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社會學描述

藝術社會學描述

本書揭示藝術的各種相對性質以及與之相應的社會因素。所以“藝術社會學”考察重點不是一種既定結果,而是相對的過程,因而難以迅速建立一個嚴密的理論體系,轉而採用“描述”的方法。本書首先介紹“藝術社會學”的範疇,在“美學”中的地位、發展歷史及影響藝術的主要自然、社會因素。繼而對歷史上的原始藝術、浪漫藝術、印象派藝術、超現實主義藝術等藝術思潮更選變遷的社會學淵源逐一描述,重點探討了“走向過程”的後現代藝術,試圖揭示“藝術走向生活,生活走向藝術”是當今社會大勢所趨。

基本介紹

  • 書名:藝術社會學描述
  •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 頁數:271頁
  • ISBN:7807181273
  • 作者:滕守堯
  • 出版日期:2006年1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南京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藝術同自然一樣,都是人類本來意義上的家園,藝術絕對不是常人認為的玩物,而是和諧之源,從中流出的,是涌動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觸藝術和欣賞藝術,這富有生命力的甘泉便會滋潤乾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壯成長。久而久之,這樣的人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和發展完美的人。如果一個社會由這樣的人組成,整個社會也就成為和諧的社會。一個社會只有同藝術結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與藝術離異,只能導致野蠻,這個社會隨之會變成文化的沙漠。對藝術的創造、接受和欣賞,是一種高級的文化素質,而獲取這種素質的重要捷徑,就是藝術教育。當今方興未艾的綜合藝術教育或生態藝術教育……不僅注重各門藝術之間的對話、交叉和貫通,還注重藝術精神向其他學科的滲透。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藝術教育傳統,完善和發展綜合藝術教育,造就高素質的人才,正是開發這一套《藝術教育前沿論叢》的宗旨

作者簡介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聘教授,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美育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研製組負責人,藝術課程國家實驗教材主編,《中國藝術教育》雜誌主編。曾任英國杜倫大學、德國明斯特大學客座教授。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著作有《審美心理描述》、《中國懷疑論傳統》,《藝術與創生》等。主要譯著有《藝術與視知覺》、《視覺思維》等。主編《生態式藝術教育示範叢書》(共16種)等圖書。

媒體推薦

書評
“藝術同自然一樣,都是人類本來意義上的家園,藝術絕對不是常人認為的玩物,而是和諧之源,從中流出的,是涌動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觸藝術和欣賞藝術,這富有生命力的甘泉便會滋潤乾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壯成長。久而久之,這樣的人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和發展完美的人。如果一個社會由這樣的人組成,整個社會也就成為和諧的社會。一個社會只有同藝術結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與藝術離異,只能導致野蠻,這個社會隨之會變成文化的沙漠。”
“對藝術的創造、接受和欣賞,是一種高級的文化素質,而獲取這種素質的重要捷徑,就是藝術教育。”
“當今方興未艾的綜合藝術教育或生態藝術教育……不僅注重各門藝術之間的對話、交叉和貫通,還注重藝術精神向其他學科的滲透。……實施綜合藝術教育,我國是最有優勢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藝術教育傳統,完善和發展綜合藝術教育,造就高素質的人才,正是開發這一套《藝術教育前沿論叢》的宗旨。”

