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丁蔭楠、胡炳榴
- 編劇:蘇叔陽
- 主演:張力維、章傑
- 出品公司:珠江電影製片廠
- 對白語言:國語
- 中文名:春雨瀟瀟
- 類型:劇情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片長:81 分鐘
- 上映時間:1979年10月
- 色彩:彩色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1976年清明之後,護士顧秀明離開新婚不久的丈夫——公安人員馮春海,乘火車護送一名年輕的傷員到江南某市治療。她剛離京,馮春海就接到公安局的緊急命令,要他立即乘飛機前往某城鎮截住從北京開出的火車,追捕一名被通輯的“四五事件”“反革命分子”陳陽。馮春海截住的就是妻子秀明乘坐的火車。意外的停車搜捕給火車站帶來了混亂,秀明因要照顧病人,請丈夫幫忙安排交通和旅店,於是,馮春海派公安局的小車把她和病人一起送出車站並安排了住處。馮春海沒抓到人,深感不安,而夫妻意外相見,又使他備感高興。當他去旅店見妻子時,秀明已從旅店發放的通緝令上認出她護送的病人就是丈夫要抓的陳陽。出於正義感,秀明決定保護這位英雄。她把他轉移到剛結識的老詩人許朗家中。馮春海猜出真相,找到老詩人家。老詩人機智地躲避開他的盤問,以婉轉的語言指出馮春海不過是受人利用。馮春海還是沒能抓到陳陽。秀明充滿激情,力圖說服爭取丈夫,但馮春海沒有勇氣掙脫“四人幫”套在他身上的精神伽鎖。秀明大為失望。馮春海的徘徊不定,使上級失去了對他的信任,他們故意對他施下“誘捕逃犯”的圈套。馮春海識破了圈套,他那脫離現實鬥爭的幻想破滅了。他認識到,要么成為人民唾棄的罪人,永遠忍受良心的譴責;要么投身到人民鬥爭的行列中去。終於,他做出了選擇,給護送陳陽的妻子開了通行證。秀明在人民民眾的幫助下,甩掉跟蹤,衝破封鎖,安全地送走了陳陽。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道具 | 美術設計 | 造型設計 | 服裝設計 | 燈光 | 錄音 | 布景師 |
---|---|---|---|---|---|---|---|---|---|---|---|---|
黃漢生 | 丁蔭楠、胡炳榴 | 蘇叔陽 | 魏鐸 | 王燕樵 | 董煥瑤 | 王文錄 | 黎淦 | 郭瀨石 | 謝惠珍 | 常春龍 | 林國強 | 葉金泉(置景)、林忠才(繪景) |
獨唱 | 左威 |
特技攝影 | 馬衛 |
副攝影 | 白雲深 |
演奏 | 珠影樂團 |
指揮 | 楊樺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顧秀明演員:張力維新婚不久的青年護士,愛憎分明、心地善良、正直、富有正義感,她熱愛周總理,憎恨“四人幫”。當發現自己護送的傷員陳陽是反抗“四人幫”的英雄時,她毅然為保護陳陽而奔走,但同時心中又牽掛著正在追捕陳陽的丈夫。
- 馮春海演員:章傑顧秀明的新婚丈夫,公安幹警。他負責追捕陳陽,但內心卻同情反抗“四人幫”的英雄。在嚴酷的現實鬥爭的漩渦中他承受著良心和正義感的痛苦的鞭打和折磨,最後終於擺脫“四人幫”套在他身上的精神枷鎖,幫助愛人顧秀明把陳陽送出封鎖區。
- 陳陽演員:黃文奎顧秀明照顧的病人。他因為參加清明時節紀念周總理的民眾運動、與“四人幫”鬥爭而身受重傷,還被打成“反革命”,遭到通緝。危急時刻,他得到了顧秀明、許朗等人的保護,但因怕連累她們而於心不安。
- 許朗演員:林默予顧秀明在火車上認識的女詩人。她熱愛共產黨,政治立場堅定,冒著被牽連的風險,掩護著顧秀明、陳陽二人;她富有鬥爭經驗,沉著冷靜地與前來尋找妻子的馮春海周旋,巧妙地應對他的盤問。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該片是導演丁蔭楠執導的第一部故事片。
- 該片有500多個鏡頭都是在雨中拍攝的。為了等下雨天,劇組在杭州拍了一個春天,因為人工降雨不能滿足主創的藝術要求,攝影師魏鐸認為,空氣必須要濕,才會有雨感覺。
- 為營造春雨中煙霧籠罩的“煙樹”效果,攝影師魏鐸要求必須等到樹葉長到5分錢硬幣那么大時才能拍攝。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
