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錄》後記

《〈隨想錄〉後記》是現代作家巴金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隨想錄》後記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隨想錄》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巴金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隨想錄》後記
《隨想錄》第一集收《隨想》三十篇,作為一九七九年的一本集子。以後每年編印一冊,到一九八四年為止。
《隨想錄》是我翻譯亞·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時的副產品。我說過赫爾岑的“這些議論就在當時看也不見得都正確”。而我的“隨想”呢,我可以說:它們都不高明。不過它們都是我現在的真實思想和真摯感情。
古語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過去不懂這句話,今天倒頗欣賞它。我覺得我開始在接近死亡,我願意向讀者們講真話。《隨想錄》其實是我自願寫的真實的“思想匯報”。至於“四害”橫行時期被迫寫下的那些自己咒罵自己的“思想匯報”,讓它們見鬼去吧。
過去我吃夠了“人云亦云”的苦頭,這要怪我自己不肯多動腦筋思考。雖然收在這裡的只是些“隨想”,它們卻都是自己“想過”之後寫出來的,我願意為它們負責。

作者簡介

巴金(1904年-2005年),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7年赴法國留學。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死亡》。1928年冬回國。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期間完成長篇小說《》《》《秋》,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平明出版社總編輯。1946年創作長篇小說《寒夜》。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勳章;1985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授予國外名譽院士稱號。2005年10月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巴金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