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聖墓(聖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伊斯蘭教聖墓(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伊斯蘭教聖墓,又稱三賢四賢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湖街道鳳山社區東南200米靈山南坡,始建於唐高祖武德年間,與沙烏地阿拉伯麥地那的穆罕默德聖墓、伊拉克納賈夫的阿里聖墓齊名,被稱為“世界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墓”。

伊斯蘭教聖墓按照“頭北足南,身體側臥,面朝西方”的穆斯林規制建造,總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築,主體由一圈半月形的迴廊環抱兩座石墓構成,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兩位門徒“三賢”和“四賢”的墓葬、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歷史物證之一。

1988年1月13日,伊斯蘭教聖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斯蘭教聖墓
  • 外文名:Tombs of Islamic Saints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湖街道鳳山社區東南200米靈山南坡
  • 所處時代:元朝
  • 占地面積:約 300 m
  • 保護級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08:30~17:30
  • 編號:3-0250-6-021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相關詩文,傳說軼事,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線路,

歷史沿革

唐高祖武德年間,穆罕默德派三賢、四賢來中國朝貢、傳教,兩位先賢歸真後葬於此山。
元至治二年(1322年),泉州穆斯林集體重修了伊斯蘭教聖墓,並立聖墓碑於墓廊正中。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中國航海家蒲和日立行香紀事碑於墓廊西側。
清康熙三年(1664年),重修伊斯蘭教聖墓,並懸匾額。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福建汀邵延等處右總兵左都督陳有功、福建陸路提督左協中軍游府陳美共修此墓,並立聖墓碑。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董事夏必第修繕伊斯蘭教聖墓,並立碑刻於墓廊外西側石壁上。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舉人郭拔萃修繕伊斯蘭教聖墓,並立碑刻於墓廊外東側石壁上。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馬建紀再建伊斯蘭教聖墓墓亭。
清同治十年(1871年),福建提督江長貴修繕伊斯蘭教聖墓。
1959年,泉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伊斯蘭教聖墓。
1983年4月,國務院泉州伊斯蘭教史跡考察組對伊斯蘭教聖墓進行考察,並破譯其碑文。
1985年,泉州市伊斯蘭教聖墓文物保管所成立。
2012年,泉州市將伊斯蘭教聖墓部分管理責任納入清源山管委會統一經營管理。

建築格局

  • 墓室
伊斯蘭教聖墓為兩座東西並列的花崗岩石雕琢而成的伊斯蘭教須彌座式墓,呈長方形,按照“頭北足南,身體側臥,面朝西方”的穆斯林規制建造,總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墓地坐北面南,依山而築,主體由一圈半月形的迴廊環抱兩座石墓構成。墓的東、西、北三面建有石構墓廊,墓廊的平面圖案是伊斯蘭教常見的新月形標誌,象徵伊斯蘭像初月一樣純潔。廊柱共有25根,前排柱共10柱9間,左右對稱,後廊柱貼著擋土牆設立,共15柱,中央3間屋蓋略高起,形成主體,左右為從體,廊柱中有幾根造型特異,柱上下兩端有卷殺工藝。
  • 迴廊
伊斯蘭教聖墓迴廊呈星月型布局,寬11米,進深1.04米,等級規格高,墓廊呈九開間分布,中間是中國建築風格的大堂,旁邊像廂房一樣,兩邊各四間,融入了泉州閩南古厝的特色,三層結構的墓,以蓮花瓣為底座,中間平板,上面是回字形的墓蓋。其他墓石上,刻有祥雲或者蓮花瓣,象徵清淨純潔。

