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812年格林童話第一集出版,包含了86篇童話故事,第二集增加了70個故事,內容不斷擴充,
格林兄弟生前出版(第七版)的故事集有200則,加上聖徒傳說多達210則,再加上補遺就有215則。其中以《
灰姑娘》《玫瑰小姐》《受騙的青蛙》《雪白和玫瑰紅》《貓和老鼠交朋友》《聰明的農家女》《三兄弟》《
月亮》《
熊皮人》《石竹》《
白雪公主》《小紅帽》《睡美人》《
糖果屋》《
青蛙王子》《
漁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隻小羊》《大拇指》《
勇敢的小裁縫》《不萊梅的城市樂手》《
穿靴子的貓》較為聞名。
《格林童話》內容廣泛,體裁多樣,除了童話外,還有民間故事、笑話、寓言等。其中故事大致分三類:一是神魔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玫瑰公主》《青蛙王子》《小矮人與老鞋匠》《玻璃瓶中的妖怪》等,這些故事情節曲折、驚險奇異、變幻莫測。二是以動物為主人公的擬人童話,如《貓和老鼠》《狼與七隻小山羊》《金鳥》等,這些故事中的動物既富有人情,又具有動物特點,生動可愛。三是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故事,如《快樂的漢斯》《三兄弟》等,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勤勞質樸、幽默可愛。
作品目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會開飯的桌子,會吐金子的驢子和自己會從袋子裡出來的小棍子 |
| | | |
| | | |
| | | |
| | | |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格林兄弟生活和創作的命運同德國文學的浪漫主義時期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由法國大革命(1789—1794年)催生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在18—19世紀之交席捲全歐,最先在德國這片混亂、落後的土地上開花結果。
當時的德國,可謂歐洲最災難深重的民族國家。自“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後,淪為主要戰場的德國,其政治經濟都分崩離析,雖然名義上還頂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名號,實質卻分裂成由360多個大大小小的公國和自由城市組成的“布頭封建帝國”’一個結構鬆散的混合體,社會發展嚴重遲緩。1806年,橫掃歐洲的拿破崙戰爭徹底瓦解了神聖羅馬帝國,在法國的征服和統治下,德國民眾的民族意識被喚醒,要求德意志民族統一強大的渴望空前高漲。在這種狀況下,大批知識分子投入到民族解放運動之中。但此時支離破碎的德國社會,諸多林立的公國之間存在的包括語言、文化等在內的差異成為民族統一的障礙,為了消除這一文化上的阻礙,德國知識界開始宣揚文化民族主義,希望藉助古老的日耳曼民族文化來促成民族統一,這一時期的德國浪漫派在秉承浪漫主義文化精神的同時,亦將眼光轉向民間文化傳統領域,整理研究德國民間文學並使之發揚光大。
就這樣,德國浪漫主義在整理研究德國民間文學中取得的卓越成就,有力推動了德意志民族文學的發展,提升了德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格林童話》就誕生在這樣的時代氛圍和社會環境之中。
創作過程
俗稱為格林童話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在1812年第1卷出版之前,經歷了長達6年的收集工作。而從1812年初版至1857年終版,其間更經歷了將近半個世紀的修訂再版,以及數個不同版本。
格林童話不都是對口傳故事的採錄,其中有相當數量的篇幅是來自書面材料。格林童話也不是原汁原味的純粹的德國民間童話,而是受到法國等歐洲其他國家民間童話的影響,甚至有些童話源於他國。那些口傳故事的敘述者,也並非以沒有受過教育的鄉野村民為主,而是大部分來自出身良好的中產階級家庭。
格林兄弟收集、發表這些民間童話,並不企圖逐字逐句、機械照搬原材料。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保存所記下來的民間童話故事的本真性特徵並把它們的意義和精神表達出來。他們一方面遵循忠實記錄的原則,謹慎對待民間口頭創作,保留故事的內容、主旨,情節發展的方式和方向,盡力保持童話的原始風貌,保留這些民間故事員天然質樸的一面,“我們力圖保持童話的本來的全部純潔性,其中的任何一個情節既沒有捏造,沒有渲染,也沒有改變,因為我們力圖避免對於本來就很豐富的情節根據任何類推法和想當然進行充實的企圖。”另一方面格林兄弟又對於從不同的敘述人和記錄者那裡所得來的全部故事進行校訂和語言修辭方面的修飾,以便保持統一的童話體裁、語言風格以及和諧的韻味,但決不做過多的文學加工。最終,格林童話給人以這樣的印象:好像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一個敘述者講述的——以一種簡單樸素而又生動活潑的民間口頭語言的敘述風格。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善惡觀
