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昨日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昨日的世界一般指本詞條

《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Die Welt von Gestern)是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創作的自傳體文學作品。該書寫成於1939年至1941年間,是茨威格臨終前被流放的最後幾年裡完成的。在茨威格離世以後,1942年才得以在斯德哥爾摩面世。

作品以敘述19世紀末生於維也納的年輕猶太藝術家開始,跨越世紀之交,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敘述故事的同時,作者穿插了許多名人軼事,使用第一人稱的表述。作品嘗試以客觀的心態描述當年歐洲的文化藝術,並通過“我”的看法呈現給讀者。

關於在這部作品裡,茨威格在多大程度上展現了自己的一生,仍存在爭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 外文名稱: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
  • 作品別名:昨日的世界
  • 創作年代:1939-1941
  • 文學體裁:自傳體回憶錄
  • 作者:【奧】史蒂芬·茨威格
  • 首版時間:1942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茨威格把個人命運和時代融為一體,通過自己所經歷的人與事,展示了他生活過的城市和國家的文化和生活風貌,記錄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動盪的歐洲社會,描述了他與一些世界級的詩人、作家、雕塑家、音樂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鮮為人知的生活軼事,同時穿插了作者各種細膩的心跡。他從出生的城市維也納和自己的猶太家庭寫起,一直寫到1939年9月已滿60歲的時候,他認為這是“我們這些六十歲人時代的徹底結束”。

作品目錄

序言
6 我的曲折道路
12 重返奧地利
1 太平世界
7 走出歐洲
13 又回到世界上
2 上個世紀的學校
8 歐洲的光輝和陰霾
14 日落西山
3 情竇初開
9 1914年戰爭爆發的最初時刻
15希特勒的崛起
4 人生大學
10 為思想上的團結而奮鬥
16 和平的垂死掙扎
5 巴黎,永遠煥發青春的城市
11 在歐洲的心臟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二戰爆發後,身為猶太人的茨威格被迫流亡到巴西。與戰火紛飛的歐洲和亞洲不同,當時的南美洲保持了相對平靜的環境。
20世紀上半葉是世界政治形勢風雲變幻的年代,茨威格作為一個奧地利猶太人、作家、人道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恰好站在了“地震最劇烈的地方”。他曾經在歐洲文化之都維也納度過了自己豐富多彩的青年時代,隨之又親眼目睹了世界大戰的殘酷與無情;他曾經享受過最充分的個人自由,也親身品嘗了數百年來人類最大的不自由。出於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即使是手無寸鐵、無能為力,茨威格也仍然無法讓自己置身局外,他覺得應該為後世留下這個時代分崩離析的真實圖像,這既是他的義務,也是他無從逃避的責任。於是,茨威格寫作了《昨日的世界》,他試圖以自己的文字證明,強權與暴政固然能夠剝奪一個人的人身自由,卻永遠也無法剝奪他讓自己的心靈自由飛翔的權利。
創作歷程
1941年上半年完成《巴西》後,茨威格便全力以赴寫作自傳。
盛夏時節他遷居紐約的奧西寧,首先是因為弗里德里克幾周前遷到這裡來了。為了寫自傳,他需要常常和弗里德里克一起商量,徵求她的意見,經常和她一同回憶往事。他常到弗里德里克的寓所去,更勾起了他無限的感觸。有一次他絕望地承認,他真想呆在她那裡,永遠也不要再離開她。可是已經太遲,已經無路可退。
有位朋友發現,這時茨威格對各種毒藥,它們致命的劑量,以及臨死前最後時刻的心理極感興趣。在他給保爾·柴希的一封信里,講到魏斯和哈森克萊弗這兩位作家的自殺:“他們失去耐心了。我們能夠因此而指責他們,責怪他們背叛嗎?我絕不會這樣做。”他對這些失去耐心、不幸自殺的作家充滿了同情。也許不久他自己也會失去耐心,但是現在他還忙著寫他的自傳。這一年他在這裡度過的盛夏是緊張工作的一個月。日復一日,每天工作9小時,就仿佛茨威格在和時間賽跑,急於在一個指定的日子裡完稿似的。綠蒂竭力趕上他的速度,阿利克斯也幫忙打字,書稿進展迅速。到1941年7月底,自傳已大體完成。
至於寫作此書的意圖,茨威格在“序言”開篇說:“我從未把我個人看得如此重要,以至醉心於非把自己的生平歷史向別人講述不可。只是因為在我鼓起勇氣開始寫這本以我為主角——或者確切地說以我為中心的書以前,所曾發生過的許許多多事,遠遠超過以往一代人所經歷過的事件、災難和考驗。”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歷史畫卷
茨威格的目的在於描繪他看到的世界,而不是描繪他自己。他提到的人是對塑造這個世界做出貢獻的人,而不是那些他認識的,遇見的“大人物”。全書重點放在他一生經歷的各個時期的時代特點,可以視為他成長成功的不同時代背景,但是對於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只作扼要的概述,只有極少數場景,略作描述,議論多於敘述,他個人的活動若隱若現,他身邊的人物往往忽略不計。弗里德里克的名字根本沒有提及,只有在談到高爾基時提到“我的妻子”,而在最後部分才提到他結過兩次婚,綠蒂和其他朋友均未出現,主角似乎不是茨威格,而是1880—1939年這一段的歐洲歷史。
讀者看到的是這一時期的歷史畫卷,事實和日期都很少,也不確切。但是他成功地再現了這一時期的氣氛和生活感覺,因此此書具有極不尋常的價值。
儘管茨威格自稱為歐洲人或者甚至是世界公民,但他對於自己業已失去的故國充滿了深刻的懷念之情。在《昨日的世界》結尾處,作者預言,新的時代到來將付出血的代價。“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但是還要經歷多少地獄和煉獄啊。”
這些悲觀低調的筆觸正好說明他把1939年大戰爆發視為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他的時代的結束。向昨日告別是否意味著他在向人生告別,未來已不再屬於他。這不是回憶的結束,而是生命的終結。全書最後談到他已看到另一場大戰,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但是每個陰影說到底也是光明之子,只有經歷過光明和黑暗,戰爭與和平,興盛與衰敗的人,才算真正生活過了。”這一段話的基調是昂揚的積極的,令人振奮的。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問題:那些摧毀昨日世界的暴力並不代表人類的未來。人們從他的這本書里可以看到它們的破壞性,從而產生反擊這股兇殘暴力的堅強意志,拯救人類於危亡之中。這本書的積極意義就在這裡。
茨威格的自傳《昨日的世界》實際上是一份詳細的絕命書。他在回顧一生時描寫了那個昨天的世界,他自己就屬於這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他作為作家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觸動人們的感情。而在這現實世界裡,他感到無能為力。腦力勞動之所以是他的最高的樂趣,乃是因為他通過腦力勞動可以影響人們。既然已經無從影響人們,也就生不如死了。儘管作者在流亡期間物質條件優越,物質畢竟不是決定一個人幸福還是不幸的主要原因和條件。茨威格身在國外,沒有受到他的親友遭到的厄運,但是因為去國離家,成為無家可歸、四海飄零的流亡者,內心也受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靈既承擔著自己的痛苦,也分擔著在祖國備受迫害的親友同胞的憂患。於是他感到心力交瘁。這不是外在的肉體的疲勞,而是來自內心的心靈上的疲憊。
猶太問題
在《昨日的世界》里,茨威格主要思考了長期以來解決猶太人問題的三種途徑:與所在國的民族進行融合;獨立建國;世界主義,首先是歐洲主義。
然而合理解決猶太人問題的三條道路都沒有走通,而希特勒解決猶太人問題的途徑則是徹底從肉體上消滅猶太人。二戰期間,猶太人的悲慘命運達到了頂峰,有大約600萬猶太人被納粹德國殺害。猶太人是“那場世界性的悲劇中真正的犧牲品,他們在任何地方都是犧牲品”。
至於猶太人遭遇這樣的命運的原因,茨威格也在《昨日的世界》中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主要將之歸因於猶太人在知識和物質財富上的成功:“由於大量的猶太人從事知識分子的職業,在猶太人中占了過多的比例,這種進入知識階層的做法,也就像以前只著眼於物質利益時一樣,又給猶太民族帶了深重災難。這種永遠自相矛盾的無所適從大概是猶太人命中注定的吧。”

