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路易·西霍尤斯
- 編劇:Mark Monroe
- 主演:里克·奧巴瑞,路易·西霍尤斯,哈迪·瓊斯
- 製片人:Olivia Ahnemann
- 對白語言:英語;日語
- 中文名:海豚灣
- 外文名:The Cove/The Rising
- 其它譯名:血色海灣(台)/海灣/海灣屠場/海灣峽谷
- 製片地區:美國
- 類型:紀錄片/劇情
- 片長:92分鐘
- 上映時間:2009-07-31(美國)
- 分級:USA:PG-13、Taiwan:PG-12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1313104
- 主要獎項: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紀錄長片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里克·奧巴瑞Rick O'Barry | 里克·奧巴瑞Rick O'Barry | ---- |
路易·西霍尤斯Louie Psihoyos | 路易·西霍尤斯Louie Psihoyos | ---- |
Hardy Jones | Hardy Jones | ---- |
Michael Illiff | Michael Illiff | ---- |
Joji Morishita | Joji Morishita | ---- |
Ian Campbell | Ian Campbell | ---- |
Paul Watson | Paul Watson | ---- |
Doug DeMaster | Doug DeMaster | ---- |
Himself | Dave Rastovich | ---- |
Himself | Charles Hambleton | ---- |
Himself | Hayato Sakurai | ---- |
Himself | Kazutaka Sangen | ---- |
Himself | Simon Hutchins | ---- |
Himself | Joe Chisholm | ---- |
Himself | Mandy-Rae Cruikshank | ---- |
Herself/ Freediver | Kirk Krack | ---- |
Himself | Roger Payne | ---- |
Himself | Hideki Moronuki | ---- |
Himself | Dan Goodman | ---- |
Himself | Tetsuya Endo | ---- |
Himself | C. Scott Baker | ---- |
Himself | Brook Aitken | ---- |
Himself(as Dr. John Potter) | John Potter | ---- |
Himself | John Fuller | ---- |
Himself | Atherton Martin | ---- |
Surfer | Deborah Basset | ---- |
Surfer(as Steve Barilotti) | Steven Barilotti | ---- |
Surfer | Shannon Sol Carroll | ---- |
Surfer | Howie Cooke | ---- |
Surfer | James Cox | ---- |
Surfer | Hannah Fraser | ---- |
Surfer | Peter Heller | ---- |
Surfer | Justin Krumb | ---- |
Surfer | Chris Lane | ---- |
Surfer | Andrew Lucas | ---- |
Surfer | Karlee Mackie | ---- |
Surfer | Owen J. Newcomb | ---- |
Surfer | Jeff Pantukhoff | ---- |
Surfer | Karina Petroni | ---- |
Surfer | James Pribham | ---- |
Surfer | Seamon | ---- |
Surfer | Kuni Takanami | ---- |
Surfer | Angie Takanami | ---- |
Surfer | James Triglone | ---- |
Surfer | Lesley Vogel | ---- |
Herself: Whateman Foundation / Save the Whales | 伊莎貝爾·盧卡斯Isabel Lucas | ---- |
Herself: Whateman Foundation | 海頓·潘妮蒂爾Hayden Panettiere | ---- |
Himself(uncredited) | Greg'Moondog' Mooney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編劇 | 攝影 | 剪輯 |
---|---|---|---|---|
Olivia Ahnemann Jim Clark Paula DuPré Pesman Charles Hambleton 費舍·史蒂芬斯Fisher Stevens | 路易·西霍尤斯Louie Psihoyos | Mark Monroe | Brook Aitken | Geoffrey Richman |
角色演員介紹
- 理察·奧巴瑞演員:理察·奧巴瑞理察·奧巴瑞是該電影的發起人和故事的講述者,在上世紀整個60年代,理察·奧巴瑞就是海豚訓練和海豚表演的代名詞,他創立的海豚表演節目讓一整代美國小朋友在被問到“長大後想做什麼”時毫不猶豫地回答“海洋生物學家”。但在理察·奧巴瑞餘生的30多年裡,他唯一想做並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解放海豚。他在世界各地不斷被捕,其原因是侵犯別人私有財產——海豚。
- 路易·皮斯霍斯演員:路易·皮斯霍斯美國攝影師、紀錄片導演,就職於《國家地理》雜誌。他還是一名潛水員,熱衷水下拍攝。
幕後花絮
