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孟子》選讀讀本

《論語》《孟子》選讀讀本

《<論語><孟子>選讀讀本》是一本圖書,作者是《<論語><孟子>選讀讀本》編寫組。

基本介紹

  • 作者:《<論語><孟子>選讀讀本》編寫組
  • 出版時間:2010年1月
  • 頁數:231 頁
  • ISBN:9787209041973
  • 類別:古籍類圖書
  • 定價:14.80 元
內容簡介,孔子生平簡介,孟子生平簡介,

內容簡介

《 選讀讀本》是為了配合山東人民版普通高中新課程語文實驗教科書《 選讀》而編選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規定,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讀本旨在體現課標精神,拓展學生的閱讀寫作空間,使其在知識與能力的獲得,過程與方法的訓練,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中,得到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孔子生平簡介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父叔梁紇,母顏氏。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一生熱愛學問,周遊列國,倡導“仁愛”、“禮治”等重要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孔子祖上是宋國栗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
三歲喪父,家道中落,早年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禮”,自幼熟悉傳統禮制,他勤奮好學,對各類知識都有所涉獵,這使得他在年輕時就有了卓越的才華。
青年時便以廣博的禮樂知識聞名於魯,從事儒者之業,以辦理喪祭之禮為生。
中年聚徒講學,從事教育活動。他主張“有教無類”,提倡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不論其社會地位高低。在他的門下,學生來自各個階層,這充分體現了他的教育理念——培養人才不應受限。他的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
年五十,孔子曾一度擔任魯國的司寇,攝行相職,積極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不久因與當政者政見不合而棄官去魯,偕弟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學說,終未見用。孔子在政治上不得志,他堅信“仁愛”之道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他周遊列國,傳播自己的思想,希望能得到諸侯的認可。然而,他的理想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中屢屢受挫。儘管如此,他並未放棄,轉而專注於教育和著述。
晚年的孔子回到魯國,致力教育事業和整理文化典籍,其中最重要的是《詩》、《書》、《禮》、《樂》等經典。這些著作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重要理論來源。
仁愛:孔子認為“仁”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們應該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和關愛。這種思想對於中國古代社會的人際關係和諧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禮治:孔子主張以禮治國,認為禮制能夠規範人們的行為,達到社會和諧穩定的目的。他強調“禮之用,和為貴”,即禮的作用在於調節人際關係,促進社會和諧。
教育: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而非僅僅傳授知識。他提倡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此外,他還強調學思並重,認為只有將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才能真正獲得知識。
政治理想:孔子對政治有著深刻的思考。他主張君王應以德治國,實行仁政,關注民生福祉。他認為君主應該以誠信為本,以天下為公,這體現了他的政治理想——建立一個和諧、穩定、公正的社會。

孟子生平簡介

孟子,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孟子是魯國孟孫氏的後代。“三桓”衰微,子孫四散,孟子祖上從魯遷至鄒。孟子幼年喪父,靠慈母仉氏含辛茹苦,撫養成人。有“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流傳至今。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說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
孟子出生時,已距孔子之卒近百年。孟子一生之際遇與孔子相似。他亦曾周遊列國、遊說諸君,傳堯舜之道,倡仁義之政,憫人間疾苦,惜其終不得見用。晚年退而與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孟子所處之時勢已有別於孔子。孔子生當春秋末世,其時已有禮崩樂壞之勢,故作《春秋》以揭大義,當世無有與之相抗者。孟子在世時,楊朱、墨翟之說盈天下,周公、孔子之道遭遇嚴峻挑戰。孟子奮而自起,辟楊墨,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往聖之教。孟子的哲學思想主要由心性論、修養論及政治論三部分組成。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