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弗洛莉婭·塞吉斯蒙迪
- 編劇:弗洛莉婭·塞吉斯蒙迪
切莉·庫瑞 - 主演: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達科塔·范寧
麥可·珊農
斯黛拉·麥薇
絲柯·泰勒-考普頓 - 對白語言:英語
- imdb編碼:tt1017451
- 中文名:逃亡樂隊
- 外文名:The Runaways
- 其他譯名:蹺家女聲(台)
粉紅天后(港) - 類型:音樂
- 製片地區:美國
- 拍攝日期:2009年6月21日-2009年8月2日
- 片長:106 分鐘
- 上映時間:2010年3月19日(美國)
- 色彩:彩色
- 電影分級:R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製作發行,主創公司,影片上映,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1975年,兩個住在洛衫磯的搖滾少女瓊·傑特(克里斯汀·斯圖爾特飾)和切麗·卡利(達科塔·范寧飾)在迪斯科相識,碰上經理人金·弗利(麥可·珊農飾) ,在他帶領和影響下,創立了史上第一隊女子搖滾樂隊The Runaways。兩人形象獨特,各領風騷,一個是搖滾靈魂,一個是性感小野貓,形象狂野加上女性歌聲,迷倒萬千少女少男,樂隊迅速走紅,不單巡迴美國演出,更遠征歐洲、日本,受歡迎程度猶如60年代當紅樂隊披頭四。
隨著樂隊竄紅,瓊·傑特和切麗·卡利的感情與日俱增,但不論台上台下,彼此卻又愛又恨,觀眾歡呼聲加上縱情性愛、毒品和酒精,兩人關係飄忽。雖然The Runaways出道三年灌錄五張唱片後便解散,但她們已成為搖滾史上一個傳奇,更成為日後女子樂隊的典範。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服裝設計 | 布景師 |
---|---|---|---|---|---|---|---|---|---|
David Grace、瓊·傑特、Kenny Laguna、阿特·林森、約翰·林森、比爾·波拉德、Brian Young、Jonathan Sanford、Sabrina Sipantzi | 弗洛莉婭·塞吉斯蒙迪 | 布萊恩·加利根、Keith Jones、Paul-Edouard Laurens、Daniel Low | 弗洛莉婭·塞吉斯蒙迪 切莉·庫瑞 | Benoît Debie | 趙汝鉅 | Wendy O'Brien | 歐亨尼奧·卡巴貝羅 | Carol Beadle | Fontaine Beauchamp Hebb |
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瓊·傑特演員:克里斯汀·斯圖爾特一個住在洛衫磯的搖滾少女,她也是個穿著另類的皮衣的少女。經常去迪斯科玩樂,一次機緣巧合她和切麗·卡利遇到了一個經紀人,在經紀人的帶領下,她成為了逃亡樂隊的吉他手,並且通過獨特的風格,迅速走紅。
- 切麗·卡利演員:達科塔·范寧一個生活在洛衫磯的搖滾少女,經常和朋友出入在迪斯科,長相性感,歌聲優美又很有磁性,組成樂隊後,她擔任主唱兼鍵盤手,她的歌聲吸引了很多冬粉,並在美國展開了巡迴演唱,並在歐洲、日本等地演出。
- 金·弗利演員:麥可·珊農一個專門挖掘樂隊的經紀人。一天突發奇想,有了一個新穎的點子,他決定找來幾個穿著另類的皮衣的少女,組成一支搖滾樂隊,他堅信,這樣的組合很容易就能製造出他盼望已久的轟動效。後來他成功的組建了一隻轟動樂壇的女子樂隊。
- 桑迪·韋斯特演員:斯黛拉·麥薇一個留著一頭長髮的皮褲少女,被經紀人招募到了逃亡樂隊,並擔任鼓手。在很短的時間內,她和樂隊成員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隨著成名之後,她卻逐漸墮落了。
- 麗塔·福特演員:絲柯·泰勒-考普頓一個看似比其他成員年紀大的隊員,留著一頭黑色捲髮。她在逃亡樂隊中擔任吉他手,在舞台上的她完全和生活中不一樣,舞台上的她非常狂野和興奮。
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 為了扮演好角色,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剪掉了自己標誌性的長頭髮,換成了中性色彩濃重的短髮。