- 太町地的鯨魚博物館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水族館海豚和鯨魚的“集散地”。那些被捕撈上來的鯨魚和海豚只有一小部分體態優美、智商完善、發育良好的個體能被“有幸”送到水族館。剩下的那一部分則要遭受悲慘的命運。
- 相關數據表明,每年日本人都要殺掉23000頭海豚供食用。但是日本農業部提供的數據則表明整個2007年只有13080頭鯨目動物被捕殺--其中包括各個品種的海豚和鯨魚。
- 海豚並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估翻戰。
- 本片的導演路易·皮斯霍斯曾經是《國家地理》的攝影師。本片是他的導演處女作。
- 本片的中心人物里克·奧巴瑞曾是1960年代最權威的海豚訓練專家。也是當今最著名棄備提端的海豚音學學家。他曾經製作了Flipper這個經典的電視節目。
- 路易·皮斯霍斯是位半素食主義者,他還吃魚。但是在拍攝完本片後,他連魚也不吃了,成了位完全的素食主義者。甚至連皮帶、皮衣都被他“拋棄”了。
- 日本人有著悠久的捕殺和獵食海豚的歷史。在他們的食譜上,海豚肉一直是一道重要的菜餚。
- 影片曾在2009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放映。
- 日本政府曾經有過一次“學校午餐計畫”,海簽講促豚肉被列在了中餐的食譜上。可是在櫃灑凶本片之後,這道菜被取消了。
- 加拿大自由潛水女冠軍曼迪-雷·克魯克謝克(Mandy Rae-Cruickshank)和她的丈夫自由潛水教練克科·克拉克(Kirk Krack)參與了影片的拍攝。
- 導演找到了工業光魔公司模型製作部的負責人。在他的幫助下,劇組做了一個能藏住攝像機的假岩石。
- 太町地的地形複雜,三面環山,只有一個入口,還被鐵絲網、警衛和警犬保護著。劇組只有選擇晚上“翻牆”而入。
- 整個攝製組在當地受到了全天候的嚴密監控。
- 由於日本方面不予發放拍攝許可,這部電影其實是“非法”拍攝出來的。
- 每到夜晚拍攝的時候,整個劇組都會像特種部隊一樣“武裝”起自己,頸棗端欠臉上塗上油彩、穿著迷彩服,潛入太極地拍攝。
- 劇組在晚上使用的無熱源的紅外攝影機是軍工產品。只要有脈衝信悼廈號,這台攝影機就能將虹才獄它記錄下來。
- 影片的片尾曲是大衛·鮑依1977年創作的Hero,歌曲的第一句是I I wish you could swim,Like the dolphins。
獲獎記錄
年份 | 名稱 | 類型 | 獎項 | 獲獎者 |
---|---|---|---|---|
2010年 | 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Awards | 獲獎 | 最佳紀錄長片 | 費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
美國電影剪輯師工會獎 American Cinema Editors | 最佳剪輯紀錄片 | 傑弗里·里奇曼 | ||
廣播電影評論協會獎 Broadcast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 最佳紀錄長片 | 費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 ||
美國導演協會獎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 紀錄類最佳導演 | 路易·西霍尤斯 | ||
2009年 |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 觀眾選擇獎 | 路易·西霍尤斯 | |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 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 最佳紀錄片 | 費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 ||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 最佳紀錄片 | 費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 ||
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獎 Florida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 最佳紀錄片 | 費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 ||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 最佳紀錄片 | 路易·西霍尤斯 | ||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 最佳紀錄片 | 路易·西霍尤斯 | ||
衛星獎 Satellite Awards | 提名 | 最佳紀錄片 | 路易·西霍尤斯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拍攝過程
發行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
---|---|
美國USA | 2009年7月31日(limited) |
中國台灣Taiwan | 2010年5月7日 |
中國香港Hong Kong | 2010年11月25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2009年8月20日 |
影片評價
最新訊息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編劇 | 攝影 | 剪輯 |
---|---|---|---|---|
Olivia Ahnemann Jim Clark Paula DuPré Pesman Charles Hambleton 費舍·史蒂芬斯Fisher Stevens | 路易·西霍尤斯Louie Psihoyos | Mark Monroe | Brook Aitken | Geoffrey Richman |
角色演員介紹
