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中醫》是作者陳權2020年6月1 日出版的醫學書籍。頁數: 33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遇見中醫
- 作者:陳權
- 出版時間:2020年6月1日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頁數:336 頁
- ISBN:9787513260213
- 副標題:一個醫學小白的經方之路
- 做序:馮世綸、黃仕沛
- 提字:國醫大師孫光榮教授
- 主審:馮世綸、楊宏志
- 題跋:楊宏志
- 責任編輯:王秋華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圖書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遇見中醫》的書名起得甚為切當,其內容亦恰如其分,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相契。書中字裡行間論及很多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內容,本非中醫學科班出身的作者對張仲景有不少深入的理解,這或許值得中醫愛好者深思。
學習中醫應以經典為根本,以《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著作為基礎,尤應追慕與深研仲景之心志及精髓。《傷寒論》淵源於《湯液經法》及《胎臚藥錄》,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其文簡而義豐,旨趣深奧,藥少力宏,實為不可多得之“活人書”。
《遇見中醫》作者陳權先生為廣東省名中醫楊宏志教授之師承高足。熱愛中醫、篤志好學,在清晨、深夜,不曾間斷地學習《傷寒論》、《內經》等著作,思考其中的經方用藥,而且一邊學習仍一邊工作,頗費心力,不辭苦辛。
《遇見中醫》是一般民眾百姓也能閱讀和理解的中醫科普作品,具備較強的可讀性,又以散文形式寫就,含藏著一定的文學底蘊。作者初學中醫時的迷惘,親人罹患疾病時的痛惜,得遇師長引導後的豁然開朗,在看似尋常的生活中拾撿起點滴靈光,都於書中款款而敘。
作者懷著學習中醫的志願孜孜以求,已然是很有眼界和意志的事情,而將從醫心得化為常人易於接受的作品,則更是有氣度和用心。
國醫大師孫光榮教授為本書題詞,經方大師馮世綸教授、黃仕沛教授傾情作序推薦。
孫光榮教授簡介:國醫大師、中醫界泰斗、國家級名老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我國著名中醫藥文獻學家和中醫臨床家,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創始人之一。
馮世綸教授簡介:著名中醫學家,首都國醫名師,胡希恕名家研究室指導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師承博士後導師。馮老不顧年高,不辭勞苦,數十年如一日,傳承整理胡老學術,闡明《傷寒論》理論實質,明確六經來自八綱,並率先提出中醫有兩大理論體系,經方是不同於《內經》的原創思維理論體系。孜孜不倦,躬身示教,培育桃李千千萬, 為當代經方傳承教育的開拓者。
圖書目錄
開篇:新冠肺炎
輯一:負笈隨師
緣起
讀國小時,我患上中耳炎,耳朵里不斷流出液體,父親領我到老中醫面前,老中醫用小管把中藥粉吹進我的耳朵里,不久便痊癒了。
當年和當下
我轉學到距離老家百多里路的國營湖光農場國小,在一個從名字上就帶著時代烙印的地方讀書。
師承
我和師父楊宏志教授簽訂了《傳統醫學師承關係契約書》,正式確立了彼此間的師徒關係。所謂“師承”,指學術、技藝上的一脈相承。
跟診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漫長的一段年月里,師父的診室對我來說始終是開放的課堂。
微斯人,吾誰與歸?
朗讀、分享、提問、交流……我們一起學習完三百九十八條《傷寒論》條文後,有人得到收穫,有人被默默影響。
城市裡,突然下起了雨
雨浙淅瀝瀝地灑上窗欞,所幸背包里的《傷寒論》和筆記不曾被打濕。本想推掉所有應酬,以留下更多時間習醫,但工作需要,由不得自己。
常有同道詢問我如何學習中醫。無他,僅是一再地重複。
葉子
每片葉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無所依怙,都須經受漂泊無根的苦。死別生離,嗔痴愛恨,世間的芸芸眾生亦是如此。醫生,也不過是能治癒一片葉子的另外一片葉子罷了。
檯燈
其實讀書人所需的,不是燈,而是光。那光,即是方向。在師父的言傳身教下,在我每天不捨分秒的學習中,學醫似乎並非所想的那般艱難。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為仲景千古名方,此方構成簡潔,用藥平淡無奇,貌不情人,但常常有意料之外的療效。
雞蛋人藥
中國人的食物里有雞蛋,情感里有雞蛋,就連中醫入藥用量也用雞蛋來作對照。
暈針
突然,只聽袁醫生大喊:“陳師兄,建國暈針了!”
