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朱自清散文)

綠(朱自清散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綠》是中國現代散文家朱自清於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物進行了細緻的描寫,頌揚了祖國大自然的絢麗風光,寫得清新細膩,漂亮縝密,精緻玲瓏,詩意盎然。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境界的讚美和追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綠
  • 作者:朱自清
  • 創作年代:1924年2月
  • 作品出處:《朱自清散文全集 溫州的蹤跡》
  •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詞語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綠
梅雨潭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岩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嘩嘩嘩嘩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岩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衝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許多稜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裡,便倏的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盪。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捨不得你;我怎捨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詞語注釋

⑴ 仙岩:山名,位於浙江省溫州與瑞安兩市之間。
⑵ 驚詫(chà):驚訝。
⑶ 踞(jù):蹲。
⑷ 綹(liǔ):量詞。
⑸ 倏(shū):極快地,忽然。
⑹ 離合的神光:形容水光一閃一閃的,神奇莫測。
⑺ 皺纈(xié):潭水泛起波紋,好像有花紋的綢緞(微微)褶皺著。纈,有花紋的絲織品。
⑻ 塵滓(zǐ):物品提出精華後剩下的東西。
⑼ 秦淮河:在江蘇省西南部,經南京市區西入長江。
⑽ 挹(yì):舀,把液體盛出來。
⑾ 明眸(móu)善睞(lài):出自曹植洛神賦》。意思是指明亮的眼珠善於左顧右盼。眸,本指瞳人,泛指眼睛。睞,看,向旁邊看。

創作背景

《綠》寫於1924年2月8日,選自朱自清《蹤跡·溫州的蹤跡》。1923年,朱自清就聘浙江省立第十中學國文教員。閒暇時,他便結伴去瑞安仙岩的“梅雨潭”遊玩。在蕭索、悲涼的季節里,寫下了這篇散文。

