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領銜主演的一部勵志電影。
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多倫多首映。
CCTV-6《佳片有約》2008.09.06播出
基本介紹
- 導演:彼得·威爾
- 編劇:湯姆·舒爾曼
- 主演:羅賓·威廉士 / 羅伯特·肖恩·萊納德 / 伊桑·霍克 / 喬西·查爾斯 / 蓋爾·漢森 / 迪倫·庫斯曼 / 阿勒隆·魯傑羅 / 詹姆斯·沃特斯頓 / 諾曼·勞埃德 / 柯特伍德·史密斯 / 卡拉·貝爾韋爾 / 利昂·波納爾 / 喬治·馬丁 / 喬·奧菲耶里 / 馬特·凱里 / 凱文·庫尼 / 拉臘·弗林·鮑爾 / 亞歷桑德拉·鮑爾斯 / 梅洛拉·沃爾特斯 / 帕梅拉·伯勒爾 / 約翰·庫寧漢姆 / 迪布拉·穆尼 / 庫爾特·萊特納 / 凱瑟·斯內德 / 霍納斯·斯蒂克洛瑞斯 / 傑米·甘迺迪
- 出品公司:博偉影視公司、試金石電影公司
- 對白語言:英語、拉丁語
- 中文名:死亡詩社
- 外文名:Dead Poets Society
- 其他譯名:暴雨驕陽(港)、春風化雨(台)、壯志驕陽
- 類型:劇情
- 製片地區:美國
- 拍攝日期:1988年11月14日-1989年1月15日
- 片長:128 分鐘
- 上映時間:1989年6月2日(多倫多首映)1989年6月9日(美國)
- 票房:140000000 美元
- 色彩:彩色
- 電影分級:PG(美國)
- imdb編碼:tt0097165
- 主要獎項: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
第43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
第16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
第43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電影 - 製片成本:16400000 美元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拍攝花絮,穿幫鏡頭,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創作背景,拍攝過程,演員選角,製作發行,票房信息,上映信息,主創公司,影片評價,大眾評分,
劇情簡介
威爾頓貴族學校1959年度開學典禮暨建校100周年華誕正隆重舉行。校長諾倫博士驕傲地回顧著學校的輝煌,為學校一百年來始終堅持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四大信條並因此成為美國最好大學預備學校而驕傲。也就在這一天,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
新學期開始了。沉悶的氛圍、陳腐的說教,讓威爾頓的大男孩們倍感壓抑,同學們私下裡咒罵威爾頓是地獄學校,篡改威爾頓四大信條以示嘲弄。此時,同學們怎么也不會想到,新來的基廷老師和他們心中原始的渴望一樣,與眾不同離經叛道的上課方式,立刻在同學們中掀起波瀾。基廷哼著的《揚基進行曲》、及時行樂的信條、撕去教科書上伊凡斯·普利查矯作的詩歌分析,在威爾頓學生長期被窒息的心靈中引發了一場地震。不久,尼爾在學校圖書館裡意外發現了一本刊登著基廷簡歷的威爾頓年鑑。原來基廷曾是足球球隊的隊長,參加過一個名叫“死亡詩社”的組織。
何謂“死亡詩社”,基廷給同學們講述了詩社的秘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回響,怯懦的托德也加入進來。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著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著青春生命的激情。
威爾頓學校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的變化中也隨之而來。尼爾參加《仲夏夜之夢》演出遭到父親的極力阻攔;納克斯暗戀上名花有主的克莉絲姑娘;“死亡詩社”發表主張招收女生的文章。一切的一切引起諾倫校長的注意。《仲夏夜之夢》演出結束的那天晚上,尼爾用父親的手槍讓自己的靈魂飄向了遙遠的天國。
尼爾的死震驚了威爾頓。校方迫於輿論壓力,開始調查尼爾自殺的原因。調查結果表明,基廷對於威爾頓開學所發生的事情負完全責任。又是一堂英語課。同學們在諾倫的引導下朗讀著伊凡斯·普利查的“鬼話”文章時,基廷前來告別。同學們以站上課桌大聲朗讀詩歌的莊重形式,目送著臉上蕩漾著微笑離開教室的基廷。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布景師 |
---|---|---|---|---|---|---|---|---|---|---|