- 片中扮演樂隊成員的克里斯汀·斯圖爾特、達科塔·范寧、斯黛拉·麥薇、阿莉雅·肖卡特和絲柯·泰勒-考普頓在影片開拍前一個月就聚在一起排練逃亡樂隊的歌曲。
- 埃文·蕾切爾·伍德曾經是扮演吉他手瓊·傑特的人選。
- 該片是義大利裔女導演弗洛莉婭·塞吉斯蒙迪的長片處女作。
- 逃亡樂隊的前成員瓊·傑特是本片的製片人之一。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方 | 獲獎名稱 | 獲獎方 | 結果 |
---|---|---|---|---|
2010年 | 最佳吻戲 | 達科塔·范寧&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 提名 | |
2010年 | 最佳劇情電影女演員 | 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 提名 | |
最佳劇情電影女演員 | 達科塔·范寧 | 提名 | ||
最佳劇情電影 | 《逃亡樂隊》 | 提名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影片根據逃亡樂隊主唱兼鍵盤手切麗(Cherie Currie)的回憶錄《霓虹燈天使:切麗的故事》(Neon Angel: The Cherie Currie Story)改編而成。她在這本書中詳細描寫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樂隊的組建和解散以及自己戒毒和戒酒的歷程。該片是義大利裔女導演弗洛莉婭·塞吉斯蒙迪的長片處女作。
該片導演在年輕的時候就聽過樂隊的歌,那是一種典型的硬核搖滾。後來他便開始著迷於她們的颱風和舞台表演。不過這個樂隊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5年時間就解散了。不過吉他手瓊·傑特還活躍在舞台上,導演還能從她的表演和眉宇之間一窺她的風采。這是一支讓他著迷的樂隊,她們的歌曲、她們的故事都是導演著重探尋的對象。後來,他看到了切麗的回憶錄。她在書里描寫了自己的不堪回首的童年,她是怎么和另外四個姑娘組建起這支樂隊的,她們又是如何分道揚鑣的以及她為了戒毒和戒酒所進行的努力。看完了這本書,導演深受感染,覺得她們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那一代搖滾明星幾乎都是這么摸爬滾打地走過來的。於是他把她們的故事拍攝出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所有人都知道搖滾明星的生活和痛楚,有時候,她們並不像在舞台上那么活力四射,也不像外人想像得那么憤世嫉俗,也並不都過著糜爛的生活。
影片原型
1970年代,是一個充滿了動盪、不安和躁動的年代。政治上不僅有越戰和冷戰壓頂,而且在文化上也出現了新小說、新好萊塢電影和搖滾樂。逃亡樂隊就是一支成立在1970年代的樂隊,作為歷史上第一支成功融入男性為主導的搖滾圈的女星樂隊,逃亡樂隊無疑是成功的,更令人嘖嘖稱奇的則是這個樂隊的年輕化,樂隊剛剛組建起來的時候,這些女孩子多數還處在青春期,也就是十幾歲的年齡。當第一張專輯發布的時候,樂隊中最年長的姑娘也只有16歲。
選角
要拍攝這么一部反映女子搖滾樂隊故事的影片,最大的問題就是主演,這些女孩們首先要有和當時的逃亡樂隊成員相似的年齡,其次還要會彈彈吉他,最後還要有搖滾樂歌手的氣質。塞吉斯蒙迪在寫劇本的時候,就在腦子中搜尋演員了。因為影片是以切麗和瓊·傑特為主角展開敘述的,所以找好這兩個演員就特別重要。他在腦子中找了一圈,最後選擇了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和達科塔·范寧這兩個明星。
製作發行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 | 1、River Road Entertainment(美國) 2、Linson Entertainment 3、Road Rebel 4、Runaway Productions |
---|---|
