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拍攝花絮,穿幫鏡頭,獲獎記錄,幕後製作,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芝加哥,一個充滿暴力的地區。愛爾蘭裔的魯尼(保羅·紐曼飾)是一個幫派的領袖,他在這裡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地盤”,還有兩個得力的助手:兒子庫納爾(丹尼爾·克雷格飾)和養子蘇利文(湯姆·漢克斯飾)。蘇利文是個令人生畏的職業殺手;但他同時卻十分看重自己的家庭,忠實於妻子和兩個兒子,從不抽菸喝酒,家庭生活中規中矩。多年來他努力在殺手和丈夫父親的角色間保持著平衡。
蘇利文的兩個兒子小麥可和彼德雖然不知道父親是乾什麼的,卻一直當他是自己的英雄,十分崇拜。小麥可12歲了,漸漸懂事,他非常想知道父親的職業。於是有一天父親和庫納爾出去辦事時他悄悄藏在了汽車裡。不久以後小麥可目睹了一起殺人事件,而自己的父親是殺手。
幫派里的人擔心小麥可會泄露看見的一切。蘇利文只說了一句:他是我的兒子。然而這並不能讓其他人放心。小麥可還沒來得及理解真實世界的種種和自己的父親,他的母親和弟弟已經被人殺害,而他和父親本是這場殺戮的目標。
父子兩人開始逃亡。儘管兒子哀求他不要再有任何暴力,蘇利文還是決定向魯尼復仇。魯尼和庫納爾都躲了起來,蘇利文決定一一襲擊他們的生意據點,直到他們出來應戰。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麥可·蘇利文 | 湯姆·漢克斯 | |
約翰·魯尼 | 保羅·紐曼 | |
安妮·莎利文 | 詹妮弗·傑森·李 | |
康納·魯尼 | 丹尼爾·克雷格 | |
哈倫·馬奎爾 | 裘德·洛 | |
彼德·蘇利文 | 連姆·艾肯 | |
芬恩·麥戈文 | 塞倫·希德 | |
亞歷山大·蘭斯 | 迪倫·貝克 | |
弗蘭克·尼蒂 | 史坦利·圖齊 | |
小麥可·蘇利文 | 泰勒·霍奇林 | |
Drugstore Owner | Rob Maxey | |
Rooney's Henchman | Craig Spidle | |
Aunt Sarah | Diane Dorsey | |
Tenement Murderer | 庫特·納比戈 | |
Secretary | Lee Roy Rogers | |
Tony Calvino | Doug Spinuzza | |
Brothel Maid | Juanita Wilson | |
Mr. McDougal | 哈里·格勒納 | |
Rooney's Business Associate | Jack Callahan | |
Michael's Teacher | Maureen Gallagher | |
Frank the Bouncer | Kevin Chamberlin | |
Nitti's Henchman | Roderick Peeples |
職員表
製作人 | 原著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布景師 |
---|---|---|---|---|---|---|---|---|---|---|---|---|---|
沃爾特·F·帕克斯 薩姆·門德斯 瓊·布拉德肖 迪恩·扎努克 理察·D·扎努克 Tara B. Cook Cherylanne Martin | 馬克斯·艾倫·柯林斯 理察·皮爾斯·雷納 | 薩姆·門德斯 | K.C. Hodenfield Jeff Okabayashi Steve Battaglia Doug Colema Richard S. Ledere | 大衛·塞歐夫 | 康拉德·赫爾 | 托馬斯·紐曼 | Jill Bilcock | 黛布拉·贊恩 | 丹尼斯·蓋斯納 | Richard L. Johnson | 艾伯特·沃斯基 | 麥可·L·芬克 Michael J. McAlister | Nancy Haigh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麥可·蘇利文演員:湯姆·漢克斯幫派領袖魯尼的養子,一個令人生畏的職業殺手。雖然是一個殺手,但他卻十分看重自己的家庭,忠實於妻子和兩個兒子,從不抽菸喝酒,家庭生活中規中矩。多年來他努力在殺手和丈夫父親的角色間保持著平衡。