保羅·喬恩格·威特Paul Junger Witt Steven Haft Duncan Henderson Tony Thomas | 彼得·威爾 | Alan B. Curtiss Brian Fong John Rusk B. Thomas Seidman | Tom Schulman | 約翰·希爾John Seale | 莫里斯·雅爾Maurice Jarre | William M. Anderson | Howard Feuer | Wendy Stites | Sandy Veneziano | John H. Anderson |
演職員表信息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基丁老師演員:羅賓·威廉士在封閉的時代,他是叛逆者。在學生的記憶里,他是靈魂的拯救者。來到一所傳統的貴族學校,中途接班,教授古典文學,第一節課就讓學生撕掉詩集扉頁上的導言,他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的激情、包容,感受到文學的力量。他的課堂不是死氣沉沉,而是充滿生命的張力、自由的氣息、思想的碰撞。他讓孩子們知道學習不僅僅是幾何代數。然而在那個時代,他超前的狀態不被身邊的死寂所包容,最終,他被學校開除,但自由之花已經在學生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 托德演員:伊桑·霍克貴族學校的班長。帥氣、古典、睿智的英國大男孩。影片製造出一個壓抑的環境,孩子們在教條中生活,一切都被安排得細密非常。直到基丁老師的出現打破了這一潭死水。班長是學生們的代表,對這位獨樹一幟的老師,他由質疑到觀望,由觀望到接受,由接受到贊同並被其深深影響。從托德的目光中,我們理解了什麼是教師的春風化雨。當老師被開除時,他帶領班上的一些同學站到桌子上高誦“噢,船長,我的船長”,那一刻我們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真正的有靈魂的人。
角色演員介紹信息來源
音樂原聲
序號 | 曲目 | 序號 | 曲目 |
---|---|---|---|
1 | Carpe Diem | 5 | The Mosquito Coast |
2 | Neal | 6 | Main Title |
3 | To The Cave | 7 | Building The Barn |
4 | Keating's Triumph | 8 | Wayang Kulit / Death Of A Child / Kwan / Enchantment At Tugu / Kwan's Sacrifice |
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 寫在詩社“寶書”扉頁上的話來自梭羅的《瓦爾登湖》;基廷老師朗誦的《喔,船長!我的船長!》出自惠特曼的《草葉集》;另外還有莎士比亞的《第18號十四行詩》和拜倫的《她在美中步履姍姍》。
- 導演彼得·維爾選擇按照年代順序拍攝本片,目的在於更好地表現孩子們和基廷老師之間的友誼關係的進展,以及對他與日俱增的敬仰之情。
- 彼得·維爾在悉尼的一所名叫Scots College的私立男子中學讀書,影片中很多場景都是再現了學校的風貌,如制服、紀律以及對學校的整體感覺等等。
- 電影拍攝於美國東部的德拉瓦州,位於安德魯斯大街的一所寄宿學校。
- 在原著中,基廷老師是死於白血病的,但導演認為影片關注的主體應該是孩子們。
- 連姆·尼森原先是把導演的權利交給Jeff Kanew,但在羅賓·威廉士加盟該片後,使得彼得·維爾成為該片的導演。
- 約翰·基廷這一角色曾經考慮過達斯汀·霍夫曼來扮演。
- 基廷引自惠特曼的詩句引用有誤,正確的詩句應該是:“我聽見自己無拘無束的叫喊聲衝破了世界的頂端。”
- 儘管電影的時代背景是20世紀50年代,但是學生們在用的化學課本“化學:一門現代教程”,是羅伯特·斯默特1987年版本的。
- 許多樂器在影片中被錯誤地使用在了1959年,如玻璃纖維大號、金屬鼓架、高音鼓,這些的出現都至少早了20年。
穿幫鏡頭
- 在影片開始不久,我們聽見有類似於天鵝飛過發出的叫聲,而這些鳥看起來更像是八哥。
- 事實錯誤:基廷引自惠特曼的詩句引用有誤,正確的詩句應該是:“我聽見自己無拘無束的叫喊聲衝破了世界的頂端。”
- 聲音不同步:在命令學生們撕了他們課本上的詩句的時候,基廷的嘴唇運動和他說的話不吻合。
- 時代錯誤:儘管電影的時代背景是20世紀50年代,但是學生們在用的化學課本“化學:一門現代教程”,是羅伯特·斯默特1987年版本的。
- 時代錯誤:羅伯特·迪亞尼編撰的詩歌文選“文學:閱讀,小說,詩歌,戲劇和散文”,於1986年出版。
- 事實錯誤:在每次會議的開始引用的梭羅的詩句不正確。
- 時代錯誤:許多樂器在影片中被錯誤地使用在了1959年,如玻璃纖維大號、金屬鼓架、高音鼓,這些的出現都至少早了20年。
- 約翰·基廷讓孩子們站在他的桌子上,他收拾自己的東西準備離開教室,然後是靜靜地站在他的桌子後面,此時有三個男孩站在他的左邊,右邊沒有人。而在接下來一個拍攝他的桌子的鏡頭中,可以看見有兩個孩子站在左邊,兩個站在右邊。
