處產卵。卵為漂浮性卵,具油球。11~12月性腺發育處於Ⅱ期,次年3~4月中旬以前性腺處於Ⅲ期,卵巢深藍色,精巢乳白色,成熟係數為0.6~1.1;4月下旬至5月上旬性腺發育到Ⅳ期,成熟係數10.0~14.3,卵徑0.8~0.9毫米;5月中旬以後轉入Ⅴ期,卵巢豐滿,呈淺藍色,成熟係數達18.2~23.6。卵粒透明,圓球形,淡青色,卵徑0.9~1.1毫米,卵黃呈泡沫狀油球多達幾十個,最大油球直徑0.2毫米左右。成熟最小型雌性為體長96毫米、體重24克,雄性為體長80毫米、體重2克。
鳳鱭產卵季節持續較長,從5月中旬直至9月初、小滿到夏至(5月下旬到6月旬)為產卵盛期。產卵場錢塘江口就集中在杭州灣大洋山灘滸等島嶼附近,長江口集中在崇明島附近以及橫沙和長興島一帶。這區域水極混濁,產卵季節水溫在8~28℃,鹽度在6~24‰之間。受精卵受徑流作用被衝到九段沙銅沙和佘山一帶,以及杭州灣口外附近水域孵化。在水溫9~23.8℃時,經32小時,仔魚便破膜而出。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瀕危(Endangered)。

保護措施

2019年2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停止發放鳳鱭(鳳尾魚)專項捕撈許可證,禁止天然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主要價值

鳳鱭是中國長江、珠江、閩江等江河口的主要經濟魚類之一,魚汛季節產量較高,漁獲物中雄魚往往多於雌魚。可鮮食,制罐頭尤佳。肉可以入藥。味甘、鹹,寒。補氣健脾,瀉火解毒。治脾氣虛損,瘡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