發行公司 | 1、Apparition(美國) 2、Diamond Pictures(阿根廷) 3、Shaw Organisation(新加坡) 4、台灣龍祥娛樂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台灣) 5、Planis Entertainment(韓國) 6、E1 Entertainment(英國) 7、E1 Entertainment(愛爾蘭) 8、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美國) |
影片上映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2010年1月24日(聖丹斯電影節)(首映) |
2010年1月28日(麥迪遜,威斯康辛) | |
2010年2月25日(融合電影節) | |
2010年3月13日(Women with Vision) | |
加拿大 | 2010年3月14日(多倫多) |
美國 | 2010年3月18日(西南偏南電影節) |
加拿大、美國 | 2010年3月19日(限定) |
馬來西亞 | 2010年4月8日 |
中國台灣 | 2010年4月16日 |
挪威 | 2010年4月30日 |
新加坡 | 2010年5月6日 |
愛沙尼亞、冰島 | 2010年5月28日 |
澳大利亞 | 2010年6月9日(悉尼電影節) |
中國香港 | 2010年6月17日 |
南非 | 2010年6月18日 |
英國 | 2010年6月20日(愛丁堡國際電影節) |
韓國 | 2010年6月2日 |
澳大利亞、泰國 | 2010年7月15日 |
紐西蘭 | 2010年7月15日(紐西蘭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10年7月20日(DVD首映) |
克羅地亞 | 2010年7月29日 |
拉脫維亞、墨西哥 | 2010年8月6日 |
法國 | 2010年9月4日(多維爾美國電影節) |
2010年9月8日(L'Étrange Festival) | |
紐西蘭 | 2010年9月9日 |
英國 | 2010年9月10日(限定) |
西班牙、愛爾蘭 | 2010年9月10日 |
比利時、法國 | 2010年9月15日 |
希臘 | 2010年9月21日(雅典電影節) |
巴西 | 2010年9月24日(Festival do Rio BR) |
芬蘭 | 2010年9月24日 |
美國 | 2010年9月25日(切薩皮克電影節) |
波蘭 | 2010年9月30日(DVD首映) |
瑞典 | 2010年10月6日(DVD首映) |
巴西 | 2010年10月8日 |
澳大利亞 | 2010年10月9日(伊丘卡派拉蒙年度電影節) |
美國 | 2010年10月15日(夏威夷電影節) |
德國 | 2010年10月22日(DVD首映) |
荷蘭 | 2010年11月4日 |
美國 | 2010年11月5日(里弗賽德薩吉諾電影節) |
以色列 | 2010年11月17日(TLVFEST Israel International LGBT Film Festival)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2010年11月18日 |
澳大利亞 | 2010年11月24日(DVD首映) |
匈牙利 | 2011年1月13日(DVD首映) |
法國 | 2011年1月20日(DVD首映) |
英國 | 2011年2月日(DVD首映) |
日本 | 2011年3月12日 |
阿根廷 | 2011年4月6日(DVD首映) |
影片評價
《逃亡樂隊》用喧鬧的聲音和電子風的美學展現了這支影響深遠的全女子樂隊。該片的表現能力很出色,同時宣傳和推廣能力也很出色,片中用了大量音樂和視覺效果覆蓋了整部電影的劇情。雖然該片是根據自傳改編而成,但改編的卻不詳盡,更多的是對逃亡樂隊興衰的高度概括,人物角色的介紹有些單薄,而且片中並沒有使用很多對話式的場景和搖滾樂的配合。片中的主演克里斯汀·斯圖爾特、達科塔·范寧和麥可·珊農對角色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他們的表演甚至已經超越了劇本本身。(Roger Ebert、時光網評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