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羅馬史》第一卷內容為羅馬形成的初始階段至王政時期的終結。作品並未去講述羅馬的歷史進程,因為此卷內容只涉及到史前和形成初期的義大利半島情況,沒有任何文字資料加以佐證。《羅馬史》第一卷從義大利半島的地理形勢開始,講到了最早的原始移民及民族的構成及關係,移民社會的家族形態,最早的社區形式及組織關係,講到他們的發展和與
古希臘人 、
腓尼基人 、
小亞細亞 的愛奧利亞人等周邊民族的關係和往來,談到羅馬早期城市建設和他們的生產、生活、貿易、祭祀、建築、藝術等內容。
《羅馬史》第二卷主要講述的是自羅馬王政廢除至
義大利 統一這段時期的歷史,全書共分為九章,前三章的主要內容是羅馬廢除王政後幾百年間的羅馬內政問題與政治權力的爭奪;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講述的是羅馬在統一義大利的過程中經歷的戰爭與羅馬人反抗其他民族侵略的鬥爭歷史;第八章至第九章主要講述的是羅馬在統一義大利之後的一些法律、宗教、經濟、文化、藝術以及科學方面的政策。
《羅馬史》第三卷主要講述的是從羅馬統一後到征服
迦太基 和
希臘 諸國,經歷了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而同迦太基進行的兩次
布匿戰爭 ;為爭奪地中海東部而同
馬其頓 和
安條克 等進行的東方戰爭。書中比較詳細地描寫了戰爭的經過及羅馬的失策與戰功,以及羅馬共和國與周邊各民族城邦間的關係。有關戰爭的研究占據了該卷的四分之三內容,然後筆鋒一轉,比較細緻地對
羅馬共和國 的內部政治結構、經濟結構、對外貿易進行研究,對羅馬的信仰與風俗、文學與藝術及其與希臘文化的交流等作了深入比較研究。
《羅馬史》第四卷共分為十三章,主要講述的是開始走下坡路的羅馬共和國的內憂外患。兩位格拉古的改革(
提比略·格拉古 、
蓋約·格拉古 ),德魯蘇斯的變法,都沒能救羅馬於衰頹。經歷了
朱古達戰爭 、米特拉達梯斯戰爭和
同盟戰爭 的羅馬也沒有重振雄光,反而是
馬略 、
蘇拉 等軍閥逐步興起。軍閥們衝進了羅馬城,開始獨裁。此外,和前面的每一卷一樣,每卷最後總會有文學、藝術、經濟部分的專章,在政治軍事史之外也有足夠的社會史資料。
《羅馬史》第五卷內容涉及羅馬共和國晚期軍人君主制的創立,研究了羅馬從共和制向君主制即羅馬帝國的轉化過程。在羅馬共和國晚期,先後出現了三個軍事寡頭:
龐培 、
愷撒 和
克拉蘇 。通過對東方亞洲敘利亞地區的征服,羅馬的東部邊界已拓展至
小亞細亞 及
兩河流域 地區,其征服者龐培獲得了至高的榮譽及地位;通過對西北部高盧地區
凱爾特人 的征服戰及對日爾曼人的阻擊,愷撒成為了名噪一時的大英雄;通過對
斯巴達克斯 奴隸暴動的鎮壓,克拉蘇聲望雀起。
作品目錄 《羅馬史》作品目錄 政治體制變遷——行政長官權力的限制、羅馬的政治矛盾和社會矛盾
創作背景 蒙森出生於新教牧師家庭,父親是一名牧師,母親是一位有著高素質文化修養的教師。童年時期,蒙森一家住在父親就職的霍爾斯坦的奧爾德斯律,知書達理的母親負責教育蒙森及兩個弟弟。
他的母親熟知古羅馬的歷史情況,常常在茶餘飯後同蒙森講起。她還時常這樣感嘆:“羅馬帝國過去是絕對燦爛輝煌的國度,區區德國只不過是古羅馬分崩離析後的分支。”在家庭的影響之下,蒙森自小就對羅馬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母親曾帶著強烈的民族感情對蒙森說:“我們德國,與那原本輝煌的國度根本不能相提並論。所幸德國跟古羅馬帝國有著無法割捨的淵源。可如今,誰還記得古羅馬那璀璨的歷史呢?真是讓人扼腕嘆息啊!”
