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在春秋戰國間的地位》是顧頡剛所著作品,出自於《顧頡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詩經》在春秋戰國間的地位
- 作者:顧頡剛
- 作品出處:顧頡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詩經》這一部書,可以算做中國所有的書籍中最有價值的;裡邊載的詩,有的已經二千餘年了,有的已經三千年了。我們要找春秋時人以至西周時人的作品,只有它是比較的最完全,而且最可靠。我們要研究文學和史學,都離不掉它。它經過了二三千年,本質還沒有損壞,這是何等可喜的事!我們承受了這份遺產,又應該何等的寶貴它!
是一部文學書,這句話對現在人說,自然是沒有一個人不承認的。我們既知道它是一部文學書,就應該用文學的眼光去批評它,用文學書的慣例去注釋它,才是正辦。不過我們要說“是一部文學書”一句話很容易,而要實做批評和注釋的事卻難之又難。這為什麼?因為二千年來的學專家鬧得太不成樣子了,它的真相全給這一輩人弄糊塗了。譬如一座高碑,矗立在野里,日子久了,蔓草和葛藤盤滿了。在蔓草和葛藤的感覺里,只知道它是一件可以附著蔓延的東西,決不知道是一座碑。我們從遠處看見,就知道它是一座碑;走到近處,看著它的形式和周圍的遺蹟,猜測它的年代,又知道它是一座有價值的古碑。我們既知道它是一座有價值的古碑,自然就要走得更近,去看碑上的文字;不幸蔓草和葛藤滿滿的攀著,擋住了我們的視線,只在空隙里看見幾個字,知道上面刻的是些什麼字型罷了。我們若是講金石學的,一定求知的欲望更迫切了,想立刻把這些糾纏不清的藤蘿斬除了去。但這些藤蘿已經經過了很久的歲月,要斬除它,真是費事的很。等到斬除的工作做完了,這座碑的真面目就透露出來了。
【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顧頡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江蘇蘇州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3年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推翻了歷代相傳的三皇五帝系統,推動學界對古代史料真偽的考辨,創立了著名的“古史辨學派”,是我國現代史學的奠基人之一,也鑄造了古籍整理的新典範。他以民俗學材料印證古史,並對歌謠、故事、風俗進行開拓性研究,創辦民俗學會,出版民俗學會叢書、《民俗周刊》,是我國民俗學的倡導者。他又創辦禹貢學會,出版《禹貢半月刊》,為我國歷史地理學培養了整整一代人材。他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