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在一次印地安人的突襲中,仇恨一切印地安退伍老兵伊森·愛德華茲的哥嫂被殺,侄女也被掠走。於是,埃森在他哥哥的養子馬丁的陪伴下,開始了搜尋侄女的艱難歲月。
伊森不惜耗時五年和花費千元賞金來尋找斯卡的下落,其表面理由是要救回被紅番擄去的侄女黛比,實際上則是要將殺死心愛的嫂子的元兇碎屍萬段以泄心頭大恨。當伊森歷經波折終於找到黛比,卻驚愕地發現黛比已被印第安人同化,變成“非我族類”時,他的直覺反應是“把她殺掉”。馬丁挺身拯救了黛比。
伊森騎馬追趕黛比,來到了山洞之前,伊森用雙手舉起黛比,彷佛像多年前舉起心愛的小侄女。此時,“愛”終於取代了“恨”,伊森良心發現,喚起了他對鄉土家園的眷戀。於是,他把黛比擁入懷中,對她說:“黛比,我們回家。”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伊森·愛德華茲 | 約翰·韋恩 | ---- |
馬丁·波利 | 傑弗里·亨特 | ---- |
黛比·愛德華茲 (older) | 娜塔利·伍德 | ---- |
Laurie Jorgensen | 維拉·邁爾斯 | ---- |
Rev. Capt. Samuel Johnston Clayton | 沃德·邦德 | ---- |
Brad Jorgensen | 小哈里·凱瑞 | ---- |
Lars Jorgensen | 約翰·奎爾倫 | ---- |
Mrs. Jorgensen | Olive Carey | ---- |
Chief Cicatrice (Scar) | Henry Brandon | ---- |
Charlie McCorry | Ken Curtis | ---- |
Emilio Figueroa | Antonio Moreno | ---- |
Mose Harper | Hank Worden | ---- |
Wild Goose Flying in the Night Sky | Beulah Archuletta | ---- |
Aaron Edwards | Walter Coy | ---- |
Martha Edwards | 桃樂茜·喬丹 | ---- |
Lucy Edwards | Pippa Scott | ---- |
Lt. Greenhill | 派屈克·韋恩 | ---- |
Debbie Edwards | 拉娜·伍德 | ---- |
Comanche | Pipe Line Begishe | ---- |
Comanche | Exactly Sonnie Betsuie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原著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布景師 |
---|---|---|---|---|---|---|---|---|---|---|---|
C.V. Whitney 梅里安·C·庫珀 Patrick Ford | Alan Le May | 約翰·福特 | Wingate Smith Gary Nelson | Frank S. Nugent | Winton C. Hoch | 馬克思·斯坦納 | Jack Murray | 詹姆斯·巴斯維 Frank Hotaling | Charles Arrico | George Brown | Victor A. Gangelin |
(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伊森·愛德華茲演員:約翰·韋恩一名退伍老兵,因他的哥哥和勺子被印地安人突襲並殺死,而仇視印第安人,在他哥哥的養子馬丁的陪伴下,開始搜尋被印第安人掠走的侄女,他一方面尋找親人,一方面一要找印第安人並展開復仇。
- 馬丁·波利演員:傑弗里·亨特馬丁·波利是伊森哥哥的養子,他陪伴伊森尋找被土著紅番掠走的黛比,他們歷盡艱難,卻發現黛比已經被印第安人同化,仇恨印第安人的伊森第一直覺要把她殺掉,馬丁挺身拯救了黛比,並促使他們和好。
- 黛比·愛德華茲演員:娜塔利·伍德伊森的侄女,在她很小的時候家庭遭遇變故,她也被印第安人掠走,並被印第安人撫養長大,長期和印第安人一起生活並且被當地土著人同化,成為了典型的印第安女孩,多年後她終於和苦苦找尋的親人見面。
(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藝人 | 序號 | 曲目 | 序號 | 曲目 |
---|---|---|---|---|
Max Steiner | 01 | 《Main Title》 | 02 | 《The Searchers》 |
03 | 《Ethan Returns》 | 04 | 《Meet Martin》 | |
05 | 《Locket for Debbie》 | 06 | 《Ethan and Aaron》 | |
07 | 《Goodbye Ethan》 | 08 | 《Posse Rides》 |
