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風流(孫力、余小惠合著長篇小說)

都市風流(孫力、余小惠合著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都市風流》為作家孫力余小惠合著的長篇小說,創作於1986—1987年,於1988年10月首次出版。

小說以北方某大城市的市政建設為中心,刻畫了上至市長下至街道各等人群的生態和心態,反映了城市改革的複雜面貌。市長閻鴻喚年輕有為,決心改善交通,改建街道解決居民住房困難,但自工程啟動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與阻礙。他力排眾議,將城市改造與建設順應了百姓的意願。

1988年,該作品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都市風流
  • 作者:孫力、余小惠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首版時間:1988年10月
  • 字數:395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者簡介,孫力,余小惠,

內容簡介

作品以中國北方某大城市為背景,圍繞城市建設,實施道路改造,修築環城路這一中心事件,描寫了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人和事。小說以利華別墅、普店街兩個社會中心展示著人生的兩極,前者是該市的書記、市長們的居住地,後者是該市居住條件最差的貧民窟。全書寫了四十多個物,有身居要職的市委書記、市長、市級各部門的領導,有普通工人和市民,也有高級工程師和擺攤的個體戶,還有市委書記的女兒、兒子和一批高幹子女、以及勞改釋放人員,刻畫了在城市變革中上至書記市長下至街道婦女的生態和心態,反映了當前城市改革的複雜面貌,從而體現著作者“全景式”反映城市變革中時代的特點。

創作背景

《都市風流》的創作動機,作者是這樣表述的:“我們這部小說寫在1986年到1987年,那時城市改革已經在不斷深化,中國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作為作家,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中國的命運和歷史發展的一重要階段,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創作衝動,促使我們拿起筆來,要創作一部既有當代強烈的時代氣息又要有縱深歷史感的反映都市生活的長篇小說。我們覺得,那種以一家一戶、一廠一街的視角去取材,雖然也可寫出當代都市的騷動,但那畢竟是一種折射。所以考慮採用全景的結構方式,人物從上層、中層到底層,事件從大到小,故事一環套一環像編織一張大網一樣,力圖全景地,站在歷史的高度,俯視當代都市中各個社會層次里人們的命運和心態,在歷史的變遷和複雜的人際關係變化中去寫現實生活的裂變中人們的觀念衝突和困惑,人們對自己命運的抗爭和奮鬥,寫出變革中的中國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歷史蛻變和預示”。
都市風流
都市風流