- 約翰·魯尼演員:保羅·紐曼一個幫派的領袖,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地盤”,表面上進行販酒和倉儲的買賣,背地則進行販運違禁品和殺人等勾當。因兒子庫納爾謀殺了蘇利文的家人,他為保護兒子,與他一同成為了蘇利文的復仇對象。
- 康納·魯尼演員:丹尼爾·克雷格從小在暴力中長大,雖是魯尼的親兒子,卻一直充當著麥可·蘇利文的副手。父親對蘇利文的偏愛和重用讓他心生不滿,負面情感不斷堆積。後成為蘇利文的復仇目標之一。
- 小麥可·蘇利文演員:泰勒·霍奇林麥可·蘇利文的兒子,十分崇拜父親,認為父親是英雄,但有一次他目睹了一起殺人事件,才知道父親的職業是殺手。而幫派里的人怕他泄露所看見的事情,對他的家庭痛下殺手,他不得不與父親開始逃亡。
- 哈倫·馬奎爾演員:裘德·洛一個犯罪現場攝影師,擅長在謀殺現場捕捉形態各異的死屍,後來他成為了一名殺手。他在蘇利文父子的逃亡過程中,受僱追殺他們。
[以上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專輯信息 藝人:Thomas Newman 發行時間:2002-08-12 發行公司:Decca/London | 曲目 1、Rock Island, 1931 2、Wake 3、Just The Feller 4、Mr. Rance 5、Bit Borrowers 6、Murder (In Four Parts) 7、Road To Chicago 8、Reading Room 9、Someday Sweetheart 10、Meet Maguire 11、Blood Dog 12、Fin Mcgovern 13、The Farm 14、Dirty Money 15、Rain Hammers 16、A Blind Eye 17、Nothing To Trade 18、Queer Notions 19、Virgin Mary 20、Shoot The Dead 21、Grave Drive 22、Cathedral 23、There'Ll Be Some Changes Made 24、Ghosts 25、Lexington Hotel, Room 1432 26、Road To Perdition 27、Perdition |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 在拍攝蘇利文父子駕車駛進目的地的場景前,當地公路部門曾為防止揚塵而塗刷鄉下的砂石路面,結果反而弄巧成拙。為了呈現出真實鄉下效果,在正式拍攝時,一些劇組人員不得不蹲在老爺車車尾人工製造揚塵。
- 導演薩姆·門德斯在臨近片尾的雨中交火場景中客串了魯尼的保鏢。
- 在拍攝蘇利文駕車進入芝加哥的場景時,劇組動用了120輛老爺車。
- 裘德·洛不喜歡自己在片中的形象,只要一停止拍攝就堅持戴上帽子。
- 為拍攝搶劫銀行的場景,年僅13歲的泰勒·霍奇林必須學會開車。
- 蘇利文使用的衝鋒鎗是湯普森M1921。
- 由於片中弗蘭克·奈蒂是個菸鬼,所以扮演他的史坦利·圖齊必須在一天之內吸上80支煙。
- 片中魯尼與蘇利文一起彈奏的鋼琴曲是由保羅·紐曼和湯姆·漢克斯親手彈奏的。
- 片中馬奎爾的原型是20世紀30年代的犯罪現場攝影師亞瑟·菲利格(Arthur Fellig),菲利格被授權可以使用一種無線電掃瞄器,能夠收聽到警方和消防隊的無線電通話,於是總能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他的照片經常出現在當地的小報上,片中馬奎爾住所牆上的照片就有菲利格的作品。
- 攝影師康拉德·赫爾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
- 保羅·紐曼出演的最後一部影院長片。
穿幫鏡頭
- 蘇利文座駕後窗上的彈孔時有時無。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頒獎典禮 | 獎項名稱 | 獲獎人、獲獎影片 | 結果 |
---|---|---|---|---|---|
2002 | 第59屆 | 威尼斯電影節 | 金獅獎 | 提名 | |
2003 | 第75屆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攝影 | 康拉德·赫爾 | 獲獎 |