圖書目錄

叢書總序
前 言
第一章 藝術社會學——美學的一個分支
一 “美學”的詞源學來源
二 美學的定義
三 美學的產生與發展
四 美學的分類
五 美學與藝術社會學
第二章 藝術社會學——歷史與主要問題
一 歷史的回顧
二 影響藝術的因素
三 藝術與自然
四 藝術與經濟
五 藝術與文化心理結構
六 藝術與宗教
第三章 文藝思潮的形成——從原始藝術到現代藝術
一 影響藝術的慢變因素
二 從原始藝術到浪漫藝術
三 從寫實主義到印象主義
四 非理性的藝術——向原始的回歸
五 現代藝術與原始藝術的異同
六 抽象與移情
七 現代人對文明的不滿和恐懼
八 從原始藝術,中汲取表現力量
九 超現實主義與原始藝術
十 從原始主義到非理性主義
十一 藝術與人的存在
第四章 走向過程的美學與後現代藝術
一 審美愉悅——一個相對性的概念
二 哲學重心的轉移
三 走向“過程”的現代生活——生活藝術化的嘗試
四 走向“過程”的現代藝術——藝術走向生活
五 走向“過程”的美學——接受美學的興起
六 對“過程”的沉思
七 藝術與人類解放
第五章 審美教育與時代精神
一 灌輸法
二 園丁法
二 綜合法
第六章 對具體藝術的分析
一 繪畫
二 舞蹈
三 戲劇
四 文學
附加篇:第九屆國際美學會議管窺
一 美學中心轉向“藝術創造”
二 藝術創造能力——生物與文化的交叉
三 創造——同“自我”的交流
四 無意識、非意識及特殊的認識
五 “機遇說”與傳統之間的對立
六 藝術與科學
七 藝術在現代世界中可以滿足哪些需要
結束語

文摘

書摘
藝術社會學中的種種假說,還與偏重於研究藝術風格的藝術史相互配合
,對於歷史上產生各種藝術和引起這些風格變化的社會根源作出了深刻的探
討和研究。這些理論家認為,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許多藝術風格,其產
生和發展並不總是與某一特定社會和文化中的審美活動有關。它們的出現固
然不是隨意的,但一旦出現之後,也不是隨便就能被人承認和接受的。正如
烏爾富林在其《藝術史原理》中所指出的,不存在某種能適合於一切時代的
藝術風格,風格不僅同藝術家的個性有關,而且同他處的時代精神有關。他
還具體分析了為什麼原始藝術採用線描,為什麼米開朗基羅、拉菲爾等人又
突出質感,為什麼古典主義在保持各部分的自由和獨立的情況下達到整個作
品的統一,而巴洛克風格卻犧牲了各部分的獨立,只熱衷於主從關係下的統
一等等。烏爾富林對歷史風格的分析及他提出的問題,得到了後來的藝術史
家和社會學家們的關注。自此以後,藝術社會學進入了對藝術品與變化著的
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的時代。人們在評價一件作品的價值時,
不再滿足於作孤立的、純形式的或純心理的分析,而是強調它如何反映時代
精神、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共同的理想或鬥爭,如何受到市場和“需要”
所造成的經濟背景的制約等。總之,人們認識到,要想徹底理解一件藝術品
或一種藝術風格,必須儘量聯繫諸種有助於理解該風格所處的文化時期的因
素。在這段時間裡,西方出現了大量這方面的著作,其中最值得一讀的是艾
德格爾·溫德的《藝術與無政府》、E.潘諾夫斯基的《哥特建築與學院主
義》、弗雷德雷克·安塔爾的《佛羅倫斯繪畫及其社會背景》等。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誕生了。可以說,馬克思本人對藝術的大部
分論述都是從社會學角度進行的,雖然他沒有系統地研究藝術社會學面臨的
所有複雜問題,但他提出的每一個觀點都更為深刻。馬克思主義對作為意識
形態的文藝同經濟基礎之間辯證關係的論述,開闢了藝術社會學的新紀元。
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一批比較有頭腦的藝術社會學家開始了對工業革命和
現代化生活給藝術生產造成的深刻影響的探討。他們注意到,工業革命不僅
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間接地影響著人類的精神和文化結
構。工業生產給工人階級帶來貧困的壓抑,同時又產生了一批富足、奢侈,
對自己植根的文化傳統極不熟悉的資產階級。機械化剝奪了工人的自我表現
機會,致使他們的孤獨感與疏遠感與日俱增。最後終於滋生出了資本主義社
會中無法治癒的嚴重精神病症——異化。這是一種心理上的病症,是一個過
分地強調技術和非人道的世界所造成的人的心理上的變態。
P2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