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丹尼斯·甘塞爾
- 編劇:丹尼斯·甘塞爾、Peter Thorwarth、Todd Strasser
- 主演:約根·沃格爾,馬克思·雷邁特
- 發行公司:Alliance
- 對白語言:德語
- 中文名:浪潮
- 外文名:Die Welle
- 其它譯名:惡魔教室、白恤暴潮、波浪、揮手禮、The Wave
- 製片地區:德國
- 製片成本:5,000,000歐元
- 類型:劇情
- 片長:107分鐘
- 上映時間:2008年3月13日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1063669
- 主要獎項:第58屆德國電影獎銅質電影獎傑出故事片
第58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男配角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圖片,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製作發行,發行信息,上映日期,電影票房,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4.9萬次播放
05:34
5分鐘看懂驚悚劇情片《浪潮》老師開展教學實驗,學生成殺人狂
在一所德國小鎮的中學校園裡,一位歷史老師在講解獨裁統治的課上提出了一個問題:獨裁統治在當代社會還有沒有可能發生,學生們對此都嗤之以鼻。接下來,這位老師和他們班上的學生們做了一個模擬獨裁政治的實驗,他給這個班級組織取名叫“浪潮”,引導學生們設立統一的口號、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裝。短短三天之後,這個班級的學生都對自己的組織確立了高度認同,他們團結、亢奮而激進,所有持反對意見的同學被視為異類。在同其他班級的一次群體鬥毆中,歷史老師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於是把全班學生召集到禮堂中,宣布實驗的結束和組織的解散。然而為時已晚,一名狂熱的學生因“信仰”幻滅而精神崩潰,開槍打傷了一名同學後飲彈自盡。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文格爾 | 約根·沃格爾 | ---- |
蒂姆 | 弗雷德里克·勞 | ---- |
馬爾科 | 馬克思·雷邁特 | ---- |
Sinan | 埃利亞斯·穆巴里克 | ---- |
卡羅 | 詹妮弗·利奇 | ---- |
Lisa | Christina Do Rego | ---- |
Bomber | Maximilian Vollmar | ---- |
Kevin | 馬克思·馬福 | ---- |
Mona | Amelie Kiefer | ---- |
Maja | Odine Johne | ---- |
Kaschi | Fabian Preger | ---- |
Tims Mutter | Johanna Gastdorf | ---- |
Tims Vater | 傑拉德·亞歷山大·海德 | ---- |
Dr. Kohlhage | 莫麗·考依曼 | ---- |
Bobby | 賈米·克斯托 | ---- |
Laura | Liv Lisa Fries | ---- |
Martin | 丹尼斯·甘塞爾 | ---- |
Kulle | Lucas Hardt | ---- |
Schädel | 緹諾·麥威斯 | ---- |
Jens | Tim Oliver Schultz | ---- |
Miri | 卡洛琳·特斯卡 | ---- |
Bommel | 萊納德·博茨巴赫 | ---- |
Thorben | Joseph M'Barek | ---- |
Leon | Darvin Schmidt | ---- |
Freundin Jens | Sophie Kurzke | ---- |
Marktverkäufer | Hendrik Holler | ---- |
Dieter Wieland | Hubert Mulzer | ---- |
Anke Wenger | 克里斯蒂安妮·保羅 | ---- |
Dennis | 雅各布·馬特施恩茨 | ---- |
Coffee bar visitor | Ron Jones | ---- |
Mutter Marco | Friederike Wagner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編劇 | 攝影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布景師 |
---|---|---|---|---|---|---|---|---|---|
Christian Becker 馬丁·莫茲科維茨 Peter Schiller Nina Müller Anita Schneider David Groenewold Franz Kraus | 丹尼斯·甘塞爾 | 丹尼斯·甘塞爾 Todd Strasser Peter Thorwarth | Torsten Breuer | Franziska Aigner-Kuhn Uwe Bünker | Knut Loewe | Petra Ringleb | 伊萬娜·米洛斯 | Abraham Schneider | Tilman Lasch |
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文格爾演員:約根·沃格爾德國一所中學的老師。他是“獨裁統治”課的教師,也是“浪潮”運動的發起者以及“浪潮”組織的唯一元首。在課程開始時,他計畫營造一個納粹環境來讓學生認識獨裁的面貌。然而隨著課程的進行,他漸漸無法自拔,並且失去了起初的理智。
- 蒂姆演員:弗雷德里克·勞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交流,缺少成就感。他在學校經常被人欺負,因而被人稱作“軟腳蝦”。他一直希望周圍能有幾個兄弟。為此,他經常給其他男生送些小恩小惠,然而卻沒有人把他當作兄弟。而文格爾的介入與“浪潮”的成立,給一直處於校園底層的蒂姆帶來了轉機。