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丹尼斯·蓋斯納、Nancy Haigh | ||||
最佳音響 | Scott Milan、Bob Beemer、John Pritchett | ||||
最佳音效剪輯 | Scott Hecker | ||||
最佳配樂 | |||||
第60屆 | 美國金球獎 | 電影獎-最佳男配角 | 保羅·紐曼 | ||
第59屆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男配角 | |||
電影獎-最佳攝影 | 康拉德·赫爾 | 獲獎 | |||
電影獎-最佳藝術指導 | 丹尼斯·蓋斯納 | ||||
第29屆 | 土星獎 | 最佳年輕演員 | |||
最佳動作/冒險/驚悚電影 | --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毀滅之路》始於馬克斯·艾倫·柯林斯的漫畫小說,製作人迪恩·扎努克看過後深受吸引,作品中情感強烈的父子故事對他產生了巨大衝擊。之後扎努克將小說寄給了他的父親——製作人理察·D·扎努克,老扎努克也認為小說極具吸引力,擁有絕佳的動作場景和多姿多彩的人物,具備造就出一部娛人又感人的電影的所有元素,但是,真正吸引人的是隨情節發展而展現的父子關係。最後在編劇大衛·塞歐夫筆下,打動這對製作人父子的父子故事得到了進一步充實。
選角過程
請保羅·紐曼扮演魯尼是所有主創人員毫無異議的決定,曾與紐曼合作過《虎豹小霸王》、《騙中騙》和《大審判》的理察·扎努克認為只有一個人能扮演魯尼,那就是保羅·紐曼。而物色扮演小麥可·蘇利文的人選時,選角導演黛布拉·贊恩在美國組織了公開選拔活動,泰勒·霍奇林從2000多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製作發行
國家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加拿大 | 2002年7月12日 |
哥倫比亞 | 2002年7月26日 |
阿根廷、紐西蘭 | 2002年8月29日 |
墨西哥 | 2002年8月30日 |
德國 | 2002年9月5日 |
奧地利、西班牙 | 2002年9月6日 |
比利時、法國 | 2002年9月11日 |
韓國、葡萄牙 | 2002年9月13日 |
丹麥、南非 | 2002年9月20日 |
智利、愛沙尼亞、英國、巴拿馬、俄羅斯、瑞典 | 2002年9月27日 |
埃及 | 2002年10月2日 |
以色列 | 2002年10月3日 |
芬蘭、挪威 | 2002年10月4日 |
日本 | 2002年10月5日 |
澳大利亞、馬來西亞 | 2002年10月10日 |
巴西 | 2002年10月11日 |
波蘭 | 2002年10月18日 |
荷蘭、秘魯 | 2002年10月24日 |
冰島 | 2002年10月25日 |
匈牙利 | 2002年11月7日 |
希臘 | 2002年11月8日 |
捷克、斯洛伐克 | 2002年11月14日 |
義大利 | 2002年12月13日 |
科威特 | 2003年5月6日 |
製作公司 | 1、美國夢工廠影片公司(美國) 2、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美國) 3、The Zanuck Company(美國) |
---|---|
發行公司 | 1、夢工場電影發行公司(美國) 2、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美國) |
[以上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影片的虛實處理非常得當,大部分槍殺鏡頭都被推到畫面外,有些用鏡子來反照出來,只有一小部分採用了正面描寫。山姆·門德斯的作品少不了視覺的“華彩樂章”,但該片中用得頗吝嗇,只在片尾小露了一下“大手筆”。影片雖然在劇情和人物塑造上略顯單薄,但它具有古希臘悲劇或神話的不可抗拒感,而體現在攝影、美工和音樂上的風格更讓人感到主題外的震撼。(《南方都市報》評)
影片略顯沉悶,槍戰的部分隱約有港片的影子,可以吸引人看下去的是四位男主角的精彩表演。這是一部純男人的影片,不露痕跡中展示的父子深情和男人的固執或執著,值得再從頭看一次。(《北京青年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