粥療
番薯是自家種的,再配上自家醃製的“江洪青鱗魚露”,一口粥,一蘸魚露,雖不是什麼珍饈佳肴,卻非常開胃,現在回想起來都不禁垂涎。
劑量問題
初學中醫時,我也曾在原劑量的換算中迷失過。
經方路
師承學習第一年,我以《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診斷學》和《方劑學》,中醫學院教育的四大基礎教材為主要學習內容,把《傷寒雜病論》放在心裡。
:斯人苦疾
瀋陽的魚生,威海的羊雜
同是腹瀉,西醫消炎澀腸治標,中醫解表祛濕、健脾扶正,標本兼治,治療效果也天地懸隔。
化療,還是不化療
相對而言,中醫帶瘤生存、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的治療方法,是西醫沒有的優勢。
食管癌
初沸的水泡茶,於滾燙之際一啜而盡,對咽喉的損傷也在所難免。
……
圖書評價
黃仕沛教授評價內容:
中醫歷經數千年的光陰,名醫大家輩出,醫學流派林立,學術思想流傳廣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師承”這種師徒授受的傳承模式。這一模式是我國古代傳授醫學知識的主要形式,對眾多醫學流派(如仲景學派、易水學派、河間學派等)的產生,以及中醫學的延續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頗為深遠,更令中醫學界出現了學術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景。
楊宏志教授評價內容:
一年前,當陳權徒弟說要寫一本中醫類的科普書籍及傳承心路,要將正確的養生知識普及給尋常民眾,以及快速從醫學小白到能熟讀經方,熟練開方保健惠及親友的學習感悟,裨益更多的人時,以為這只是流於言語的一時之興。
著書談何容易,更何況是寫一本百姓都能讀得懂,涉及諸多中醫醫理的科普作品。但陳權憑著對中醫的一腔熱血,對苦疾世人的關愛悲憫,及牽繫於心的家國之思,完成了這本散文式中醫科普作品。
縱觀當下,以現代文學散文故事的形式書寫,且百姓都能理解的中醫科普書籍和介紹中醫傳承人心路歷程的書籍頗為稀少。希望陳權這本《遇見中醫》可以被更多人讀到,讓更多的人們恰當規避書中言及的傷害身體的錯誤生活方式,增進對於中醫經典和基礎知識層面的理解,以及傳播學習中醫的正確路徑-即從經典開始快速切入,此中意義深遠,關係重大,即是對習總書記對中醫藥行業所指示的:中醫藥發展應該守正創新....的一種最好的漸行吧。
很慶幸遇見陳權這樣的中醫傳承人,他對於中醫學,尤其是四大經典之傷寒六經辨證論治有著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在清晨、深夜,或是在旅途中,都常常能看到他伏案學習的身影。他竭盡心力,有積雪囊螢之遺風。
希望陳權能繼續堅持學習仲景經典,師仲景之心,習仲景之道,使之傳承不絕,熠熠生輝。
楊宏志教授簡介:全國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廣東省自然醫學會會長、廣東省政協委員(醫藥衛生界)、廣東中醫師承教育研究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廣東省名中醫、中山大學博士後導師、中醫肝病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院與附屬嶺南醫院中醫科大科主任。
作者簡介
陳權,廣東中醫師承教育研究中心經方研究小組組長,廣東省自然醫學會中醫經典與臨床套用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中醫師承教育研究中心同學會理事長。
陳權先生1971年出生於湛江,定居於廣州,為家人苦疾不惑之年拜師研習中醫,篤志好學,在清晨、深夜,或是在旅途中,不曾間斷地學習《傷寒雜病論》等著作,思考其中的經方用藥,而且一邊學習仍一邊工作,頗費心力,不辭苦辛。
陳權師承於全國第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廣東省名中醫、中山大學博士後導師、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醫肝病學科帶頭人、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院中醫科大科主任楊宏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