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球科學
- 外文名:Scientific American
- 語種:中文
- 類別:科學
-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 主辦單位: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 創刊時間:2006年1月
- 出版周期:月刊
- 國內刊號:CN11-5480/N
- 國際刊號:ISSN 1673-5153
- 郵發代號:80-498
- 定價:人民幣18.00 元,港幣30.00 元,美元5.00 元
- 社長兼主編:陳宗周
- 社址:北京朝陽區光華路2號陽光100B甲
刊物定位,發展歷程,首次合作,再次起航,當前現狀,主要欄目,刊物團隊,編輯,總顧問,顧問委員會,刊物特色,編輯風格,合作夥伴,刊外活動,刊物評價,媒體評價,名家評價,
刊物定位
《環球科學》以普及科學知識、培育民族科學精神為宗旨;以立足中國、人文視角、實用導向為編輯方針。預測全球科學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它對人類社會現在和未來的深刻影響,並將科研界的成果和人們的實際套用聯繫在一起,成為政府和企業制訂科技政策和發展戰略的參考,深入了解各領域科技動態的指南。
《環球科學》獲《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獨家授權,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生物、人類、自然、IT、醫學、電子等,見證科學、技術、商貿、政策等領域的最新發展狀況。
《環球科學》是世界級科學雜誌《自然》(nature)的著作權合作夥伴,每月精選《自然》雜誌中的部分文章進行翻譯出版。
發展歷程
首次合作
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接見楊振寧博士時,和楊振寧談到如何提高中國人的科學素質問題,楊振寧向周總理大力推薦了《科學美國人》,但囿於時勢,一直未果。此後鄧小平復出主持工作,批示負責科技的方毅同志處理。在中央領導人的關懷下,1979年,《科學美國人》的中文版《科學》在重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誕生。
但《科學美國人》中文版誕生以來,一直步履維艱,至2001年發行量只有4000餘份。2001年七八月份,科技部決定將雜誌由重慶遷到北京,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並給中信所幾個月的準備時間,2002年1月,《科學》正式在北京出版發行。
據《科學》前主編周國臻介紹,在創刊後3年多的時間裡,《科學》編輯部舉辦過一些活動、並在網站和媒體上做了一些推廣宣傳工作,曾使刊物發行量一路提升,最多的時候達到1.8萬份。這一發行量已與美方協定要求的2004年達到2萬份的最低發行量相差不多。但國外很多雜誌可以搞很多活動,出書、舉辦會議等渠道來增加收入,而《科學》卻因諸多的限制條件,經營收入只有廣告一項,這也與美方要求的營業額有一定的差距。另外,關於《科學美國人》中文版內容本地化方面,美方也有要求,但《科學》雜誌這方面做得不甚理想。
中科院研究生院李大光教授評價說,辦好一份科普刊物,一方面雜誌要有好的聲望,另一方面管理和經營機制也很重要,我國的科普雜誌在市場化方面做得還有欠缺,還沒有完善的發行渠道,沒有行銷運作觀念。另外還要解決語言問題,來吸引讀者。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科學美國人》終止了與《科學》的著作權合作。在2005年10月5日出版的第10期《科學》扉頁上,刊登出一則公告:宣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簡稱中信所)與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出版公司的著作權契約已於2005年8月31日到期,美方提出停止合作,2005年第10期為該刊最後一期。
再次起航
《科學》停刊後,《環球科學》現任社長陳宗周與《科學美國人》建立了聯繫,並取得了新的中文版著作權,於2006年1月正式創辦了《環球科學》。陳宗周對科普有很深的情結,也有自己的認識。他認為,搞科學普及一定要記住“深入不容易,淺出更難”。陳宗周說,《科學美國人》中文版在中國應辦成中國品牌的高品質科普刊物,應強調其普及性和高品質,不應定位於“高端刊物”。對《環球科學》的前景,他充滿信心。
陳宗周分析,《科學美國人》進入中國之初,中美科學技術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美國一份面向大眾的科普刊物對中國人來說很容易被認為是高端刊物;最初接觸《科學美國人》的人,很多是在美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科技專家,他們往往是在美國讀大學時就開始閱讀這本科普刊物,由於他們後來大都成為著名學者並繼續閱讀該刊,因而給人錯誤印象,仿佛這本刊物只能供專家學者閱讀,在中國,它人為地被“高端化”了。但今天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公眾科學素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本科普雜誌不應該再被認為是陽春白雪似的高端刊物了。畢竟,高品質的科普刊物和高端科普刊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當前現狀
《環球科學》2006年1月創刊後,在經營上確實遠勝當年的《科學》,發行量節節攀升,2012年每期的發行量在中國科普雜誌中已經處於領先地位。
從2011年第1期開始,《環球科學》另一個科學期刊巨頭《自然》(nature)雜誌達成了著作權協定,開始翻譯出版《自然》雜誌中的精彩文章,這是Nature首次與中國內地的期刊進行著作權合作。除了《自然》雜誌,自然出版集團還擁有《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等一系列子刊,以及80餘種對應著某一科技領域的期刊,這些雜誌中的任何一本在科學界都是聲名顯赫,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可見Nature背後的強大實力,以及這本雜誌所代表的豐富科學資源。
據業內人士分析,《環球科學》之所以被《自然》選擇作為合作夥伴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中國讀者的科學素養在不斷提高,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關注科學前沿,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這種趨勢就更為明顯;二是《環球科學》本身就一直在與《科學美國人》進行著作權合作。從2006年1月創刊,在短短4年內,不論是影響力還是發行量,《環球科學》都已成長為科學類雜誌中的翹楚,這充分說明了環球科學雜誌社在運營上的成功以及著作權合作所具有的巨大潛力。
