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亭子

滕王亭子

《滕王亭子》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滕王亭子》
  • 作品別名:滕王亭子二首
  • 作者:杜甫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 文學體裁:其一七律、其二五律
作品原文,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滕王亭子二首
其一
君王台榭枕巴山①,萬丈丹梯尚可攀②。
春日鶯啼修竹里③,仙家犬吠白雲間④。
清江錦石傷心麗,嫩蕊濃花滿目斑。
人到於今歌出牧⑤,來游此地不知還。
其二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復行。
古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⑥。
鳥雀荒村暮。雲霞過客情⑦。
尚思歌吹入⑧,千騎擁霓旌⑨。

注釋

①《楚語》:“先王之為台榭也。”
②《杜臆》:地誌:閬中多仙聖游集之跡,城東有天目山,乃葛洪修煉之所,有文山,張道陵授徒符籙處,萬丈丹梯謂此。【邵注】今四川保寧府巴縣南龕,上有丹梯書院。謝靈運詩:“躧步臨丹梯。”
③楊慎曰:修竹用梁孝王事,犬吠雲中用淮南王事,人皆知之。嘗怪修竹無鶯啼字,後見孫綽《蘭亭詩》“啼鶯吟修竹,游鱗戲瀾濤”,乃知杜老用此,讀書不多,未可輕議古人。
④《十洲記》:瀛洲在東海中,洲上多仙家,風俗似吳人,山川如中國。《神仙傳》:八公與淮南王安,白日升天,臨去時余藥器置在中庭,雞犬舐啄之,盡得升天,故雞鳴天上,犬吠雲中。按《漢書》:淮南王安,以不法受誅,無升天事,乃八公之徒造為此說,以掩其罪也。
⑤民到於今,見《論語》。沈約詩:“建麾作牧,明德攸在。”《詩》:“來游來歌。”新舊《唐書》並云:元嬰為金州刺史,驕佚失度。太宗初喪,則飲宴歌舞,狎昵廝養。巡省部內則借狗求置,所過為害。及遷洪州都督,復以貪聞。高宗給麻二車,助為錢緡。小說又載其召屬宦妻於宮中而淫之。楊用修云:其惡如此,而詩稱“民到於今歌出牧”,未足為詩史。今按末二句一氣讀下,正刺其荒游,非頌其遺澤也。
⑥《高唐賦》:“虛聞松聲。”
⑦謝脁詩:“雲霞成異色。”鮑照詩:“忽見過客問何我。”雲霞去而不留,如遊人過客。
⑧謝脁詩:”高響飄歌吹。”
⑨《梁孝王傳》:“賜天子旌旗,千乘萬騎。”《西都賦》:“虹旃霓旌。”葉夢得曰:此詩“粉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若不用“猶”、“自”兩字,則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獨雍容閒肆,出於自然,略不見用力處。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摹仿用之,偃蹇狹陋,盡成死法。

作者簡介

滕王亭子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