藝術特色

茨威格在詩、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等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而該書顯著之處有對適逢人類動盪不安的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文化名人心靈的細緻描摹,對人類歷史和故鄉舊友的深情緬懷與追憶逝水年華的雋永文學相得益彰,對各種匪夷所思的人生遭際和被常識掩蓋下的歷史細微深處的大膽揭露,對和平、理性、人道的急切渴望和面對人類瘋狂戰爭的刺痛心扉和恐懼。
《昨日的世界》的副標題是:一個歐洲人的回憶,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回憶錄,因為書中主觀感情的抒發,遠遠超過對客觀事實的描述。作者以詩人的感情,小說家的技巧來再現歷史,融哲理於抒情,使歷史事件變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書中寫的儘是“回憶”,透過這些回憶,展示了當時歐洲文化中心維也納的時代風貌,記錄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動盪的歐洲社會,披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鮮為人知的生活逸事,揭示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描繪了他們的音容笑貌,同時穿插著茨威格自己的各種心跡:歡樂、興奮,憂愁、哀傷。但全書總的基調充滿悲情,因為茨威格是在“懷著絕望的心情”回憶過去。

作品影響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生前最後一部散文作品。
雖然當年寫作時,茨威格給友人的信中說“出於絕望我正在寫我一生的歷史”,但此書絕不是一般的傳記,事實上這本書主要不是寫他的生平。《昨日的世界》的副標題是“一個歐洲人的回憶”。正因為如此,茨威格超越了個人,而成為那個時代歐洲的見證者,“成了理性遭到最可怕的失敗和野蠻在時代的編年史上取得最大勝利的見證人”(《序言》)。該部作品由於思想深邃、文筆優美,也被人稱之為“思想式回憶錄”和“抒情式自傳”。

作品評價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教研室副教授舒昌善:(在《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以詩人的感情、小說家的技巧來再現歷史,融哲理於抒情。因此,任何盡人皆知的歷史事實,在他的筆下便會變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

史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和傳記作家。
史蒂芬·茨威格史蒂芬·茨威格
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週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一九三四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與幻滅中自殺。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三大師》和《一個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