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濱谷浩
- 國籍:日本
- 出生日期:1915年3月28日
- 逝世日期:1986年
- 職業:攝影家
- 出生地:東京
- 代表作品:《鳥瞰珠穆朗瑪峰》、《插秧女》、《我看紅中國》
人物簡介,代表作品,
人物簡介
濱谷浩(1915——1986年)是日本著名攝影家,濱谷浩生於1915年,有五十餘年的攝影實踐,是位飲譽世界的攝影家。以寫實的創作方法著稱,作品線條粗礦,氣勢豪放,給人以強烈的感受。像卡蒂埃—布勒松一樣,他也報導了20世紀40年代後期共產黨的建立。
濱谷浩於1956年第一次訪華,回國後舉辦“我所見到的中國”影展,熱情地介紹了中國的各種情況。他的作品於40年代末出版,名為《我看紅中國》。
1982年8月,一位日本著名的攝影家,為了表示反對文部省在審定教科書時篡改侵華歷史的行徑,拒絕接受文部省授予的藝術獎狀及三十萬日元的獎金。他就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濱谷浩。
個人語錄:定量的孤獨
“作為一個攝影師,也作為一個人,我需要定量的孤獨,所以我住在這裡,離東京一百公里的郊區。我喜歡有時面對城市和人群,但我需要距離。”(濱谷浩)
代表作品
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報界曾報導過富山地區農民貧苦生活的訊息,日本攝影界也拍攝了許多反映這個地區插秧季節中婦女艱苦勞動條件的照片,但真正激動公眾輿論的是1956年,日本《中央公論》雜誌發表的攝影家濱谷浩的一幅插秧婦女的特寫照片。這幅照片撳起了輿論壓力,迫使日本政府撥出巨款改善富山地區婦女插秧的勞動條件。
它仿佛是在事特向上打開了一個沿察核心的視窗,使人們可以通過它,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認識事物的本質,獲得整體的概括力,給人們留下充分的想像餘地。具有獨特的啟發作用和寓意性。
《插秧女》也是這樣一幅作品。通過對稻田裡沾滿泥污的農婦身軀的取捨,反映了山村農家艱苦的勞作。照片在日本各界引起譁然,使日本政府懾於公眾譽論被迫撥款改善該其生活。畫面上沒有人物完整的形象,只有從肩頭到膝蓋的局部輪廓。然而它卻有極強的表現力。這是因為局部的細節在特寫中得以強調,能給觀眾的視覺以極大的衝擊力,從而能激起觀眾豐富的聯想。她雙腳浸在幾乎沒過膝蓋的泥水裡,渾身上下沾滿了泥漿,手裡拎著秧苗,右腿正在艱難地向前邁進。也許她正在趁此機會,伸展伸展酸痛的腰肢;也許她正在痛苦地看著無邊的沒有插上秧苗的水田;也許她正在仰望蒼天,祈求上蒼給她一點力量,使她能夠插完最後的秧苗。這就是富山地區的婦女插秧季節的生活。濱谷浩就是通過特寫鏡頭表現了他對這裡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他們非人的生活條件憤慨,特寫加強了形象的內在的概括力。
濱谷浩最出名的作品是名為《雪地》的組照,這幅便是其中之一。組照是1939年開始在日本北方製作的,1935年發表。
行進隊伍中的男孩子們唱著歌驅趕討厭的鳥類。儘管領頭的鼓手清晰可見,但歌詞和鳥類卻不得不憑想像。閃光燈照亮的雪景中,惟一的特徵是一道白色痕跡,它意味著有人留下了行蹤,這個人轉了幾圈,然後又回到安全的路上。在濱谷浩富有詩意的作品裡,事件—聞聲,履霜,涉水等 被如此拍攝下來,讓人可以在想像中重新還原成那些活動。比如,在這幅照片中,觀者會跟隨孩子們各各不同的腳步,在黑暗中涉過雪地。
濱谷浩深感工業化的急速發展使得自然環境迅速損壞,終將有一天大自然的美麗將風光不再。於是他開始了一個艱巨的攝影工程,拍攝《地之貌》。要為人們留下關於地球形貌的永恆記憶。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巨型《地之貌》畫冊終於出版。
《鳥瞰珠穆朗瑪峰》就是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乘飛機在高空拍攝的鳥瞰之作。當時他已六十多歲,為了給人們留下儘量清晰的記憶,他冒著生命危險到飛機外去拍攝,把科技功能發揮到極致。能夠親眼目睹珠峰的人畢竟只是少數,對於宇宙大家族來說,外星人更不會知道珠峰的模樣。但濱谷浩用攝影記住了珠峰的形貌,倘若珠峰有變,倘若地球有變,只要有濱谷浩的照片,人們就會知道曾經有的珠峰什麼樣,想了解地球的外星人也會知道曾經的珠峰什麼樣。《地之貌》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真切清晰的記憶,都令人震撼,令人感到記憶中的見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