文物遺存

  • 綜述
伊斯蘭教聖墓墓廊內、外共有歷代碑刻7通、石碑5方,是研究中國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教聖墓墓史的重要文物。
  • 墓石
墓石為東西向並排,呈長方形。第一層即底座,長2.15米、寬1.1米,浮雕蓮瓣紋一圈;中層作素麵;第三層為橫截面呈圓拱狀的頂蓋石,前端凹入,呈“回”字形,長1.55米、寬0.35米、高0.28米。
  • 元朝重修聖墓碑
元朝重修聖墓碑位於墓廊正中,碑正面陰刻古阿拉伯文字十行,行間有陰刻橫線分隔。碑文記載了安葬在這裡的兩位穆斯林來中國的時間和事由,並明確記錄了元至治二年(1322年)泉州穆斯林集體重修這座墓葬的經過。
伊斯蘭教聖墓(聖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朝重修聖墓碑
  • 行香紀事碑
行香紀事碑位於墓廊西側。碑文為地方官蒲和日所立,記載了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專程來此拜謁先賢、祈求庇佑的事件;碑文稱:“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漠斯(今伊朗)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聖靈庇佑。鎮撫蒲和日記立。”
伊斯蘭教聖墓(聖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香紀事碑
康熙聖墓碑立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記述了福建汀邵延等處右總兵左都督陳有功、福建陸路提督左協中軍游府陳美共修此墓的事跡。
乾隆聖墓碑分為兩處。一處嵌於墓廊外西側石壁上碑刻,記錄了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董事夏必第修繕聖墓之事。另一處嵌於墓廊外東側石壁上碑刻,記錄了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舉人郭拔萃修繕聖墓之事。
嘉慶聖墓碑位於墓廊西側,記述了鄭和於此行香,陳有功、陳美、郭拔萃、夏必第等人修繕事跡,以及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馬建紀再建墓亭之事。
同治聖墓碑位於墓廊東側的碑刻,記述了鄭和蒙佑立碑,馬建紀等人修繕事跡,以及清同治十年(1871年)福建提督江長貴修繕聖墓的經過。

歷史文化

相關詩文

詠“碧玉球”詩
明代:朱梧
湖邊球石碧琅玕,太守題石擁紫壇。涌月寒開雲母殿,流星秋瀉赤渶盤。
動時錦水將輪轉,圓處巴山作鏡看。幾度鶴笙天外過,仙妹閒駐弄珊珊。

傳說軼事

相傳唐朝武德年間,泉州灣有一次鱷魚患難成災,漁民不能出海打魚,從南洋、阿拉伯等地來的船舶不敢入港,一時泉州灣的海外通商貿易受到了破壞,茶葉、瓷器、絲綢、鐵器等貨物堆積如山,不能順利出口外銷。外來的珍珠、琥珀、象牙、珊瑚、瑪瑙和香料等進口貨物也無法起卸,沸騰的泉州港頓時冷落窒息。就在沒有驅鱷良策之時,忽有吏部官員奏書,舉薦穆罕默德的四大門徒,唐高祖李淵降旨宣召四人,四人皆頭纏白巾,身披法衣,手捧《古蘭經》,席坐頂禮,最終由三賢、四賢兩位先賢來泉州治理了鱷患。他們面向西方誦讀《古蘭經》,一揮手就招來了老鷹,老鷹叼著大石頭砸向海中,趕跑了鱷魚,恢復了泉州港昔日的繁華。而景區裡的風動石,傳說是老鷹叼的一塊沒有落入海中的巨石。

文物價值

伊斯蘭教聖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史跡,它見證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動,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與融合,也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遺產要素;伊斯蘭教聖墓展現了海洋貿易帶來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往與融合。伊朗專家阿里•薩哈瓦特和納岱麗認為,在伊斯蘭世界中,除了穆罕默德聖墓和阿里聖墓之外,伊斯蘭教聖墓是歷史最久、價值最高的古蹟。
墓廊形狀呈半月形,如伊斯蘭教的新月,體現出典型的伊斯蘭文化特徵;墓蓋石整體造型符合伊斯蘭文化特徵,但最下層環刻的蓮瓣紋則是中國文化的常用裝飾,此外坐北面南、依山而築的選址符合中國傳統建築選址觀念,顯示出海洋貿易帶來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往與融合。

文物保護

1961年5月,伊斯蘭教聖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13日,伊斯蘭教聖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伊斯蘭教聖墓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靈山路。
靈山伊斯蘭教聖墓

交通線路

乘坐豐澤公交17路、19路、27路、13路公車至伊斯蘭教聖墓站下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