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嘆

《流民嘆》是宋代書法家、文學家黃庭堅的詩作。此詩先描寫震災以及水災後,百姓無家可歸的景象;接著詩人用“堯湯水旱”“諱疾忌醫”等典故,認為賑濟災荒,救民於水火要未雨綢繆,表現了作者愛國憂民的情懷。全詩情感深沉,用典恰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流民嘆
  • 出處:《全宋詩
  • 作者:黃庭堅
  • 創作年代北宋
  • 創作時間:約 1069年
  • 作品體裁雜言古詩
  • 字數:109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流民嘆
朔方頻年無好雨,五種不入虛春秋。
邇來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鰲復戴三山游。
傾牆摧棟壓老弱,冤聲未定隨洪流。
地文劃劙水觱沸,十戶八九生魚頭。
稍聞澶淵渡河日數萬,河北不知虛幾州。
累累襁負襄葉間,問舍無所耕無牛。
初來猶自得曠土,嗟爾後至將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憂,明詔哀痛如父母。
廟堂已用伊呂徒,何時眼前見安堵。
疏遠之謀未易陳,市上三言或成虎。
禍災流行固無時,堯湯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無證,扁鵲入秦始治病。
投膠盈掬俟河清,一簞豈能續民命。
雖然猶願及此春,略講周公十二政。
風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談幸聽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朔方:北方。
⑵五種:即黍、稷、菽、麥、稻五種穀物,此泛指糧食。虛春秋:虛度春秋。
⑶巨鰲復戴三山游:傳說渤海之東有無底深谷,中有五山,互不相隨波上下往還,天帝命禹強使巨鰲十五,輪流舉首而戴之,五山始峙。
⑷地文:地面的形狀(山嶽河海丘陵平原之類)。劃劙(lí):分割,割裂。觱(bì)沸:水翻湧的樣子。
⑸澶淵:州名,故址在今河南漢陽縣西面,當時與地之州、州同屬河北東路。
⑹累累:一個接一個,接連不斷。
⑺嗟:嘆。爾:你們。怙(hù):依賴。
⑻刺史:州郡行政長官。守:大宋,宋代太守非正式官名,但仍習稱知府、知州為太守。令:知縣。
⑼廟堂:朝廷。伊呂徒:伊呂這類人,指輔佐君王、主持國政的大臣。伊指伊尹,呂是呂望,為商初、周初的宰輔。
⑽疏遠:粗疏,不切實際。此為作者自謙。
⑾堯湯水旱:出自《漢書·食貨志》:“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知:預知。
⑿“桓侯”兩句:意謂對於災害,應防患於未然。證,徵兆。
⒀盈掬:即滿捧。掬,用雙手捧取。俟:等待。
⒁雖然:雖然這樣,但是。及:趁著。
⒂風生群口:群口生風,大家議論熱烈。出奇:議論風生,必將有奇謀迭出。
⒃幸聽之:幸願得被採納。幸,希望。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北方幾年來沒有下過好雨,春秋兩季,五穀顆粒無收。
近來,大地在半夜忽然震動,好像那些巨鰲又頭頂著三座大山在海上游沖走。
地震摧毀房屋,壓死老弱。人們呼救的聲音還未停,一下子又被洪水沖走。
大地斷裂,波浪翻滾,人們十有八九失去了寶貴的性命。
聽說在澶淵地區,每日有幾萬人渡過黃河南下。河北不知有多少州那空無人煙。
逃難的人絡繹不絕,都扶老攜幼來到襄城葉縣之間。要住無屋,要耕無牛。
早到此地的人還能得到荒地耕種,唉,你們後到的人又能靠什麼度日呢?
當地的官吏盡力辦事,為皇帝分憂。皇帝下了詔令,對百姓的受災表示哀痛,像父母一樣關心他們。
朝廷已任用伊呂這類人,什麼時候才能見到安定平和?
像我的闊略的救災計畫,獻上去是不會被採納的。即使採用被人們傳布開來,也早就歪曲變樣了。
災禍的流行,是沒有確定的時刻的。唐堯時的水災,商湯時的早災,人們都不能預知。
齊桓侯的病,起初是沒有症狀的,等扁鵲到秦國去了,才開始治病,那就遲了。
現在的措施,好比將一把膠投到黃河中,等河水澄清。極少的飯食,哪裡救得了如此多災民的命啊?
儘管如此,還希望能趕得及在今年春天,制定出一個切實有效的救災辦法。
讓大家議論起來,提出妤辦法。就算這是老生常談,也希望上邊能好好聽一下。

創作背景

宋神宗初年,河北各地年年發生旱災、水災、地震。作者在葉縣任上看到災民拖家帶口逃難的悲慘情景,內心被強烈地觸動。這首寫地震災害的歌行,約作於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首詩描寫地震災害以及震後洪水泛濫,百姓無家可歸的景象。詩篇述說當時災情,記敘災民慘況,特別是對當時統治階級無視人民的疾苦,不及時預防災害和賑濟災民表示了不滿,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和同情,在憂國憂民之中又寓含了對當權者的委婉諷諫。
全詩可分兩部分去解讀,首先詩人描寫了地震的慘狀,“有似巨鰲復戴三山游”,“傾牆摧棟壓老弱”,隨後又是洪水泛濫,“十戶八九生魚頭”,其慘烈之狀,觸目驚心。而逃難的百姓“累累襁負襄葉間,問舍無所耕無牛”。他們流離失所,無以為生。其次,詩人通過以上事情的描寫,轉入了關於賑濟災荒,救民水火的議論,高居廟堂之上的執政者,“風生群口方出奇”,但終究是老生常談,同時詩人也感慨自己“疏遠之謀未易陳”,職微言輕,無補於事。在此番議論中,詩人的看法是治國必須未雨綢繆,詩人引用“堯湯水旱”“諱疾忌醫”等典故,寓意其中,典重厚實。

名家點評

中國作家協會朱安群等《黃庭堅詩文選譯》:“長篇古詩講究立意布局。本詩同情人民,批評朝政,以情導理,以理托情,在抒發憂國憂民的感嘆中,寄以委婉的諷諫。”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著作佐郎、秘書丞。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徽宗立,召知太平州,九日而罷,復除名,編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聞命而卒,年六十一。與秦觀張耒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詞與秦觀齊名,號“秦七、黃九”。著有《豫章集》《山谷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