主要欄目
熱點追蹤:關注全球科學大事,記錄人類文明進程
封面故事:第一流科學家,第一時間,剖析科學重大突破
前沿掃描:最快的科學新聞,最新的套用技術
技術解剖:小事物暗藏大奧妙,科學原理一一道來
與科學家同行:最有個性的科學家,最鮮為人知的研究課題
親歷:著名科學愛好者現身說法,細數成功背後的種種訣竅
反重力思考:新銳鮮明的科學觀點,顛覆傳統的邏輯論斷
經典回眸:50,100,150年前的科學美國人,見證經典時刻。
刊物團隊
編輯
劉芳,《環球科學》雜誌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入選第二屆“新銳科學傳播人獎”提名名單。
總顧問
周光召,“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前中國科學院院長
著名科學家,歷任中國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及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主席。被譽為“中國科技領軍人”。
楊振寧,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57年因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觀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他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貢獻。
顧問委員會
刊物特色
編輯風格
《環球科學》刊物特色源自兼顧深度與權威性的《科學美國人》,它的報導大多經過至少半年以上的準備、策劃、論證,再邀請科學家、著名專欄作家或資深撰稿人撰寫,反覆求證;透過不同的角度,對科學話題進行深入挖掘,並在議題中融入社會與人文觀點,使每一篇文章經久耐讀,歷久彌新。
與合作夥伴有著共同追求,《環球科學》沿襲了《科學美國人》嚴謹客觀的編輯風格,堅持“科學家+翻譯家+記者”的編輯方針,力求呈現《科學美國人》精髓,同時關注國內重大科技動態以及它們對人類生活的深刻影響,努力拓展科學與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聯繫。
合作夥伴
- 科學美國人
《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創刊160多年來,超過100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此發表文章,傳播科學理念及前沿科技領域的發展動態。《科學美國人》也是常被大眾媒體、研究機構和政府報告引用的雜誌。在歐洲及美國,國家科技顧問、政策制定者、企業決策者一直把《科學美國人》作為科學和商業決策的重要參考。
《科學美國人》的影響遍及全球,在中國、德國、日本、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巴西、比利時等重要國家,多個國際版本同步出版,成為溝通科學與大眾的最佳平台之一。
- 自然
《自然》(Nature)是科學界普遍關注的、國際性、跨學科的周刊類科學雜誌,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首版於1869年11月4日。與當今大多數科學雜誌專一於一個特殊的領域不同,《自然》是少數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雜誌(其它類似的雜誌有《科學》和《美國科學院學報》等)。在許多科學研究領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結果都是以短訊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2010年它的影響因子為36.101。
刊外活動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雜誌自2006年開始每年的一大重頭戲。評選過程中,不僅有專業編輯的參與,雜誌社還邀請眾多知名科學家參評,保證評選的權威性。因為評選過程專業、權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每年的“十大科學新聞”都受到很多科學愛好者、媒體、科研機構的關注,在網站上擁有較高的轉載率。
從2008年起,年度“十大科學新聞”評選在專業編輯與科學家參評的基礎上,還邀請網友參與,擴大了十大科學新聞的影響力。
刊物評價
媒體評價
由於《科學美國人》的作者通常是由國際一流科學家親自撰稿,因此《環球科學》為了保證譯文能原汁原味地傳遞英文稿件的精髓,一直採用“科學家+編輯+記者”的采編模式,而這種采編模式也能保證《自然》雜誌的文章在翻譯時的準確性、權威性和可讀性。
《自然》與《環球科學》的著作權合作對於廣大讀者也是好訊息。《科學美國人》文章的風格偏重於深度報導,會向讀者深入介紹某一科學進展可能會對人類生活造成的影響,而作為周刊的《自然》側重於及時報導當前發生的重大科學事件或科學家取得的研究進展。兩本雜誌的內容是互補的,從而《環球科學》的讀者既能及時了解最新進展,又能深入了解這些進展的意義和影響。
名家評價
愛因斯坦對《科學美國人》的評價是:“我很欣賞《科學美國人》,因為它把世界科學更廣泛地介紹給了讀者。”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的評價是:“我覺得有許多值得看的科普書,我特別推薦的是Scientific American(《科學美國人》), Scientific American現在逐期都有英文的翻譯,你們去看看這個我覺得是非常有用的。”
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的評價是:“我非常喜歡《環球科學》,看這本雜誌是一種享受,能從雜誌裡面學到很多新東西。”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計畫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環球科學》是我的良師益友,每期必讀。雖然《環球科學》刊登的文章大多數不是我自己研究的領域,但論題廣泛,內容新穎,思路活躍,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引人入勝,是我學習其他領域科學知識的啟蒙老師,也是我拓展知識面、吸取其他學科營養的百花園地。衷心感謝《環球科學》!”
中國科技大學著名學者,博士生導師李淼:“作為新的《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更適應國內科學和人文大環境,也更符合中國讀者的口味,《環球科學》能對中國的科普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