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筆記(屠格涅夫著隨筆集)

獵人筆記(屠格涅夫著隨筆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獵人筆記》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過描寫獵人的狩獵活動,記述19世紀中葉俄羅斯農村生活的隨筆集。最初發表時,有21個短篇小故事;1852年出單行本時,增加1篇(《兩地主》);到1880年作者自己編輯文集時.又收進3篇(《切爾托普哈諾夫的結局》《車輪的響聲》和《活骷髏》),共25篇。

作品採用見聞錄的形式,真實、具體、生動、形象,體裁風格多樣,語言簡練優美,可謂散文化小說、詩化小說的範例。《獵人筆記》是作者成名之作,對俄羅斯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1847年-1851年,屠格涅夫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獵人筆記
  • 外文名:записки охотника
  • 作者:【俄】屠格涅夫
  • 文學體裁:隨筆集
  • 發表時間:1847-1851年
  • 字數:335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作品以一個獵人的行獵為線索,刻畫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婦、城鎮醫生、貴族知識分子、農奴、農家孩子等眾多的人物形象,真實地展現了農奴制背景下外省城鄉各階層人民的生活風貌。在美麗的大自然景色中,發生的卻是種種悲劇,體現了對農奴制度的無言控訴。作品也生動地描述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作品目錄

霍爾和卡里內奇
獨院地主奧夫夏尼科夫
事務所
切爾托普哈諾夫和涅多皮烏斯金
葉爾莫萊和磨坊主婦
里果夫村
孤狼
歌手
切爾托普哈諾夫的結局
莓泉
貝氏草場
兩地主
彼得·彼得羅維奇·卡拉塔耶夫
活骷髏
縣裡的醫生
美麗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揚
列別江
約會
車輪的響聲
我的鄰居拉季洛夫
總管
塔吉雅娜·鮑里索夫娜和她的侄兒
希格雷縣的哈姆雷特
樹林和草原

創作背景

《獵人筆記》是19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問世的。這時正是俄國解放運動從貴族革命向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過渡的時期,是俄國社會生活處在大轉變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俄國專制制度腐朽的本質更加暴露出來了,農奴制度的危機更加加深了。從20年代起,俄國的農奴制度就進入了危機階段,並且,這種危機在不斷地加深著。資本主義在俄國逐漸地發展起來了。它猛烈地衝擊著農奴制度,使農奴制度的經濟逐漸解體了。應該說,農奴制經濟的解體,是農奴制危機的根本原因。同時,農民反對農奴制度的鬥爭也在不斷地加強著。據統計,從1826年到1850年,農民騷動達到了576次。此外,這時平民知識分子的革命家,正在逐漸代替著貴族革命家,參加革命運動的進步力量擴大了。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國解放運動的深刻影響下創作了《獵人筆記》。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獵人筆記》是一部借獵人出獵的見聞揭露沙皇專制制度下廣大農奴遭受農奴主殘酷奴役、處於水深火熱生活中的紀實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讀者展示了俄國農奴制下廣大農奴的悲慘生活。這樣的作品在屠格涅夫之前的俄國文學中還不多見。像《獵人筆記》這樣廣泛而具體地描繪地主對農奴的奴役,真實地再現廣大農奴慘遭欺凌的真相,揭露農奴主的殘暴、偽善、奢侈、冷酷,在俄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
《獵人筆記》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暴露農奴制的黑暗與殘酷,而且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德。作者沒有以地主老爺的態度居高臨下地看待農民,像以往許多作家那樣把農民描寫成愚昧無知、缺乏崇高品德、處於畜生一般狀態、只是一些應當受到憐憫的對象。作者在本書中往往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和農民一起打獵,平等地談論農民的生活,通過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描寫這些普通勞動人民的許多優秀品質,表現出他深厚的人道主義和民主思想。在《獵人筆記》中屠格涅夫背著獵槍,在獵戶陪同下,走遍附近的農村田野,荒山野嶺,江河湖泊,接觸了無數勞動人民。在他的筆下出現了普通的農民、工人、大學生、縣城醫生、獨院小地主、磨坊主、破落小貴族,以至家僕和使女,而農民的孩子在他的筆下則成了一群容貌俊美、聰明爽直、充滿幻想、勇敢勤勞、活潑可愛的小伙子。作者把他的感情傾在這些普通勞動人民身上,他沒有任何貴族的架子,而和這些普通的農村勞動者打成一片,這在貴族出身的作家中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作品不僅寫出了農民快樂的生存方式,而且描寫了這些普通人身上的美好性情。那就是善良、正直、樂觀。人的使命也是人的生命屑性的表現,善良、熱情、正直、樂觀等等都是符合生命的內在要求,而人們在大眾生活表現了這樣美好的人性,也體現生命的倫理價值觀,所以,這也是衡量生命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尺度。小說寫了眾多的普通農民,他們在接人待物所表現出的善良、熱情的天性,在對生命認知方面的樂觀,利他的心態都折射出美好的生命之光。
屠格涅夫在這部短篇小說集中,主要是從生命的角度來寫人物的活動及大自然優美的景物空間。每一個空間都有一個明確的生命要素,如植物的鮮活,動物的晃動,農民的善良、樂觀,地主的衰敗等等,這些要素是相互關聯的,這一連串的空間也就構成了展示生命本體的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而且,從對大自然的書寫到對人物的生動刻畫。其空間轉換也是有層次而又富有節奏的。另外,作者在藝術手法上也是富有變化的。他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寫,寫農民及自然的美景是從正面著手,處處展現出鮮活、靈動、快樂的生命意識,追求一種宰相的生存模式,以此來體現人類生命的內在本質要求,而寫鄉村地主則是從反面寫出了地主身上衰敗的生命特徵,揭示了其沒落的生命意義。