1980年 | 1979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青年優秀創作獎 | 丁蔭楠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丁蔭楠一開始要拍的是關於葉挺的傳記片《江南一葉》。他專門去北京找到老朋友蘇叔陽準備劇本。但當劇本完成拿回珠影廠後,製片廠擔心他資歷尚淺,之前只執導過一部紀錄片,難以把握重大題材故事片,否定了他和蘇叔陽的劇本。蘇叔陽出於朋友之情,謝絕了珠影廠約他繼續創作葉挺傳記片的邀請,轉而創作了文學劇本《春雨瀟瀟》。最終,珠影廠同意由丁蔭楠執導《春雨瀟瀟》,不過要胡炳榴作為聯合導演。
確定風格
通過研究劇本的情節結構,以丁蔭楠為首的主創人員認為,在掩護和追捕的動作線索後潛伏著一條時斷時續的夫妻感情線,有的場面的情感抒發甚至淹沒了動作線索,故事仍然吸引人看去下。而這條感情線索滲透著捍衛正義事業的高尚情操。因此,應當強化感情線索的抒情因素,不要沉迷於追捕線索的驚險因素。劇情環境方面,1976年清明節前後的政治背景下,在春雨瀟瀟的江南小城中發生了正義戰用邪惡的故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正好是當是中國陰雲密布的政治生活的形象寫照。所以,應當藉助春雨這一隱喻性形象,構成體現主題的意境。經過分析,他們確定該片的樣式應當是抒情正劇,而春雨瀟瀟隱喻著愁情哀愫,又孕育著萬物生機,正和劇本的主題、情節、政治背景相呼應,在春雨瀟瀟的意境中抒寫人民的心靈美應是這部影片的風格。
劇本刪改
確立影片風格後,為實現這一風格,在分鏡頭過程中,導演對劇情進行了梳理,刪除妨礙感情線層次發展的枝節,使劇情發展緊扣感情線索。例如,他們刪去了劇本開端顧秀明在火車上回憶的與夫妻情感無關的內容,只保留了她與丈夫的“庭院晨別”,從這對夫妻的感情入手引導觀眾進入故事;原劇本中秀明保護陳陽逃到許朗家後,有秀明回憶“四五事件”、許朗的關切和陳陽要去自首的三節戲,因為沖斷了秀明和丈夫的感情線發展,導演把這三節刪掉,鏡頭跳到江邊去表現馮春海的矛盾心理,然後再跳回許家;他們還設計了秀明回憶夫妻的幸福生活和在幻覺中看到馮春海驅車來抓自己的戲,以強化夫妻線的連貫與發展;為全力渲染感情線,劇本中刑警盯梢和追捕的驚險情節也被完全捨棄。
藝術處理
為了表達“春雨瀟瀟”的意境,主創人員決定全片要追求一種水墨淡彩的調子,全部外景在陰雨天拍攝,以營造一種淡淡的哀愁的基調;內景設計和化妝、服裝的要求也統一在這一基調中。在分場設計上,他們按感情線索和情節線索,分成“虛”與“實”兩種處理。凡是刻畫人物感情的部分,在拍攝上追求意境、氣氛,造成一種虛幻感;而拍攝人物行為和交待情節過程時,則用實的手法處理甚至用紀錄式的拍攝手法,儘量突出其真實感。為營造抒情意境,在鏡頭處理上,用變焦鏡頭、移動車和升降機相結合的方法,以強調畫面構圖中的前景設定,大量利用雨和煙的效果。
為確立影片的抒情風格,導演把音樂和音響提高到比一般影片更為重要的地位。在分鏡頭時,導演就把音響作為重要元素統盤考慮,進行完整設計,如車站一場,利用人聲、廣播聲、汽笛聲、叫賣聲、腳步聲等組成車站特有的嘈雜感,藉以表現在“四人幫”統治下中國混亂的情景;雨聲效果貫穿全片,也是導演為了喚起人們對那段愁苦年代的回憶。在配樂創作上,導演要求作曲家按照感情邏輯線組成一條完整的音樂線,附貼在全片的夫妻感情線之上。例如從許朗誦詩起,經陳陽夜述,到夫妻鐵門前相會,只用一條音樂線連線下來,為了突出音樂作用,導演刪除了陳陽的一大段具體台詞。
影片評價
在藝術處理上,該片避開了複雜紛繁的頭緒,沒有用形像反映眾所周知的政治事件,而是一開始就展現敵人用廣播器造成的高壓恐怖氣氛,主人公顧秀明就是在這種氣氛中護送英雄脫出危險區,從而把故事逐步展開,並夾上一些倒敘,這種處理未嘗不可一試。該片初具一格,沒有熱熱鬧鬧的場所面,沒有太多華麗的語言,也沒有太多曲折的情節,更沒有故意引人嬉笑的噱頭,而是力求刻畫人物,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編劇在這方面有所注意,而導演、演員對藝術的再創作上也做出了努力,攝影所取角度和光的運用是經過一番心思的。當然不是說該片已達到很高水平,已到完美無缺的程度,它仍有不足之處。但是,它不落老套,別有自己的風格,主題開掘得深些,使人有所感動,看後發人深思,在一定程度上給人留下了印象。(前中國作協廣東分會副主席杜埃評)
該片有著“淡淡哀愁”的風格,中國畫的水墨淡彩似的攝影基調,十分細膩地刻畫和描繪了人民為祖國擔憂、為黨的命運憂慮的心情。然而,由於劇作單薄、生活閱歷淺、藝術功力差等原因,使該片多處脫離了生活的真實,人物也不可信。(《電影評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