- 山洞裡,當奴旺達在和女孩們說話的時候,他右臉頰上的口紅印在不同鏡頭之間,位置不斷變化,口紅印的大小也和上一片段的不一樣了。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獲獎人 | 備註 |
---|---|---|---|---|
1989年 | 英國電影攝影師協會 | 最佳攝影獎 | John Seale | 提名 |
1990年 | 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原創劇本 | Tom Schulman | 獲獎 |
最佳影片 | Paul JungerWitt Tony Thomas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Robin Williams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Peter Weir | 提名 | ||
1990年 | 第47屆美國金球獎 | 劇情類最佳影片 | 死亡詩社 | 提名 |
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Robin Williams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Peter Weir | 提名 | ||
最佳編劇 | Tom Schulman | 提名 | ||
1990年 | 第43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最佳影片 | Paul JungerWitt Tony Thomas Peter Weir | 獲獎 |
最佳原創電影配樂 | Maurice Jarre | 獲獎 | ||
最佳男主角 | Robin Williams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Peter Weir | 提名 | ||
最佳劇本-原創 | Tom Schulman | 提名 | ||
最佳剪輯 | William M. Anderson | 提名 | ||
1990年 | 第43屆義大利大衛獎 | 最佳外國電影 | Peter Weir | 獲獎 |
最佳外國男演員 | Robin Williams | 提名 | ||
最佳外國導演 | Peter Weir | 提名 | ||
1990年 | 青年藝術家獎 | 最佳影片獎 | 死亡詩社 | 獲獎 |
1990年 | 美國編劇工會 | 最佳原創劇本 | Tom Schulman | 提名 |
1990年 | 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 | 最佳外國導演 | 彼得·威爾 | 獲獎 |
1990年 | 華沙國際電影節 | 觀眾獎 | 彼得·威爾 | 獲獎 |
1990年 | 義大利大衛獎 | 大衛獎-最佳外國電影 | 彼得·威爾 | 獲獎 |
大衛獎-最佳外國男演員 | 羅賓·威廉士 | 提名 | ||
大衛獎-最佳外國導演 | 彼得·威爾 | 提名 | ||
1990年 | 約瑟夫高原獎 | 最佳外語片 | 死亡詩社 | 獲獎 |
1990年 | 美國導演協會 | 最佳電影導演 | 彼得·威爾 | 提名 |
1990年 | 美國鑄造學會 | 最佳造型設計 | Howard Feuer | 獲獎 |
1990年 | 電影電視音樂獎 | Top Box Office Films | Maurice Jarre | 獲獎 |
1991年 | 第16屆法國凱撒獎 | 最佳外國電影 | Peter Weir | 獲獎 |
1991年 | 阿根廷影展 | 最佳外國電影 | Peter Weir | 提名 |
1991年 | 德國藝術院電影公會獎 | 最佳外國電影 | Peter Weir | 獲獎 |
1991年 | Golden Screen,Germany(Golden Screen) | Warner Bros | 獲獎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電影劇本根據作者托馬斯·舒曼在蒙哥馬利·貝爾學院(一所位於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的男子預備學校)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影片中基廷老師的角色靈感來自於康乃狄克大學的英文教授薩繆爾,是作者托馬斯·舒曼曾經在蒙哥馬利·貝爾學院讀書時的老師。電影的另一個靈感來自於詹姆士·希爾頓的小說《再見,基普先生》,該書至少4次被改編成電視劇或電影。
拍攝過程
影片從1988年11月14日開拍至1989年1月15日結束,歷時兩月整。故事虛構了一所位於佛蒙特州的威爾頓預備學院,而影片的實際拍攝地是位於德拉瓦洲的聖安德魯學校。