作品鑑賞

  • 結構劃分
《綠》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點明題旨, 引出全文。雖然僅僅一句話,卻交代了時間(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地點(仙岩)和描寫對象(梅雨潭的綠),緊扣題目,突出表現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驚服心情。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寫梅雨瀑的景色。先交代梅雨瀑最低。然後寫梅雨瀑的遠景:聽見的是“花花花花的聲音”,望到的是“一帶白而發亮的水”。接著寫梅雨亭及其奇特的位置,最後寫了梅雨瀑的近景和梅雨瀑的水花。這些景物,都為下邊寫梅雨潭的綠起到了烘托作用。同時說明梅雨瀑是梅雨潭形成的原因,也是梅雨潭的環境。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著重寫梅雨潭潭水的綠。其中可分為三層:第一層交代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去欣嘗“梅雨潭閃閃的綠色”。第二層是直接寫梅雨潭的綠,先是用“醉人的綠”、“奇異的綠”發出總的讚嘆;其次是大膽的異想, “想張開兩臂抱住她”;最後是用了很多的比喻,極力把梅雨潭的綠加以形象化。第三層是用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杭州虎跑寺的綠壁,西湖的波和秦淮河米做類比,以突出梅雨潭的綠的美。
第四部分(第四自然段):重複第一自然段,再一次讚美梅雨潭的綠.前後呼應,具有深化主題的作用。
  • 美感特徵
《綠》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美感特徵:動態美、繪畫美、音樂美。
作者筆下梅雨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部空空兒的;仿佛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一個“踞”字,氣勢盡出;一個“浮”字,神態畢現:一“踞”一“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寫得惟妙惟肖、神采飛揚繪畫美,如作者在描寫山間瀑布時,“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 以一個“鑲”字描繪瀑布處在山間的狀態,既準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於立體感音樂美,《綠》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和明朗、和諧的旋律,讀起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能使讀者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之中,產生“既能悅耳,又可賞心,兼耳底而有之。”的審美效果。
  • 結構精巧
全篇重在通過梅雨潭水的綠,抒作者之情。因此文章起筆點題,使讀者對本文中心一目了然。寫瀑布、梅雨亭的美景是為下文著意刻畫梅雨潭的“綠”做好鋪墊。所以,作者只作簡潔而形象的介紹,便扣“綠”字細膩描繪並時時與文章標題照應。最後,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到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一語驟然剎筆,仍然歸結到“綠”字上,與開頭相映照。
文章除首尾兩句點題外,中心部分是寫梅雨潭的瀑布和潭水。作者開頭說,“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可是接著並不寫“綠”,而是從瀑布著筆。這不僅因為“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而且因為這梅雨瀑也是一處勝景,是作者難以忘情的。在寫瀑布時,隨著作者觀察點的轉移,採用從遠到近,移步換形的寫法。先把瀑布的聲音和外觀總寫一筆,接著分層作具體描述。第一層是寫亭。那亭突踞於岩石一角,“仿佛一隻蒼鷹是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筆把亭子寫活了。但作者並沒有孤立地寫亭,而是以亭為觀察點,寫出瀑布,點出梅雨浮,謾現出周圍的:景色。那亭“正對著那條瀑布",亭的底下“便是梅雨潭”,亭的三面三面環山擁抱,從亭處望天空,只見微雲流過;從亭看近處,岩面陽草叢“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寫出了薄陰的秋色。第二層以瀑布的響聲為過渡轉而過渡寫飛瀑。前面說瀑布是“一帶白而發亮的水護,這是遠眺所見,現在從亭上抬頭近望,那就“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了。再俯首細觀,飛流急下,那水花撞擊在岩上,如“碎玉般亂濺”,又是另一番景象。再對水花作仔細觀察,發現它“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點出“梅雨潭”之名由此而來。再就近,又發現那水花如徽雨紛落,隨風飄散,輕若楊花,倏然鑽進懷中消失,寫得細膩動人。
  • 寫作手法
全篇的重點是寫潭水,即梅雨潭的綠。作者在這裡採用物我交融的寫法,把自己的感情傾注於一泓綠水之中,一面描繪,一面讚嘆,極寫潭水綠得可愛,令人心醉。那閃閃的綠色發出“離合的神光",照應了開頭驚詫"兩字,又為下文寫出它神奇景象埋下伏根。接著寫作者揪草攀石,探身而下,到了潭邊,交代了潭的地勢,照應前文“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一句。瀑布雖在“襟衲之間”,望作者“心中已沒有瀑布”,以此反襯梅雨潭的綠令人神往。 “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盪。”這一句總寫當時心情。古人說: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刀,作者這時已經進入了神與物游"的境界。那一汪綠色的潭水,真令人心酥,作者禁不住想擁抱它,但又感到這是“妄想”,一起一伏,極寫它的可愛。這是一層。接著通過一系列的比喻刻畫它的美妙動人,又感到難以形容, “看不透她”,說明那“離合的神光’’實難“追捉”,這又是一層。第三層以作者自己生活中體驗過的種種綠的景色加以比較,但仍感到無法比擬。第四層運用誇張來比擬,把它當作仙水神藥,可使舞女“臨風飄舉”,使盲妹“明眸善睞,極寫它的神奇和美妙。最後,作者與它相接,經過“拍”、“摸"、 “掬”、 “吻”,終於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女兒綠”。這個名稱,既親切,又美好,摁象奇妙,令人解頤。

作品評價

1、朱自清似乎不是在寫散文,對著梅雨潭的綠,他是在吟詩,在歌唱,在傾訴他由衷熱愛的心聲。古人說詩人作詩是“情動於衷,而形於言”。而當感情最激動的時候,便“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上引這段話,是巧妙的比喻,是美麗的聯想,和那有聲(如音樂)有色(如畫幅)的描繪,都如散碎的珍珠,而把它們串起來的,則是感情,動人的激情,《綠》魅人的秘訣就在這裡。
2、朱自清的一篇千字短文,平添了“梅雨潭”雋永的韻味,鮮活了一處景點。如果說《綠》造就了溫州人的一種朱自清情結,那么《綠》也就是朱自清的一種溫州情結。
——新華副刊

作者簡介

綠(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揚州人”。在北京大學學習時參與“五四”運動,曾參與發起“中國新詩社”和創辦《詩》月刊,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抗戰勝利後參加反蔣反關鬥爭,拒領美國救濟糧,死於貧病交加中。主要作品有詩歌集《雪朝》和《蹤跡》,散文集《背影》、 《歐遊雜記》等。其散文筆調清新,風格淡雅,開創了中國現代散文創作之先河。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