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
屠格涅夫細緻地描寫生活在貧寒的社會最底層的農奴所遭遇的種種苦難,用心去感受俄羅斯大地上那些枯破灰暗的白樺樹下、那些渾濁的潭水中,那荒涼而貧瘠的原野里,低矮潮濕的房屋中那些細碎而深切的情緒和靈魂。他一方面或正面、或側面的寫那些農奴主、地主們之間自私自利,驕橫冷酷的性格。但他也用同樣低沉而憂鬱的筆調寫著醫生和地主女兒之間因為死亡而帶來的愛情悲劇(《縣城的醫生》),寫生活和理想格格不入,找不到理想的歸屬,找不到心靈平靜,同時不願同流合污的落魄地主形象,寫逐步毀滅自己的正直、暴躁、剛烈的世襲貴族切爾托普哈諾夫《切爾托普哈諾夫和涅多皮由金斯》和《切爾托普哈諾夫的結局》這些人的悲劇。
屠格涅夫沒有簡單的一分為二法的對人物刻意的醜化,相反,他用一顆很細膩的心靈去體味這些變遷後面那一顆頗為世俗、為理想和現實等種種矛盾折磨的心靈。這些人有的即便是地主也同樣需要為生活所迫,最典型的切爾托普哈諾夫,他正直、善良、剛正不阿,嫉惡如仇。他以自己的身份自豪,為自己驕傲。他一次次救下來很多弱者,但是他卻在一生的愛情中落了空,崇拜他、仰慕他的好友也死去,自己最後的希望——一匹難得的駿馬也被別人設計騙走。他的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他所有的夢想一點點的破滅。他的命運,比之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中刻意安排下的人和人之間爾虞我詐的勾心鬥角下的傾軋和幻滅,更充滿了命運感和悲愴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風格
屠格涅夫是一位抒情詩人,他寫隨筆、寫小說也如同在寫詩。他的小說都是一篇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獵人筆記》作為散文中一種的隨筆,寫得更是詩意盎然。雖然《獵人筆記》中充滿了對農奴制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歌頌,它卻不是一部充滿說教的小說或報告文學。屠格涅夫用他擅長的抒情筆調在《獵人筆記》中描繪了一幅幅奇特秀麗的俄羅斯大自然風光。他用這秀麗的大自然風光襯託了廣大農民的悲慘生活,表現了作家對俄羅斯大自然和勞動人民的熱愛,表現方法上獨樹一幟,極顯作家的才能。在作家的筆下,晴朗的夏天,“太陽不像炎熱的大旱天那樣火燒火燎,不像暴風雨前那樣昏暗火紅,而是那樣清澈明亮、溫煦輝煌,它從一抹狹長的雲彩底下冉冉升起,煥發出鮮明的光彩,沉浸在一片淡紫色的霧靄之中”。在天氣不穩定的秋天,“天空時而布滿疏鬆的白雲,時而有幾處突然晴朗了一會兒;於是從散開的烏雲中間露出一小塊藍天,它明朗可愛,宛如美麗的明眸 ”。俄羅斯的鄉村,“緩坡小丘的長長坡面上,蔥蘢的黑麥正輕輕地泛著漣漪,幾片雲朵投下的淡淡陰影在它上面緩緩地移動著。遠處森林鬱鬱蒼蒼,池塘波光瀲灩,村莊橙黃閃亮,成百的雲雀嘴地飛起,歌唱著,又急速落下來,伸長脖子,停在土堆上……”幾個農家小孩在夜牧的牧場上,圍著篝火,講著鬼故事:夜裡在造紙廠走來走去的家神,坐在樹枝上向人招手的女落水鬼,變成小綿羊在墳墓上誘人的鬼魂,在樹林裡讓人迷路的林妖……這一切都在他們的嘴裡生動地講述著。他們講得那么繪聲繪影,加上深夜裡突然響起的一聲悽厲的夜鳥的鳴叫,青蛙在河中的撲騰,突然響起的犬吠聲,使人不能不毛骨悚然,但這並不說明農家小孩的愚昧迷信,而是作家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大自然的景色,俄羅斯農村的風習,地主的醜惡嘴臉,勞動人民的樸實善良……這一切都在作家娓娓講述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給讀者以無限的美感和藝術享受。這就是《獵人筆記》作為一部極具特色的世界名著的魅力。
作者對打獵場景的描寫不僅僅只是為了打獵,在我們以往的印象中,打獵是很殘忍的,而獵場更足讓人觸目驚心,到處是動物散落的屍體和在刺耳的槍竄中驚攜失措,四散逃命的可憐的小動物,而在《獵人筆記》中,屠格涅夫筆下的獵場的景色描寫確是充滿詩意和浪漫氣息的,讓人覺得很恬靜安寧,似乎不是在打獵,而是茶餘飯後的散步,這種美學感受讓人神往。屠格涅夫在某些章節里描寫了農奴制度下的俄羅斯農民的悲慘境遇,對農奴制具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一方面是俄羅斯農民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創造力量:另一方面是他們又處在被奴役和被摧殘的無權地位,這種極不相稱和極為矛盾的狀況。這不僅是真實的生活,也是屠格涅夫進步的思想立場和敏銳的藝術眼光的反映。
敘事
《獵人筆記》總體上是第一人稱敘述。敘述者與其他人物存在於同一世界,因此第一人稱敘述也稱為內部敘述。“我”是主要敘述者,化身為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並被賦予特殊身份:獵人。這不是一般的人物,“我”是傳奇中的冒險者,是流浪小說中的流浪兒,是本雅明意義上的“遊蕩者”。這類人並沒有固定的職業,在故事中的所謂職業是個偽裝,無論是破落騎士、乞丐還是閒逛者、獵人,要說他們的正業,那就是遊蕩,在都市的供廊街或鄉間的曠野不停地漂流。看似人群中的一員,卻因各種理由成為邊緣人,始終以局外人的眼光觀看這個世界。他們的目的,是去體驗、去發現、去記錄、去穿透這個世界。“我”既是故事的目擊者與參與者,與其他人物同哀樂;又是居高臨下者,以超越的眼光提煉這些體驗,間接地發表感受。