原著中故事的結尾,佩里先生控告基廷毒害了內爾的心靈,要求學校賠償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損失。托德和其他死亡詩社的成員聯合起來為基廷老師進行辯護。此時身患白血病的基廷老師病情日益嚴重,孩子們也被留校察看,最終基廷老師死於白血病,但是卻對孩子們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導演更改了原著的結局,更加突出了孩子們的個人成長經歷,但他同時表示他希望當時遵循了原著的意思。為了能夠更好地捕捉到孩子們之間友誼的微妙發展,以及他們對基廷老師日益增長的敬佩之情,導演特地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拍攝。
演員選角
在選演員時,比爾·莫里和達斯汀·霍夫曼都是基廷老師的人選,但是傑夫·凱紐打算執導這部電影后,就讓羅賓·威廉斯出演了該角色。事後達斯汀·霍夫曼對羅賓的試鏡大為讚揚,認為他一定會比自己演的更加出色。
羅賓·威廉斯飾演一位50年代的英文老師基廷,他熱愛文學、愛好詩歌,鼓舞年輕人發揮個性。他儘量收起一貫的搞笑伎倆,但他的即興幽默已經深深融進基廷老師的教學風格當中,他出色的表演為本片增色不少。
伊桑·霍克飾演一個害羞、缺乏自信的好學生托德,並在片中大放異彩。在採訪時他對導演彼得·威爾盛讚有嘉,認為導演對他的事業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對導演的第一印象是“他講話很有意思”,尤其是當時伊桑還沒怎么遇到過澳大利亞人,但是他很快明白了導演想要的效果,他也交出了自己完美的答卷。
製作發行
票房信息
- 全美首映票房:340456美元
- 全美累計票房:95860116美元
- 海外累計票房:140000000美元
上映信息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 |
---|---|
美國USA | 1989年6月2日 (limited) |
加拿大Canada | 1989年6月2日 (多倫多) |
美國USA | 1989年6月9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1989年7月20日 |
阿根廷Argentina | 1989年9月21日 |
英國UK | 1989年9月22日 |
西班牙Spain | 1989年11月22日 |
瑞典Sweden | 1990年1月12日 |
法國France | 1990年1月17日 |
荷蘭Netherlands | 1990年1月19日 |
西德West Germany | 1990年1月25日 |
奧地利Austria | 1990年1月26日 |
芬蘭Finland | 1990年1月26日 |
主創公司
公司類型 | 公司名字 | 國家 |
---|---|---|
製作公司 | 試金石影片公司 | 美國 |
Silver Screen Partners IV | ||
發行公司 | 華納兄弟公司 | 法國 |
CBS Television | 美國 | |
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 | 日本 | |
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 | 荷蘭 | |
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 | 美國 | |
Buena Vista Home Video | 荷蘭 | |
Cinema, The | 日本 | |
Gativideo | 阿根廷 | |
Pioneer LDC | 日本 | |
Touchstone Home Video | 美國 |
信息來源
影片評價
影片9分40秒的開場,由103個鏡頭組成,其中80%為特寫或近景鏡頭。通過典禮中反覆出現的人物動作和表情,為觀眾營造出學校所特有的嚴肅呆板的氣氛。典禮結束,人物開始走動,鏡頭也不再像之前一樣固定。通過人物和鏡頭的綜合運動,劇情發展到宿舍內部階段,鏡頭語言已經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闢的對話,劇作的功力得以展現。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模式化的教育是一個殘酷的現實,影片所講述的不僅僅是這樣的現實,更多的是反映出學生們對自主學習的嚮往,影片的結尾,導演將鏡頭從基丁的褲下穿過,看見了學生們驕傲地站在課桌上,這才是精神的勝利。(金鷹娛樂評)
大眾評分
網站 | 評分 | 參評人數 | 統計截止日期 |
---|---|---|---|
豆瓣 | 9.2 | 747177 | 2023-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