《格林童話》蘊涵著深刻的道德主題,濃縮了19世紀樸素的善惡觀。《格林童話》中的形象粗略地分為三種:非人全獸形象、半人半獸形象和人的倫理形象。兒童就是另一種形式的三位一體,是獸類、半人半獸、人類的三位一體,而且這三類形象按時間順序發展變化。當然凡事旨有例外,它們有時也不按時間顧序而是直接以三位一體示人。兒童身上有原始初民的影子,有動物本真的影子。格林兄弟在處理這些形象時,大都寫得善惡分明,好壞黑白,一目了然,沒有灰色地帶,善惡好壞向兩極誇張。這顯然在照顧兒童的認知能力。《格林童話》的故事讓兒童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故事中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經歷與冒險,而這些奇妙的經歷正是兒童在可以獨碰的日常環境中難以實現的。這些內容豐富又飽含趣味性的童話故事擴展了兒童的思維世界,在輕鬆愉說的閱讀中總結經驗教訓,喚起兒童對生活的熱愛與期待,激發兒童善惡觀的形成。
《格林童話》用富有象徵意義的形象來影射善與惡,將生動有趣的故事來表達善惡觀,讓兒童引發對自我的追問,形成正確的善惡觀。童話中對童話形象的設定和對話的建構,體現了格林兄弟對兒童的成長和人類自身的關注,《格林童話》遵循了兒童本位,重視兒童的內在需求,關注入的成長,幫助構建兒童正面的倫理觀善惡觀。其著眼點在於讓兒童成長為真正的“人”,教人“揚善避惡”,進行正確的倫理選擇。對“人”的強調、關注和尊重無疑在任何時代的文學作品中都會吸引讀者的注意,引發讀者的思考。在物質文化越來越發達的現代社會,對“人”的再發現變得日益迫切,走出伊甸園太久而迷失了自我和天性的人們尋求著精神上的回歸。《格林童話》對人和社會都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還原,使人遠離塵囂,回歸人最本真的狀態。《格林童話》童話的純真、原型的靈性為兒童創造了一個倫理的伊甸園,具有精神啟蒙和文化回歸的意義。
結婚母題
結婚母題具有象徵性與隱喻性特點。有關結婚的童話故事主要注重整個事件的敘述過程,尤其是英雄的冒險過程,開端、發展、結局等,而不注重其中個別人物性格的刻畫。母題部分地割裂了和現實的聯繫,不關注現實生活的邏輯,很多故事講得並不圓滿,呈現出來的甚至只是一個片斷,難以理解。因而故事中的結婚母題並非為人們提供現實的婚姻狀況,它僅僅被當做故事的結局,是獲得幸福達到圓滿的標誌。結婚母題往往表現出棄惡從善的道德意識。
《格林童話》中的童話往往是十分簡單、明晰的故事,品德高尚的主人公最終以結婚作為其幸福生活的開端,歌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觀念,童話故事重在於教育孩子們要棄惡從善,提高道德倫理觀念。在《格林童話》中,許多故事經常用主人公和反面角色的鮮明對比體現善惡意識,善在主人公身上體現的是他得到結婚的美好結局是由於他具有善良、樂於助人、品德高尚的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傳承了基督教的傳統思想一一愛人。如《林中的聖約瑟》中三女兒幫助化成平民的聖約瑟,獲得了一大袋金錢而大女兒由於自私不願幫助別人而被爍蠍和毒蛇咬死。第三是要誠實守信。誠實也是故事中人物的重要美德,這種美好的品德和善良的氣質緊密結合在一起,善良的人必然誠實,不欺瞞、不好詐,即使他完全不知道面臨的結果,做任何事情都要對上帝負責,否則就失去一切。《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得到了仙女的幫助,但要信守承諾,要在午夜12點前離開王子。如果做不到,就什麼都得不到了。
藝術特色
森林意象
在《格林童話》中,主人公多受到迫害或驅趕被迫進入森林,獲得棲居之所和安全的依靠,這樣的意象體現在《格林童話》半數以上的篇章中,例如《灰姑娘》《雜毛丫頭》等。
守護型的森林形象在《聖母瑪利亞的孩子》的故事中如是體現小姑娘由於貧困被聖母瑪利亞收養,打開了禁忌之門被聖母驅趕。女孩在森林裡度過了無數個夜晚她鑽進枯葉堆尋求保暖,採摘野萄子和果子充飢。與其相似的還有《雜毛丫頭》: “……她終於走進了一片大森林,因為很疲倦,便奪進一根空樹幹里,睡著了。”這個樹林成為了她的另一個家,帶給她的不只是物質上的充盈,更是精神絕佳的依靠。森林的神秘感源於人類對森林“未知”的探索,這種神秘印象通過童話傳承了下來。《格林童話全集》對於神秘意象的表現有《苗芭姑娘》《森林中的三個小人兒》《勇敢的小裁縫》等。
在《勇敢的小裁縫》故事中,小裁縫在森林打敗了危害不法的巨人,獨角獸,野豬,贏得了榮譽與半個江山。相同的奇遇在《六好漢走遍天下》和《斯默里山》等故事的森林中,神奇的人和事物層出不窮。人們無法解釋森林的迷霧中閃爍的浮光掠影,也無法解讀人類走進森林緣何下落不明,出此當森林意象世界在人的審美觀照中湧現出來時,也必然帶有了人的情感一一對森林的神秘探索。《格林童話》經過威廉·格林的多次潤色,“賦予一般的東西以高尚的含義,給普通以神秘的外表,給已知以位置的價值,給有限以無限的表象”。主人公與魔幻世界得到了融合,次元性趨於統一,平行世界變戊了交叉世界。