人物介紹

高伯年
市委書記高伯年近來政務家事都不順心,北京方面叫市長去匯報工作使他頓生失落感,未婚女兒高婕與有婦之夫發生婚外情而流產躺在家裡。
閻鴻喚
市長閻鴻喚年輕有為,決心改善交通,改建街道解決居民住房困難,卻與書記發生著衝突;副市長柳若晨始終找不到“副市長”的感覺,想辭職去從事專業技術工作。
徐力里
市政工程局總工程師徐力里曾與市長閻鴻喚有過一段初戀,因父親反對而分手,卻一直割不斷對閻的感情。與柳若晨結婚後過著名義上的夫妻生活,全部精力都投進事業,後來她終於設計出光明立交橋的最佳方案,並與柳若晨產生了感情,卻已經是走到生命的盡頭。
陳寶柱
普店街陳寶柱一家也命途多舛,父親原是三輪車夫,母親從良後抱了養子寶柱。“文革”中父親成了造反派頭子,後來數罪並發被鎮壓。寶柱又因聚眾鬥毆被判兩年,母親羞惱成疾,半身不遂。好心的鄰居楊大媽和兒子楊建華,鼓起了寶拄重新生活的勇氣。寶柱在工程隊越乾越出色,並拿出母親以前的積蓄來鼓勵大家,可是他以前參與搶瓜分贓50元的案子發了,不得不受到制裁。
楊建華
楊建華母子生活坎坷而自尊自強,是普店街居民的主心骨。楊大媽15歲時與高伯年結婚,解放戰爭中支前時還繳獲過敵人的機槍。高伯年進城後卻拋棄了她而與年輕美貌的護土沈萍結了婚。楊建華從小沒有見過父親,“文革”中到內蒙兵團勞動,與知青柳若菲結婚生子,落實政策後柳返城回到富裕的家庭,他倆的婚姻也隨之解體。楊建華在工程隊工作很好,得到市長肯定,而市委書記高伯年卻輕信誣告,派來調查組審查,引起工人不滿。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都市風流》抓住了城市建設的關鍵“交通改造”問題,並以此為舞台展示了都市領導者的各具特色的表現和他們豐富隱秘的家庭活動。同時還穿插描畫了中下層幹部、普通工人與一般市民的生活。而且為了讓這豐富多彩的生活具備深層的審美價值,兩位作家還使用了凸現現實的浮雕法。即作者對改革生活不是平鋪直敘的素描,也不是幾組人物進行交叉介紹,而是把筆下的人和事件都以刀刻般的力度雕畫出來。於是,作品沒多寫“過程”卻重彩濃墨描繪“結論”,結局時還把各個結論結構成“互為因果”的關係。因此小說就形成一張掛滿晶瑩珍珠的網,既相互關聯又各自閃光。
“改革題材”的作品常常容易把人物的命運與改革過程扭結在一起,結果人物形象每每只有縱向的個性,而在橫向的性格反差和多側面上多有不足。但是《都市風流》里的主人公,尤其是市長閻鴻喚、副市長柳若晨和市委書記高伯年,他們都一方面不失為改革大潮中極有個性的領導者,另一方面又由於文化背景和個人經歷的不同,表現出多重的複雜。有的為了城市建設而留下了感情生活的盲點,有的因為被推上了領導崗位不得不勉為其難地“盡力而為”,還有的囿於因襲的重擔在改革與守舊的夾縫中面對生活的挑戰,結果做出了逆向的選擇。這樣一來,小說就把人物與情節交融到一起,並深刻揭示出,無論對高級領導幹部還是對平凡的普通人,改革都是一場複雜的多元的變革。
小說在敘事中表現出一種高度的現實人文關懷,這在對普店街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心態的描寫上明顯地體現著。通過普店街這個下層社會中心,作品從不同方面表現了他們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他們居住在“三級跳坑”式的低矮住房裡,冬天,“從西北利亞吹來的凜冽寒風,能把街上的土坷拉凍成鋼鐵,連路兩邊兒的樹都如同讓人抽乾了汁似的,挺在那兒像一具具殭屍,沒丁點活力和彈性”;夏天,“進了屋,就像一頭扎進了紅外線烤箱,悶得你不知究竟得用身上的哪個部位去喘氣”,而且這是個人口密度最高的居民點,胡同挨著胡同,交通極為不便,“當市里兩片新的住宅小區漂亮的排排樓房拔地而起,當西面那三幢二十四層的高層住宅樓像三座大山聳在面前,普店街的居民更加感到一種難以忍受的壓抑和不平”,他們罵古今中外當官兒的沒有一個好東西,恨不得來一次九級大地震為他們解解氣。同時,作者還描寫了普店街這些普通居民謀生的種種艱辛以及生活的種種煩惱,當舊城拆遷工程開始時,他們一方面支持,另一方面又各自在打著自己的算盤,都希望通過這次拆遷改變一下自己的居住條件,對於這一切,作者都進行了生動具體的描繪,給予真實的反映。而在這一描寫過程中,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他們抱著一種感同身受般的同情,而對他們的牢騷、不平以及自私心理卻更多的是寬容和理解。
作品對城市建設者———市政工人寓托著強烈的情感偏向,作者讓讀者看到,這群被市民歧視,沒有好爹媽,考不上大學的青年組成的城市建設者群體,才是城市變革的真正推動者,是當代社會前進的基本動力。所以,小說安排了女大學生肖玲愛上楊建華這一情節,把肯定性情感貫注在這個市政工程隊的基層幹部身上,楊建華被作者描寫成當代都市建設的英雄“風流”,一個“卑賤者最聰明”的典型代表。

作品影響

該作品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部小說在20世紀90年代初便改編為了電視劇。

作者簡介

孫力

孫力 (1949—2010),原名孫利。河北定州人。中共黨員。1974年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1969年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插隊,畢業後歷任天津實驗中學教師、團委書記,天津團校校長,天津青年報社社長、總編輯,天津青少年報刊總社社長、總編輯。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著有長篇小說《但願人長久》《都市風流》,中短篇小說集《棗花蜜》,電影電視文學劇本《走向冰川》《真誠》《觀世音傳奇》以及散文、報告文學等多篇(以上作品大多與人合作)。

余小惠

余小惠,1949年生於上海。江蘇揚州人。曾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支邊,後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天津工藝美術學院副主任、百花文藝出版社《小說月報》編輯部副主任。
1984年以後,孫力、余小惠合著長篇小說《都市風流》《但願人長久》、中篇小說《真誠》、中短篇小說集《棗花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