(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該片是率先使用拍攝的紀錄片在電視中進行宣傳的影片之一,當年由吉格·揚(Gig Young)主持,傑弗里·亨特任嘉賓。
- 扮演摩斯的漢克·沃登(Hank Worden)因忙於影片《The Indian Fighter》的收尾工作而無法拍攝該片中的部分鏡頭,於是劇組在人群的鏡頭中使用了掩住面孔的替身。
- 該片中的伊桑是約翰·韋恩在自己出演的所有影片中最鐘愛和滿意的角色,甚至他給自己的一個兒子也起名伊桑。
- 該片劇本改編自Alan Le May於1954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起初曾在報紙上連載,而且故事與1836年發生在德州的綁架案非常相似。
- Fess Parker曾被提議扮演馬丁,但沃爾特·迪斯尼不願將他借出。
- 片中年輕的騎兵軍官格林希爾由約翰·韋恩的兒子派屈克·韋恩扮演。
- 伊桑交給黛比的勳章是頒發給僱傭兵的法國勳章。
穿幫鏡頭
- 死去的印第安人還在喘氣。
- 當印第安人追趕騎兵時,克萊頓從馬上墜入水中,但隨後的鏡頭中他卻渾身乾爽。
- 騎兵準備穿越白雪覆蓋的河面時,河岸上出現了二十世紀才有的汽車。
- 伊桑進入騎兵要塞時,在旗幟的上方出現了電線。
獲獎記錄
活動 | 時間 | 獎項 | 接收 | 結果 |
---|---|---|---|---|
美國導演公會獎 | 1957年 | 最佳電影導演 | 約翰·福特 | 提名 |
第33屆土星獎 | 2007年 | 最佳經典影片DVD | 《搜尋者》 | 提名 |
(參考資料)
製作發行
製作發行公司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
---|---|---|---|
C.V. Whitney Pictures |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 Mainostelevisio (MTV3) | Warner Bros. Finland |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 TV3 | Warner Bros. GmbH | |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 | Warner Home Video | 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Finland | |
Yleisradio (YLE) | Fazer Musiikki Oy/Fazer Video |
(參考資料)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1956年3月13日 | 巴西 | 1956年5月7日 | 阿根廷 | 1956年7月19日 |
法國 | 1956年8月8日 | 日本 | 1956年8月22日 | 瑞典 | 1956年8月22日 |
義大利 | 1956年9月16日 | 英國 | 1956年9月23日 | 西德 | 1956年10月5日 |
芬蘭 | 1956年10月5日 | 澳大利亞 | 1956年11月15日 | 愛爾蘭 | 1957年1月18日 |
奧地利 | 1957年1月25日 | 葡萄牙 | 1957年7月17日 | 丹麥 | 1957年7月24日 |
(參考資料)
影片評價
約翰·韋恩最棒的影片之一,導演不僅呈現出標榜西部片浩瀚無垠的沙漠景致、冒險精神,更對當時種族間衝突的面貌,做了深刻的描繪。(《芝加哥太陽時報》評)
這部影片被譽為西部片歷史上最好的影片。在影片中,創作出最複雜、最具批判性與深刻寓意的西部和西部英雄素描。影片中,主人公找回了自己被印第安人搶走的侄女,但是現在他必須接受她已經變成了一個印第安婦女的現實。這部影片在好萊塢電影人心目中具有無可取代的影響力,包括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史蒂芬·史匹柏的《第三類接觸》、馬丁·斯科塞斯的《計程車司機》等片中都直接提及或引用了《搜尋者》的內容。(作家斯科特·埃曼評)
讓西部片真正從窠臼中走出來,賦予其現代意義的,是1956年的這部《搜尋者》。該片一改過去西部片中印第安人與白人的黑白對立,開始將印第安人視作可以與白人社會和諧共生、交流對話的民族。(騰訊娛樂評)
福特和韋恩搭檔的又一部經典西部片,影片結構簡單,但有一種神秘的魅力,韋恩扮演的主人公並不是傳統西部片的白人英雄,反而是一個問題多多的流浪漢。影片重新質疑了美國白人與印第安人之間傳統的對立關係,這對於已有六十年歷史的西部片是一個驚人的突破。福特對一個典型的尋仇故事進行精工細作,製成關一個關於種族主義和盲目仇恨的深層思考,並且抓住了一個有著荒謬過去和未卜將來的國家的情緒,所以影片變成了一則跨越時空意味深遠的現代寓言。而且,該片使約翰 ·韋恩的表演達到巔峰,影片出色的視覺效果也成為後輩楷模,特別是影片槍戰一場,可以說是所有西部片中最優秀的一幕。(時光網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