- 馬爾科演員:馬克思·雷邁特學生,卡羅的男朋友。在“浪潮”運動的影響下,馬爾科因為情緒失控而掌摑了女友卡羅,並因此後悔不已。他乞求文格爾能中止這一切,並指責這所謂的紀律性不過是法西斯的那一套。
- 卡羅演員:詹妮弗·利奇學生,馬爾科的女友。由於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浪潮”,甚至連自己的小弟弟也加入進來,卡羅越來越覺得情況不妙,她奉勸文格爾中止這個遊戲,因為局勢已經不受控制了。
音樂原聲
序號 | 曲目名稱 | 序號 | 曲目名稱 |
---|---|---|---|
01 | Intro | 11 | Homezone |
02 | Rock'n'Roll High School | 12 | Move It |
03 | Rock & Roll Queen | 13 | Nightlite |
04 | Execution Song | 14 | Was dich so verändert hat |
05 | Fight The Start | 15 | Arrested |
06 | Garden Of Growing Hearts | 16 | Power Control |
07 | Spending My Time | 17 | Climbing Up The Tower |
08 | Short Life Of Margott | 18 | Sending Out An SMS |
09 | Everything Is Under Control | 19 | Swimming |
10 | Bored | 20 | White Shirts |
21 | Dark School |
幕後花絮
影片段預告絮
- 導演丹尼斯·甘塞爾在片中有一次客串演出。當一位男孩在酒吧說話的時候,那個和男孩母親抱在一起親熱的男人就是丹尼斯·甘塞爾。
- 用右手在胸前劃出波浪形是片中浪潮運動的特有手勢。在影片拍攝期間,導演丹尼斯·甘塞爾看到有人也用波浪手勢向劇組打招呼。
穿幫鏡頭
- 雖然故事背景設定在德國西部地區,但片中警察帶的徽章都來自於柏林市政府。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08年 | 第21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 | 約根·沃格爾 | 提名 |
第21屆歐洲電影獎觀眾獎最佳影片 | 《浪潮》 | 提名 | |
第58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男配角 | 弗雷德里克·勞 | 獲獎 | |
第58屆德國電影獎銅質電影獎傑出故事片 | 《浪潮》 | 獲獎 | |
第58屆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最佳剪輯 | Ueli Christen | 提名 |
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影片根據德國小說家托德·斯特拉瑟於1981年發表的小說《浪潮》改編而來。該小說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1967年4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師Ron Jones為了讓學生們理解法西斯主義,於是進行了一場實驗,他利用五天的時間向班級里的學生灌輸紀律性和集體精神。這項試驗在發生後引起了混亂和嚴重後果,並且成為了該片的創作素材。
劇本改編
丹尼斯·甘塞爾以原歷史事件,對小說作了改編。然而,影片劇本的結局與真實歷史事件不一樣。丹尼斯·甘塞爾改動結局的原因是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名德國電影人,有責任感去警醒觀眾如果把法西斯主義視為兒戲,那么後果會不堪構想。
製作發行
發行信息
時間 | 名稱 | 備註 |
---|---|---|
2008年 | Alliance | 發行公司 |
Atlantic Film | ||
Aurum Films | ||
康斯坦丁影業公司 |
上映日期
時間 | 國家 | 時間 | 國家 |
---|---|---|---|
2008年3月13日 | 德國 | 2008年9月12日 | 丹麥 |
2008年3月14日 | 奧地利 | 2008年9月25日 | 希臘 |
2008年5月1日 | 瑞士 | 2008年9月26日 | 波蘭 |
2008年5月9日 | 土耳其 | 2008年9月26日 | 巴西 |
2008年6月26日 | 英國 | 2008年10月15日 | 匈牙利 |
2008年9月11日 | 阿根廷 | 2008年10月22日 | 比利時 |
電影票房
該片在德國上映首周獲得單周票房冠軍;影片上映6天票房達到1.2億歐元。
影片評價
《浪潮》通過一堂演習課程的詮釋,嚴肅而有力的抨擊了獨裁教學體制以及社會風氣。片中的“納粹速成班”不僅為觀眾展示了一個微縮的納粹德國,也清晰地呈現了個體是如何被集體所異化。在《浪潮》中,觀眾幾乎可以看到所有有關獨裁的典型元素:沒有原則的團隊精神、泯滅個性、消除差異的制服,對異己的隔離與言論自由的取消等等(網易、鳳凰周刊評)。
《浪潮》中的多彩對應民主,單色對應獨裁;影片通過這種形象的色彩語言表達了抽象理性的政治概念,本真地傳達了對政治話語的情感態度。片中的多彩顏色與白、紅、黑單色的對照營造出一種對民主與獨裁關係的反思之勢。但是,影片的封閉性結尾容易導致民主好、獨裁壞的簡單區分,從而影響到觀眾對於民主與獨裁關係的深層反思。影片的死亡結局顯示了獨裁的血腥與慘敗,但是就這樣定論獨裁的死刑則顯得過於簡單化(《藝苑》評)。
《浪潮》上映後引起了影評人以及眾多學者的強烈反響。該片是一個實驗,更是一曲極權主義的葬歌。影片以一個極具戲劇張力的悲劇結尾告終,並且對於這場鬧劇注入了導演深沉的思考以及深刻的批判。該片給觀眾提供了一副生動的集權主義畫卷,同時也對現實世界中的“烏合之眾”進行了形象的描摹。(《電影評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