人物形象
《格林童話》中的形象的特徵鮮明,價值取向明顯,表現出對真善美的追求,同情弱小,歌頌善良勇敢,諷刺虛偽愚塞,鞭撻貪婪自私,符合人類社會一致的道德價值觀,這種善惡觀通過直觀生動的形象顯現出來,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與理解能力。格林童話中所宣揚的倫理道德觀,有利於培養兒童的是非觀、善惡觀、真偽觀、道德觀甚至人生現。《格林童話》寄託了人世間最美好的善,也揭示了人本身潛藏的惡。它指引兒童進行正確的倫理選擇,形成正確的善惡觀,故事的完美結局為兒童構建了充滿希望和理想的烏托邦。有學者認為“在童話中,假、惡、醜雖然常常與其、善、美並存於世,並互相發生衝突,但最終的結局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從整體上來看,童話展示的正是一個從衝突走向和諧的過程,從中看到了其對現實社會和諧倫理觀的追求”,《格林童話》中非人全獸形象、半人半獸形象、人的倫理形象三個類型代表了兒童理性成熟的三個階段。
作品影響
1812年,這些故事結集成《兒童和家庭童話集》的第一卷,於聖誕節前夕在柏林問世,大受歡迎。此後直到1857年,格林兄弟不斷補充故事,並一再修訂,共推出七個版次。第七版後來成為在各國流傳的原著版本,已譯成數十種語言,許多故事都廣為流傳。
《格林童話》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讚為“歐洲和東方童話傳統劃時代的彙編作品”。
《格林童話》還被加入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中。
在中國,至少有100種以上的譯本和譯改本。在西方基督教國家中,他的銷量僅次於《聖經》。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出版信息
翻譯過程
早在1925年,國內就有《格林童話》的譯本,由當時的河南教育廳編譯處編成,內收《雪姑娘》《六個僕人》等10篇故事,名為《格爾木童話集》,譯者王少明。此後名家趙景深也曾譯成《格列姆童話集》,收《
烏鴉》等6篇,由上海崇文書局出版,但年代已不可考。
《格林童話》共收集多少故事,說法不一,有的說216篇,有的說211篇。1934年商務印書館推出魏以新的譯本。這個譯本共兩冊,據德國萊比錫"德國名著叢書"譯成,含210篇,書前有《
格林兄弟傳》一文,名為《格林童話全集》。 這個版本是解放前最全的譯本。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分別在1956和1959年將它重版,此後人文社又不斷再版,2005年又在“名著名譯插圖本”系列中將其推出。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版本,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楊武能譯本,早先曾由譯林出版社在1993年推出,後包含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楊武能譯文集》中,含故事206篇。
作者簡介
雅各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德國語言學家,和弟弟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曾同浪漫主義者交往,思想卻傾向於
資產階級自由派。
從1806年開始,格林兄弟就致力於民間童話和傳說的蒐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兒童和家庭童話集》(兩卷集)和《德國傳說集》(兩卷)。雅各布還出版了《德國神話》,威廉出版了《論德國古代民歌》和《德國英雄傳說 》。1806—1826年間雅科布同時還研究語言學 ,編寫 了4卷巨著《德語語法》,是一部歷史語法,後人稱為日耳曼格語言的基本教程。1838年底格林兄弟開始編寫《德語詞典》,1854—1862 年共出版第一至三卷。這項浩大的工程兄弟倆生前未能完成 ,後來德國語言學家繼續這項工作,至1961年才全部完成。
格林兄弟對民間文學發生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受浪漫派作家布侖坦諾和
阿爾尼姆的影響。他們收集民間童話有一套科學的方法,善於鑑別真偽,他們的童話一方面保持了民間文學原有的特色和風格,同時又進行了提煉和潤色,賦予它們以簡樸、明快、風趣的形式。這些童話表達了德國人民的心愿、幻想和信仰,反映了德國古老的文化傳統和審美觀念 。《格林童話集》於1857年格林兄弟生前出了最後一版,共收童話216篇,為世界文學寶 庫增添了瑰寶 。格林兄弟在語言學研究方面成果豐碩,他們是日耳曼語言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