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聖記碑由武則天撰文, 中宗李顯楷書,內容主要為唐高宗歌功頌德。述聖紀碑,碑高7.5米,邊寬1.86米,共46行。頂上一級為廡殿式頂蓋,中間五節為碑身,重89.6噸,又稱七節碑,今仍置於高宗陵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述聖記碑
- 撰文:武則天
- 楷書:中宗李顯
- 內容:主要為唐高宗歌功頌德
記碑內容,碑文賞析,
記碑內容
碑文約計8000字左右, 由武則天撰文, 中宗李顯楷書,內容主要為唐高宗歌功頌德。因字型“填以金屑”,至今部分文字仍是金光閃耀。石座上所刻的獸形邊飾及四角的角神是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的,述聖紀碑座與龍馬座、西門獅子座上的各種變形纏枝流雲穿線紋,《述聖紀》碑座上的變形忍冬多枝蓮,變形三朵雲紋纏枝蓮以及纏枝牡丹等紋飾都與南北朝以來吸收佛教藝術有關。
碑的頂部雕刻成廡殿形的屋頂結構,顯然是皇權的象徵,屋頂上雕龍畫棟,形象逼真,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檐下四角各有一力士托住碑檐,基座雕有海石榴的花紋。該碑共由七節組成,即古人所說的“七曜”,也就是古代人們所理解的構成世界的七種基本物質:日、月、金、木、水、火、土。所以,《述聖記碑》也叫“七節碑”,象徵高宗的功德將永存人世。內容大致是歌頌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時至今日,經千餘年風雨剝蝕,現在除一、二、四面尚能見到一些殘存的部分,第三面已渺無一字。
穿過石刻群,在大道兩旁各有石碑一座。西側石碑是“述聖記碑”,是為了紀念李治的“功績”而立的,高6.3米,寬1.68米,重61.6噸,上有廡殿式頂蓋,下有線刻獸紋基座,中間為5段,共7節,也稱“七節碑”。碑文約8000字,筆畫全部用金鑲填,至今個別字的金印尚在。原有碑亭,後來坍塌毀壞不存。
站在乾陵司馬道北端向南望去,人們會看到兩座峰頂上的闕樓,北面的梁山主峰,東西是朱雀闕門,闕門之南是兩通巨大的石碑。東邊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無字碑”,西邊是人們不太留意的《述聖記》。
述聖記碑底座高出地面38厘米,邊長2.89米。頂部系蕪殿式,四角由四個力擎承檐椽。碑體由五塊方石隼卯套接而成,連同頂座共七塊,數取七曜照耀之意。當地老百姓稱為七節碑,總共約89.6噸。碑身面南為正面,由皇太后武則天撰文,高宗皇帝的兒子中宗李顯書丹的《述聖記》全文就鐫刻在碑的正面。清代人董誥編輯的《全唐文》收有《述聖記》。
碑文賞析
此文在於追述緬懷先祖先皇的神聖功績。它在簡要回顧了高祖和太宗兩朝開國先帝從晉陽首義到平定天下的史績後,著重追述了高宗皇帝自太子監國洎逝世前重要的歷史貢獻。稱高宗在出生之前就瑞氣環繞天降吉祥,做太子監理國政時,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太宗病重時,他親自煎藥吮毒極顯善良仁孝。登基執政以來,賡續貞觀政風,重用賢良,勵精圖治。在保持同大多數國家友好往來的同時,堅決捍衛東西門戶的安定。西域戰爭和高麗戰爭的徹底勝利和各管理機構的設定,是漢唐歷史上中原王朝第一次對西域和東北的全面統治。這些都是漢武、唐宗曾夢寐以求卻從未實現的偉大抱負。
在病重之時,高宗留下遺囑,要求薄葬,只要求陪葬一些經常研讀的儒家經典,而不要珠玉寶石。在高宗大帝的歷史功績中,人們不能否認武則天的贊翊協助之功。高宗對武則天來說有提攜知遇之恩。
武則天從感業寺到重新進入皇宮,再到當上昭儀,直到最後當上皇后,都離不開高宗的傾力提攜。為此高宗皇帝甚至於與國舅長孫無忌鬧僵。在感情生活中,高宗李治是她第一個真正依靠的男人。她從14歲入宮為才人,到28歲太宗駕崩,沒有為太宗生過一男半女。有人懷疑,在長達14年的時間裡,武才人從未得到過太宗的寵幸。相反,太子李治是走進武則天感情世界的第一個男人。成為昭儀後,她接連為高宗生了四男兩女。與此同時,有許許多多的女人圍著李治在爭風吃醋。武則天的個人魅力很早使李治傾倒,武則天的石榴裙至今成為女性魅力的名詞;高宗李治對武則天的行政才能極為讚賞。公元675年,他們的長子太子李弘突然暴卒。身患重病的高宗一度想讓武則天統攝國政,因有人極力反對而擱淺。無疑,在嬪妃如雲的皇宮,像武則天與李治這樣有如此深厚感情的君王並不多。但在權力地位面前,感情又是極為脆弱的。由於政見不同,特別是最高決策權對誰都有極大的誘惑力。他倆之間的個人矛盾和恩怨也日益加深。可以說,他們之間既有真正的恩愛,也有深深的怨恨。但總體來說,李治內向,武則天要強。她剛毅果決無敵於天下的特殊氣質在朝野無人可比。683年高宗病逝前,立下遺囑:“事有不決者取天后處分’’。在關鍵時刻的關鍵性的問題上高宗決定了武則天的特殊地位,給了她在特殊情況下秉國執政的至高無上的尚方寶劍。憑著這方寶劍,智識超群、行政技巧爐火純青的武則天,可以在政治鬥爭的風浪中揮灑自如。因而在武則天大加稱頌高宗的背後,同時也燃燒著她對國家最高權力的極度渴求。國難當頭,武則天勇於擔當天下重任的氣概與欲望,衝破厚重的石碑,呼之欲出。