正是母親潛移默化的灌輸,讓小小的蒙森產生了對羅馬歷史的濃厚興趣,並且早早地為自己定下了要以研究古羅馬為目標的決心。為此,蒙森從不放棄一點兒學習的機會,刻苦努力。1838年蒙森考入丹麥的基爾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博士學位。終於,實現願望的機會來了,1843年,蒙森接受丹麥的資助前往義大利,從事古羅馬法律的研究工作。
幾年的時間裡,蒙森在萊比錫大學、蘇黎世大學、布雷斯勞大學先後任教,並多次攻擊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幾經轉戰,他最終又回到萊比錫大學任教。
在此期間,也就是1848年,出版商發現了這個對羅馬帝國興盛衰敗都瞭然於胸的人物,並建議他創作《羅馬史》。
蒙森在寫給古斯塔夫·弗賴伊塔格的一封信里說明他編寫《羅馬史》幾乎是出於偶然的原因。“我在青年時期曾想到過各種各樣的事情:羅馬刑法研究、法律文獻的出版《羅馬法全書》的撮要,但從未想到過寫歷史。在萊比錫一次應邀做公開講演時,我曾發表一篇關於格拉古弟兄的演說。當時,出版家賴默爾與希策你也在座;兩天以後,他們約我為他們編輯的從書寫一部羅馬史”他還寫信給亨岑說,現在該是寫這一著作的時候了。現在比已往更加需要把我們研究的成果提供給一個更廣大的讀書界”。一年以後,即1851年,他宣稱,他處在這項工作的無窮盡的困難的重壓之下。他最初的計畫是要用兩捲來敘述羅馬共和國,用第三捲來敘述帝國,但他很快就認識到,只有在收集銘文以後才能敘述帝國。所以這三卷篇幅都用於敘述共和國。他並按照委託,以結果而非以過程來充實他的著作。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特奧多爾·蒙森勾勒出羅馬人服從於國家利益就像兒子服從父親一樣的性格。他以高超技巧展示了羅馬從最初的小小部族發展到君臨世界的大帝國的全部畫面。他清晰地描述了帝國的成長: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陳舊而封閉的體制已經不能適應於新的任務;“公民大會”已漸漸變成了虛有其名的裝飾,除了在某些時候被政治煽動家利用;原先盡心盡力於公共事務的元老院,也在執行了義務之後慢慢衰老;無視國家利益的資產階級暴發戶們搞政治投機:自由農的破產導致整個共和國動搖。
他也向人們論證了執政者的經常更換對戰爭的統一指揮的毀滅性影響,使羅馬人不得不把軍事指揮官的任期延長;同時,又使將軍們各自獨立。雖然導致愷撒主義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則是沒有一個健全的制度,相比之下,專制主義在許多情況下比寡頭政治制度遇到的困難較少。
該著作充分反映了蒙森淵博的知識 、其作政治評判時的熱情及其語言的形象性和思維的系統性。蒙森描寫的重心是掌握權力的上層社會,最為核心的內容是羅馬共和國末期圍繞格拉古兄弟發生的危機。他詳細地敘述了一個接一個慘遭失敗的改革嘗試,以及隨之而來的羅馬社會和政治墮落。蒙森在書中不是簡單地堆砌資料,而是以敏銳的眼光分析和研究這些資料中刻畫歷史的流程,並抓住推動歷史車輪運轉的根本力量。書中反映了他所關注和參加1848年革命的經歷和經驗,人們可以從元老院爭奪權力的角逐中辨認出蒙森所處時期德國的政治格局。