- 理察·奧巴瑞演員:理察·奧巴瑞理察·奧巴瑞是該電影的發起人和故事的講述者,在上世紀整個60年代,理察·奧巴瑞就是海豚訓練和海豚表演的代名詞,他創立的海豚表演節目讓一整代美國小朋友在被問到“長大後想做什麼”時毫不猶豫地回答“海洋生物學家”。但在理察·奧巴瑞餘生的30多年裡,他唯一想做並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解放海豚。他在世界各地不斷被捕,其原因是侵犯別人私有財產——海豚。
- 路易·皮斯霍斯演員:路易·皮斯霍斯美國攝影師、紀錄片導演,就職於《國家地理》雜誌。他還是一名潛水員,熱衷水下拍攝。
幕後花絮
- 太町地的鯨魚博物館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水族館海豚和鯨魚的“集散地”。那些被捕撈上來的鯨魚和海豚只有一小部分體態優美、智商完善、發育良好的個體能被“有幸”送到水族館。剩下的那一部分則要遭受悲慘的命運。
- 相關數據表明,每年日本人都要殺掉23000頭海豚供食用。但是日本農業部提供的數據則表明整個2007年只有13080頭鯨目動物被捕殺--其中包括各個品種的海豚和鯨魚。
- 海豚並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
- 本片的導演路易·皮斯霍斯曾經是《國家地理》的攝影師。本片是他的導演處女作。
- 本片的中心人物里克·奧巴瑞曾是1960年代最權威的海豚訓練專家。也是當今最著名的海豚音學學家。他曾經製作了Flipper這個經典的電視節目。
- 路易·皮斯霍斯是位半素食主義者,他還吃魚。但是在拍攝完本片後,他連魚也不吃了,成了位完全的素食主義者。甚至連皮帶、皮衣都被他“拋棄”了。
- 日本人有著悠久的捕殺和獵食海豚的歷史。在他們的食譜上,海豚肉一直是一道重要的菜餚。
- 影片曾在2009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放映。
- 日本政府曾經有過一次“學校午餐計畫”,海豚肉被列在了中餐的食譜上。可是在本片之後,這道菜被取消了。
- 加拿大自由潛水女冠軍曼迪-雷·克魯克謝克(Mandy Rae-Cruickshank)和她的丈夫自由潛水教練克科·克拉克(Kirk Krack)參與了影片的拍攝。
- 導演找到了工業光魔公司模型製作部的負責人。在他的幫助下,劇組做了一個能藏住攝像機的假岩石。
- 太町地的地形複雜,三面環山,只有一個入口,還被鐵絲網、警衛和警犬保護著。劇組只有選擇晚上“翻牆”而入。
- 整個攝製組在當地受到了全天候的嚴密監控。
- 由於日本方面不予發放拍攝許可,這部電影其實是“非法”拍攝出來的。
- 每到夜晚拍攝的時候,整個劇組都會像特種部隊一樣“武裝”起自己,臉上塗上油彩、穿著迷彩服,潛入太極地拍攝。
- 劇組在晚上使用的無熱源的紅外攝影機是軍工產品。只要有脈衝信號,這台攝影機就能將它記錄下來。
- 影片的片尾曲是大衛·鮑依1977年創作的Hero,歌曲的第一句是I I wish you could swim,Like the dolphins。
獲獎記錄
年份 | 名稱 | 類型 | 獎項 | 獲獎者 |
---|---|---|---|---|
2010年 | 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Awards | 獲獎 | 最佳紀錄長片 | 費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
美國電影剪輯師工會獎 American Cinema Editors | 最佳剪輯紀錄片 | 傑弗里·里奇曼 | ||
廣播電影評論協會獎 Broadcast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 最佳紀錄長片 | 費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 ||
美國導演協會獎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 紀錄類最佳導演 | 路易·西霍尤斯 | ||
2009年 |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 觀眾選擇獎 | 路易·西霍尤斯 | |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 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 最佳紀錄片 | 費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 ||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 最佳紀錄片 | 費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 ||
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獎 Florida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 最佳紀錄片 | 費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 ||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 最佳紀錄片 | 路易·西霍尤斯 | ||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 最佳紀錄片 | 路易·西霍尤斯 | ||
衛星獎 Satellite Awards | 提名 | 最佳紀錄片 | 路易·西霍尤斯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拍攝過程
發行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
---|---|
美國USA | 2009年7月31日(limited) |
中國台灣Taiwan | 2010年5月7日 |
中國香港Hong Kong | 2010年11月25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2009年8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