高宗駕崩,武則天力排眾議,遵從高宗遺願,護送靈柩歸葬於梁山之上;她一改舊俗,一舉打破帝陵之前不豎碑碣的傳統,不但為高宗高豎豐碑,而且揮犧五千雄文,道盡高宗大帝的光輝與奇偉。字填金粉,碑面塗施黑漆,光彩照人,與波光瀲灩的漠河水相輝映。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李唐開國的輝煌歷史和高宗皇帝的崇高美德在天地間華彩四射,與日月同輝。
無疑,述聖碑與臣民墓前的碑碣不同,除了歌功頌德以外,它是武則天發布的李唐朝政局勢的晴雨表,也是針對保守與頑勢力的挑戰,它昭告天下,除舊布新繼往開來的武則天時代已經到來。
曾與武則天爭寵的王皇后和蕭淑妃被打入冷宮,曾力主廢除武則天為後的宰相上官儀被誅殺九族。繼長子李弘後,次子李賢在684年2月被害,李氏皇族在權力核心圈內有楞有角的人物被驅逐出局。武則天掃清了走向最高權力的所有障礙,高宗去世,武則天統攬大權是水到渠成之事。由於與死者的關係,皇后在皇帝的葬儀活動中一般不拋頭露面,而是由主管禮儀的太常寺和主管皇族內部事務的宗正寺主持皇帝的葬儀。在此情況下,武則天撰寫《述聖記》並立於朱雀門前,成為在乾陵安葬高宗這一重要國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朝野臣民面前,將自己擺在一個極為顯眼極為特殊的地位上,塑造自己文武兼備的特殊形象。
滄桑歲月淡化了乾陵往日的華麗和森嚴,但我們從巨大的碑碣和嚴整的陵園形制方面,仍然可以感覺到它的雄渾博大.從1320年前《述聖記》碑辭彩華麗充滿情感的字裡行間,我們分明可以聽到歷史偉人高亢的呼喚,他們激越跳動的強勁脈搏和追求輝煌的豪邁步伐,仍然迴響在我們的耳際,至今表現出超越時空的驚人力量。
然而,乾陵的震撼力遠非僅此而已,《述聖汜》東邊的無字碑給人們留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千餘年來,人們對無字碑作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測,連是誰立碑都搞不清楚的情況下,對它的一切判斷都是假設性的,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無論是毀是譽,它的主體,或者它的主語應該是武則天。無字碑,無字也是碑。考古學家在它的正面,發現了3600多個為鐫刻文字而刻畫的方框。為什麼有碑有框而無字,揭開謎底是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事。她為高宗而立的《述聖記》五千雄文,光芒四射,華彩照人。本應正面評價武則天的巨碑卻空無一字。兩人生前與死後的反差之大超乎人們的想像。
對於武則天,有一個評價,雖然是非官方非書面語的,但不少人是認可的:好事做絕,壞事乾盡。從先皇帝的未被寵幸的小才人,到作上大周皇帝,許多反對派和無辜死於她的手下。在執政期間,她採用了許多殘酷甚至卑下的手段,但她始終駕馭著中華帝國這駕馬車躍過許多坎坷與曲折,保持著統一與強大。在此過程中,她實行了許多進步的開明的政策,例如提高婦女地位,加強對外交往,實行開放自由的文化政策,堅守邊防線不後退等等,這些都為20年後開元盛世的到來創造了條件。她在國家大事面前所表現出來的自我擔當,敢於負責,果決幹練的風度和舍小求大的清晰思路非常人可比。她的許多作為使中國的不少皇帝應該感到汗顏。這些,連封建社會的史學家都不能否認。在複雜的環境下,在困難前,人們是多么需要奮勇向前,敢負責任的統帥。當我想到這裡時,在情感深處極大地厭惡武則天身後那些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男男女女。
大風吹過,大雪覆蓋過,油菜花香瀰漫過,九月的菊花燦爛過的腳下的黃土吆,你應該還是唐代的風塵,唐代的氣息。當物質文明的腳步不斷加快的時候,我們與唐人的距離彷佛也在拉大,但不少時候我卻覺得,在我們和古人之間,在情感、思想、名利慾求方面,特別在真理和正義感等精神追求方面卻有很多很多的相同點一一我們與古人的距離幾乎為零,就像這日月星辰,風花雪月。我們稱道武則天為他的丈夫歌功頌德,同樣我們為一代傑出政治家的她畢竟擁有一通與《述聖記》碑的規格與體量不相上下的《無字碑》而深感欣慰,它雖無一字,但同樣昭示著武則天無量的功績和無與倫比的智識和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