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後記

《隨園後記》是清代作家袁枚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借修園而任意發揮,表現了自己不受官場羈絆,自由自在生活的快樂,藉此表示他決心定居隨園,遠離官場再不出仕的態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隨園後記
  • 作者:袁枚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清代作家袁枚的一篇散文
  •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隨園後記
余居隨園三年,捧檄入陝,歲未周,仍賦歸來。所植花皆萎,瓦斜墮梅,灰脫於梁,勢不能無改作,則率夫役芟石留,覓土脈,增高明之麗。治之有年,費千金而功不竟。
客或曰:以子之費,易子之居,胡華屋之不獲,而俯順荒余何耶?
余答之曰:夫物雖佳,不手致者不愛也;味雖美,不親嘗者不甘也。子不見高陽池管、蘭亭、梓澤乎?蒼然古蹟,憑弔生悲,覺與吾之精神不相屬者,何也?其中無我故也。公卿富豪,未始不召梓人營池囿,程巧致功,千力萬氣,落成,主人張目受賀而已,問某樹某名而不知也,何也?其中亦未嘗有我故也。惟夫文士之一水一石,一亭一台,皆得之於好學深思之餘,有得則謀,不善則改。其蒔如養民,其刈如除惡;吞其創建似開府,其浚渠簣山如區土宇版章。默而識之,神而明之。惜費,故無妄作;獨斷,故有定謀。及其成功也,不特便於己,快於意,而吾度材之功苦,構思之巧拙,皆於是征焉。今園之功雖未成,園之費雖不資,然或缺而待周,或損而待修,固未嘗有迫以期之者也;孰若余昔年之腰笏磬折,里魁喧呶乎?伐惡草、剪虬枝,惟吾所為,未嘗有制而掣肘者也;孰若余昔時之仰息崇轅,請命大胥者乎?
五代時,傉檀宴宣德堂,嘆曰:“作者不居,居者不作。”余今年裁三十八,入山志定,作之居之,或未可量也。乃歌以矢之曰:前年離園,人勞園荒;今年來園,花密人康;我不離園,離之者官。而今改過,永勿矢諼!
癸酉七月記。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我在隨園住了三年,接受朝廷的任命去映西做官,未滿一年,就解印歸來。園中原先栽種的花卉都已枯萎,屋上瓦片傾斜欲墜,樑上泥灰脫落,不得不重新整修番。於是我帶著工匠除去荒地上的雜草,察看地脈,增設些明麗的樓觀亭台。修了一年多,花費了千兩銀子,仍沒有完工。
有客人說:“如果用你花費的錢,換一個住宅,什麼華麗的房子得不到?為什麼要遷就於收拾這些荒蕪殘敗的地方?”
我回答他說:“東西雖好,如果不是親手得到的就不會喜歡;味道雖美,不親自品嘗也不知道它的好處。您沒有看見高陽的池塘館閣、蘭亭、金谷園一類名勝嗎?蒼涼的古蹟,憑弔它感到悲哀,不過總覺得和自己的精神有些隔,為什麼呢?因為那些地方與我沒有關係。權貴富豪人家也未嘗不召工匠建造池塘園林,求巧匠完成工程,花盡多少氣力。等到落成,主人不過是睜著兩眼接受人家的慶賀,問哪棵樹是什麼名都不知道,為什麼?也是因為自己沒有出過力。只有文人的水一石、一亭一台都來自好學深思之後,想到好主意就照樣建造,不如意就改過來。他們栽種花木就像養育百姓,鏟鋤雜草就像剪除奸惡,創建規劃就像開府建,開池塘、造假山就像重新劃分疆域。胸中有藍圖,處處合天理。因為想節省費用,所以沒有瞎幹的事;一人作主,所以有一定的規劃。等到大功告成,不僅對自己合宜,感到心中快慰,而且建造時衡量材料的質量高低,設計的好壞,都可以從中得到驗證了。現今園子雖然還未造好,錢財雖然花了許多,即便有的地方有缺陷需要改善,有的地方有損壞需要修復,卻並沒有迫切的期限規定,哪裡像我過去穿著官服彎腰曲膝迎送,里長鄉老在面前吵鬧不休呢?鋤去惡草,剪去彎曲的樹枝,順著心意去做,並沒有管東限制我的人,哪裡像我過去奉迎於上司,聽命於大官呢?五代時褥檀利在宣德堂宴會,嘆息著說:“建造的人不居住,居住的人不建造。'我今年才三十八歲,歸隱的決心已定,自己建造自己居住,也許前景不可估量呢!”
於是作歌發誓言道:“前年離別隨園,人勞苦園荒蕪。今年又來隨園,花茂密人康健。我不想離開隨園,是做官使我離開。從今決心改過,永遠銘記不忘。
乾隆十八年七月記。

創作背景

袁枚買下隨園後,接連寫下了有關隨園的六篇散文,各有側重地記述隨園的情事。此文是隨園六記的第二篇,描寫作者出仕離開隨園不到一年,隨園就顯出敗落景象,於是他重加修整,規劃設計都出之於已意,因而從中感到極大的樂趣。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40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