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村農田》導言

《祿村農田》導言是費孝通所著作品,出自於《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祿村農田》導言
  • 作者:費孝通
  • 作品出處:費孝通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這本《祿村農田》可以說是我那本《江村經濟》的續編。在理論上我將根據《江村經濟》的結論,用我在祿村所見的事實,加以修正和發揮。所不同者,只是本書的範圍較前書為狹,將以土地制度為研究中心,在方法上,我還是採取以村落為單位的實地觀察。所不同者是本書的敘論將一貫的以理論為經,以敘事為緯,層層推進以達到整個的解釋祿村人民由利用農田而發生的種種現象為目的。較之前書或可更合於解釋和敘事並重的社會調查方法。
本書既有很多地方是以《江村經濟》為底子的,在這裡似乎應當先把江村土地制度的背景擇要一說,江村是江蘇靠太湖南岸的一個村子。這裡水運便利,所以農村社區很多早就脫離了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江村的居民並不是全靠農田上的收入來維持生計的,他們有很發達的手工業。他們所出產的生絲和生絲原料,並不是用來自己消費而是用來做向外運銷的商品。這樣,他們每家的經濟情形多多少少受著都市工商業的支。江村是附近都市的附庸,代表著受現代工商業影響較深的農村社區形式。
西洋工業革命之後,海運暢通,江村的土絲可以一直運銷到海外的市場上去。它曾一度在中國輸出品中享受很光榮的名譽。絲價高漲時,這村子裡的人民,雖則很少見過和用過西洋的輕綢軟緞,可是收入的增加,的確使他們得到了一時很優裕的生活。他們可說是莫名其妙的占得了這便宜,不久又莫名其妙的把這便宜失去了。傳統的手藝敵不過現代的機器,土絲的價格因市場的日縮,一落千丈,竟至不能支付生產的成本,於是江村經濟遭著了空前的打擊。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江蘇省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人。193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後,至清華大學研究院社會學部隨俄裔人類學家史祿國學習體質人類學,1935年獲碩士學位。1936年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隨波裔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學習社會人類學,1938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學院教授。1978年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長。從1979年開始主持中國社會學的重建工作,翌年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985年創辦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並任所長。費孝通在農村社會經濟、中國社會結構、民主政治、小城鎮建設等方面著述豐厚,影響巨大;他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擔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重要職務。編者簡介呂文浩,1971年生,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學史、社會思想史、社會文化史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