內容特點 在《羅馬史》中,蒙森使用的語言較為生動和形象並具有現實性,因為他傾注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自己的著作成為進行政治教育的工具。蒙森展現給讀者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是模型或者木偶;他不是為了讓後人充當觀賞者而是促使他們“參與”到羅馬共和國的角斗中在羅馬政治風雲的是非中採取自己的立場意識到作為公民的社會良知和作為學者的政治義務。
在尼布爾的著作里,敘述的線索消失於議論的迷宮裡。蒙森則不然,他所求的只是傳統說法,用以證實或例解從制度與慣例殘餘所得的推論對於別的歷史家所注意的問題,他一掠而過,而以概略的筆法重說古代義大利人種、制度與社會生活。完全的歷史時期開始於皮洛士時代。他關於漢尼拔的論述,不如阿諾德的論述引人入勝;關於格拉古弟兄的描寫,他也缺少同情。他以全力論述馬略與蘇拉,並以無比的魄力與燦爛文筆描寫共和國的垂死掙扎。
作品評價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汪兆騫:《羅馬史》以宏大氣魄、精湛學識描述了古羅馬的全部歷史發展過程,為埋葬了兩千年的文明古國帶來了新的生命。該著作以獨特的眼光,用準確、生動的筆觸,再現了羅馬帝國千年內政、財政、外交、法律、宗教、文學及風俗民情等文明風貌。敘事精確生動,人物栩栩如生。
出版信息 1980年,亞歷山大·德芒特教授在一家舊書店中發現了一部記錄1863—1886年蒙森講授羅馬帝國中的完整而詳細的課堂筆記稿,它由蒙森的兩個學生塞巴斯蒂安亨澤爾和保羅·亨澤爾記錄,這一課堂筆記稿經過編輯整理,證明是蒙森從未動筆寫過的關於羅馬帝國史的真實記錄也就是說,在一定意義上,它就是《羅馬史》的第四卷。1992年,該筆記稿由柏林自由大學古代史主席亞歷山山大·德芒特教授和他的夫人柏林—策倫多夫的古典體育館教師芭芭拉·德芒特以《羅馬皇帝史》(RömischeKaisergeschichte)為題目用德文出版。1996年,克萊爾·克羅吉塞將德文版譯成英文版《羅馬皇帝史》(A History of Rome Under the Emperors),英國諾丁漢大學拉丁語教授托馬斯·溫德曼對英譯本進行新的童節調整後交由著名的羅特雷潔出版社出版。
特奧多爾·蒙森的《羅馬史》於1994年首次被翻譯成中文,從1994年起,商務印書館依次推出了《羅馬史》前三卷的中譯本(1994年,2004年,2005年)。商務譯本根據“慕尼黑德意志袖珍書籍出版公司1984年德文版翻譯,校訂時參考了倫敦J.M.登特父子有限公司1920年英譯本”。
作者簡介 特奧多爾·蒙森(1817—1903),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蒙森早年在基爾大學攻讀法律和語言學,獲法學博士學位後,接受了丹麥國王的獎學金,前往義大利,從事古羅馬法律的考察研究工作。之後他在萊比錫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布雷斯勞大學、柏林大學等從事教學工作,還受聘到柏林皇家學院,主編過期刊《文典》。1873至1882年,作為德意志帝國國會議員,他以自由派領袖的身份經常發表演說,抨擊俾斯麥的國內政策,曾因“誹謗罪”受到司法機關傳訊。蒙森為表示抗議,憤然退出議會。他歷時30餘年編著的《羅馬史》(也譯為《羅馬風雲》)和格羅特的《希臘史》被時人譽為古典歷史文苑中的雙璧。在學術方面,蒙森在羅馬法、銘文學、錢幣學、羅馬編年史和羅馬通史方面做諸多的研究。他對羅馬法和債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