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之銘》碑位於四川省眉山市丹稜縣城西北約7.5公里的唐河鄉龍鵠村龍鵠山山腰,1991年4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躋身於全國石刻藝術寶庫之林。
地理概況,碑文賞析,碑文內容,
地理概況
《松柏之銘》碑位於龍鵠山(唐代名“龍鶴山”)摩崖造像群中間的摩崖龕窟內,立於唐代天寶九年(750),至今保存完整。由師學撰文,楊玲書。碑高2.2米,寬1.54米。碑文589字,隸書直行豎刻,每行30字,共21行。字大3.5×5.5厘米,碑額橫刻陰文小傳“松柏之銘”四字,碑面首行刻字為“□之龍鶴山成鍊師植松柏碑師學文楊玲書”,末署“天寶九載歲次庚寅四月十三日建”。
《松柏之銘》碑的左右壁有19厘米大小的道教造像共182尊。環《松柏之銘》碑,有松柏萬餘株,古木森森,氣象萬千。
碑文賞析
《松柏之銘》碑碑文體裁為駢體文,全文記述唐代開元年間,丹稜女道士成無為幼年出家,卜居龍鵠山腰,調形煉骨,救濟眾生和廣植松柏萬餘株的史實。文情並茂,典雅得體。
《松柏之銘》碑的書法既具有曹全碑的清秀舒展,又有唐楷的端莊嚴整,堪稱唐隸上品。碑額“松柏之銘”的字型為秦篆,如龍翔鳳翥,古樸高雅。正文則用八分體書寫,字型筋骨緊密,嚴整平穩,端莊秀麗;行筆則剛柔兼備,渾厚遒勁。
著名學者劉熙載文指出:“隸在漢為漢隸,在唐為八分,在八分者,隸之節也。八分所重在字畫有常,勿使增減遷就,上亂古而下入俗,則楷法於是焉。”因此,龍鵠山《松柏之銘》碑的八分體書法,作為盛唐、中唐之交的一種典型的隸書,正如當時產生的杜詩、韓文、顏字、吳畫等藝術成就一樣,反映了盛唐那種自由奔放的氣勢和情緒逐漸納入到一種新的規範中的社會歷史要求,表現了新的藝術趣味和審美理想。
碑文內容
龍鶴山成鍊師植松柏碑
師學文 楊玲書
昔丁令威之成道也,頓別千年;王子晉之升仙焉,俄期十日。或乘龍馭鶴,澄神污漫之鄉;或駕景凌虛,散彩蓬瀛之曲。乍千變以萬化,時出有而入無,滅沒波水之中,逍遙煙火之上,既吐蜂而唾獺,亦起死而肉骸。是知學仙者若牛毛,得道者如麟角,繫風捕影,不亦難乎?曲非寶相膺圖,宿命會道者,則疇能預於是哉。
粵若龍鶴山觀隱人女道士成無為,通義郡丹稜縣人也。爾其調形煉骨,卻粒茹芝,桃夭之年,已□翔乎鳳篆,葛蕈之日,備涉獵於龍章,三洞十部之尊經,包吞胸臆,赤書玉文之秘訣,靡不兼該。用能志邁恭姜,誓死不嫁,情敦和道,幼而出家。睹□台之變身,透波心而不怖,聞圭音之感鳳,想雲路以高騫。尋仙未果之間,乃建置祠宇,剃草開室,因高築宮,亦猶漢武之望仙祈年也。尊容湛其金色,靈衛紉其四繞,流水周於舍下,翠柏滿於山顛,接果藝竹,彌崗蔽野,凡萬有餘株。每竭日而不倦,常持齋念誦,讖洗罪痕,咒動南箕,符回北斗,玉書紀字,金簡題名,兼披閱秘囊,以祈度代。觀其行□,察其所由,斯可謂真人不疑矣。仙師年逾知命,而有少容,狀如廿許童子,蓋還丹卻老之力也。無營無欲,恆以功德為先,不濫不貪,持以長生為務。至於級引四輩,救濟群生,爰泊官寮,望祀山嶽,雖黃冠男子,莫能勝也。嘗恐化度之後,貪暴之徒,墮其祠堂,剪其樹木,是用書情翰墨,誓彼凶嚚。倘有此流,原明神殛,千端不利,□事多凶。仆以謏才,薄嫻書記,辭不獲命,草其狀云:
龍鶴山兮秀崇丘,崗隱軫兮城郭周。
小有洞兮念真游,觀曲水兮繞舍流。
謁聖容兮仙是求,何年代兮逢若士,
何日夕兮見浮丘。願吾師兮道心固。
俾松柏兮千歲留。
天寶九載歲次庚寅四月十三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