作品影響

1847年,俄國進步刊物《現代人》的“雜拌”欄里,出人意料地發表了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霍爾和卡里內奇》,並冠以一個奇特的副標題:“獵人筆記之一”。小說發表後立刻受到進步評論界的歡迎。原來,編輯部安排在“雜拌”欄刊出,是為了障人耳目,對付書報檢查機關。發表前,雜誌的主持人巴納耶夫送審時,曾這樣報告書報檢查官:“送上屠格涅夫的短小故事一篇,似供第一期‘雜拌’用;鄙意認為,此文毫無惡意”。其實,巴納耶夫和別林斯基心裡十分清楚,對沙俄統治者來說,這個短篇遠不是“毫無惡意”。它是俄國文學中第一次描寫農民的作品,矛頭是刺向農奴制下的地主階級。此後,屠格涅夫一發而不可收拾,在“獵人筆記”這個總題目下,陸陸續續寫出25篇短篇。這一組作品,以俄國中部地區優美的自然景色為襯托,通過對莊園裡農民與地主的生活的廣泛描繪,揭露了地主表面文明仁慈實際野蠻殘暴的本性,對忍辱含垢,備受欺凌的農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發出了農奴也是人,而且是富有聰明才智的人的呼聲,這在當時無疑是振聾發聵的。1852年,這組作品以《獵人筆記》為名在莫斯科結集出版,成為轟動俄國文壇的一件大事。進步輿論稱讚它是射向俄國社會生活的災難——農奴制度的“一陣猛烈的炮火”,是“一部點燃火種的書”。

作品評價

作家沈從文:“屠格涅夫《獵人筆記》,把人和景物相錯綜在一起,有獨到好處,我認為現代作家必須懂這種人事在一定背景中發生。”“該作方法上可取處太多”。

出版信息

出版過程
1847年,《獵人筆記》的第一篇特寫《霍爾和卡里內奇》在《現代人》雜誌發表。至1851年,共發表特寫21篇。1852年出版單行本時,增加了《兩地主》。1880年再版時,又增加了《切爾托普哈諾夫的結局》 (1872)、 《車輪的響聲》(1874)和《活骷髏》(1874)3篇,共25篇。
中文譯本
1955年,《獵人筆記》,豐子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7年,《獵人筆記》,張耳譯,譯林出版社
1999年,《獵人筆記》,寒陽譯,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年,《獵人筆記》,馮春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1年,《獵人筆記》,許健譯,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5年,《獵人筆記》,力岡譯,中國書籍出版社
2007年,《獵人筆記》,肖玉紅譯,廣州出版社
2009年,《獵人筆記》,閔倞譯,萬卷出版
2011年,《獵人筆記》,曾沖明譯,湖南文藝出版社

作者簡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作家。生於貴族家庭。早期寫詩(《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發表《獵人日記》,揭露農奴主的殘暴,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中篇小說《木木》,對農奴制表示抗議。以後又發表長篇小說《羅亭》(1856年)、《貴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描寫貴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好發議論而缺少鬥爭精神的性格。在長篇小說《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亞革命者英沙羅夫的形象。後來發表長篇小說《父與子》,刻畫貴族自由主義者同平民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衝突。後期長篇小說《煙》(1867年)和《處女地》(1877年),否定貴族反動派和貴族自由主義者,批評不徹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觀情緒。此外,還寫有劇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詩等。
獵人筆記(屠格涅夫著隨筆集)
屠格涅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