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害怕

《每當我害怕》是英國詩人約翰·濟慈創作的十四行詩,採用莎士比亞韻式(abab cdcd efef gg)寫就,附在1818年1月31日致雷諾茲的信中。

詩人因身患肺病,擔心將不久於人世,來不及完成他傑出的詩作計畫,再也見不著他心愛的姑娘。詩歌既展示了詩人卓越的詩才和雄心壯志,又提出了對生命、愛情和浮名的虛無飄渺的思考,同時也或多或少地表現了詩人因害怕無法繼續追求“唯美”境界而流露出的哀婉悽美而略帶“頹廢”的思想。詩人以“金燦燦的谷穗充滿穀倉”喻指自己成熟的作品,表達了詩人對詩歌藝術的不懈追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每當我害怕
  • 作者約翰·濟慈
  • 作品體裁:十四行詩
  • 外文名:When I have fears
  • 創作時間:1818年
作品原文,中文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結構,題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When I have fears that I may cease to be
Before my pen has glean'd my teeming brain,
Before high-piled books, in charactery,
Hold like rich garners the full ripen'd grain;
When I behold, upon the night's starr'd face,
Huge cloudy symbols of a high romance,
And think that I may never live to trace
Their shadows, with the magic hand of chance;
And when I feel, fair creature of an hour,
That I shall never look upon thee more,
Never have relish in the faery power
Of unreflecting love;--then on the shore
Of the wide world I stand alone, and think
Till love and fame to nothingness do sink.

中文譯文

每當我害怕生命或許就要停息,
我的筆尖來不及寫下那美麗的詩行,
我的文字還不曾變成書籍,高高堆起,
就像收好成熟的穀物注滿穀倉,
每當我抬頭仰望,看到夜幕星際,
那些傳奇故事的雲圖星象,
我想,我可能永遠也追尋不到它們的蹤跡,
用偶然的筆墨描繪出那些美麗的幻象,
每當我想到轉瞬即逝的美人呀,
或許再也見不到你,
再也不能沉浸在造物主的魔力下,
那無憂無慮的愛情里——於是我會,在這岸邊,
在這偌大的世界裡,獨自思索,站立,
直到愛情、名譽都離我而去。(王衛新翻譯)

創作背景

濟慈出身貧寒,屬於社會的底層。父親是倫敦一家代養馬房的馬夫領班。濟慈是長子,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當他在1818年創作《每當我害怕》時,他的弟弟喬治不幸感染了肺結核,濟慈對弟弟不離不棄,始終陪伴其左右,直至喬治去世。喬治逝世後,濟慈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創作了一篇又一篇的作品。不幸的是,由於他的民主觀點和與倫敦派的密切聯繫,濟慈的這些詩集都被保守黨派的批評家們在以保守的托利黨派為背景的三種期刊《評論季刊》、《英國評論家》和《愛丁堡布拉克伍德雜誌》中惡意抨擊。面對這些不公正的評價,濟慈毫不退縮,勇敢面對,他說“讚美或責備對於一個愛好抽象美而對自己作品採取嚴厲批評態度的人只有暫時的影響”。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每當我害怕》橫空出世,揭示了年輕詩人對自己將英年早逝的悲慘預測。

作品鑑賞

結構

詩人的悲傷憂慮之情可以通過對詩篇在結構上的分析挖掘出來。首先,詩歌採用了排比結構。前十二行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每一小部分都包括“每當……”和一個動作,“每當我害怕……”,“每當我看見……”,“每當我感覺……”。濟慈用這種排比的結構使詩歌所蘊含的感情一步一步得到升華,並在結尾處的對句中達到最高潮。其次該詩歌還可以分為一個八行詩和一個六行詩。在前八行中,作者將筆觸放在他的沉思和想像當中,在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不穩定的情緒,緊接著在後六行中,詩人向假象的愛人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
除了在結構上蘊涵深意,濟慈對詩歌遣詞造句和停頓的選擇上也透露出詩歌的隱含情感。《每當我害怕》這首詩的字面含義是一位年輕詩人向他的假想愛人表達愛意。詩歌中反覆出現的“我”表明“年輕詩人”指的就是作者本人,而他對假想愛人的談話實則是作者對於無愛狀態的一種反應。詩歌中的停頓也暗示了作者的情緒。詩中出現了十個逗號,用以使表達感情的暫時停歇,而非終結。而在短短十四行中七次反覆提及“我”,這種對詞語的反覆用運和堆砌,巧妙地反映了這位“年輕詩人”雜亂無章的思緒。

題材

總體上講,《每當我害怕》涉及兩個困擾詩人的問題,一個是名譽,另外一個是愛情。前四行表達的是作者反覆思考的問題——名譽。濟慈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將他迫切想要創作出華麗詩章的渴望刻畫的淋漓盡致。這個主題通過對想像中豐收的描寫加以形象化。豐收代表在一定時期內的收穫,其中飽滿穀子象徵著有價值的作品。第二個四行通過運用的浪漫主義色彩對自然進行一系列的描述,揭示了濟慈對客觀世界的摯愛。比如說“夜幕中繁星的目光”和“浪漫故事的巨大的雲幕徵象”等語句。這些都預示著濟慈將自己的現實生活融入了詩歌。
第三個四行描述了想像中的愛情,並且在表達“再也見不到你的面孔”時,訴說了詩人的淡淡憂傷。與前兩小節相比,這一小節短半行。這似乎暗示了詩人在現實中渴望獲得他的戀人——方妮的愛,但卻無力享受。當然由於對愛情的描述比對名譽的描述短,這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對待愛情的渴望不及對名譽的渴望來的熱切,由此暗示他對詩歌的感情才是最強烈的。
《每當我害怕》是一首散發著憂傷的詩歌,它涉足死亡這個題材,揭示死亡即喪失,包括喪失愛情,名譽,甚至永恆的喪失創造一切的時間。詩歌結尾的對句揭示了詩人無限的孤獨和對愛情、名譽的頓悟。

作者簡介

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的重要詩人。他出生在倫敦一個馬車店主之家。父母早喪,少年輟學。曾學醫謀生,後棄醫從文。1816年發表處女作《喔,孤獨》,1818年長詩《安狄米恩》出版,遭到保守派的尖銳的抨擊,但也受到了來自詩人拜倫和雪萊的重視與鼓勵。從此,他詩情奔放,一瀉千里,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如長詩《伊莎貝拉》和抒情詩《希臘古瓮頌》《夜鶯頌》《秋頌》等,奠定了他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濟慈因身患肺結核,於1820~1821年在義大利旅遊養病,不幸早逝,葬於羅馬,死時年僅2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