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間出土文物》郵票

《文革期間出土文物》郵票

出土文物是專指從地下發掘出來的歷代文物,文革初期,在極“左”思潮的泛濫下,紅衛兵破“四舊”,使全國各地許多文化古蹟遭到嚴重破環,損失無法彌補。以周恩來為代表的黨內許多同志千方百計地與林彪和江青兩個陰謀集團進行抗爭,力圖把他們煽動紅衛兵和造反派破壞文物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文物戰線上有不少同志恪盡職守,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想方設法為國家保存好新出土的文物。

簡介,12枚詳述,

簡介

“9.13”事件後,周恩來主持了中央工作,對文物和文化古蹟的保護得到了一定的恢復。我國宣傳部門也比較積極地向國內外特別是境外宣傳“保護文物”的舉措。這套《出土文物》郵票的發行,不僅有利於宣傳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且也告訴人們,要繼承和保護祖國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
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與政治相去甚遠的考古也無例外地受到衝擊。但是,在此期間考古發掘工作並未間斷。“文化大革命”後期,一批珍貴文物出土,在文物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全套郵票12枚,吳建坤設計,北京郵票廠印製。這套郵票設計之精美,規格之龐大,至今仍不失為中國文物郵票的最佳之一。

12枚詳述

《青花鳳首扁壺》
第一圖:“青花鳳首扁壺”,1970年10月在北京市舊鼓樓大街路豁口東元代窯藏出土。壺嘴作鳳頭狀,腹部繪兩翼,其下填以纏枝蓮花,橢圓形小圈足,設計構思別致巧妙。
青花鳳首扁壺青花鳳首扁壺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第二圖:“鎏金舞馬銜杯銀壺”,1970年10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外形仿皮囊樣,腹兩則各有一馬,馬身塗金,頸系飄帶,嘴銜一環,昂首揚尾,似作舞狀。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黑彩馬》
第三圖:“黑彩馬”,1971年在河南洛陽關林唐墓中出土。除頭部、馬蹄及尾部是黃色外,通體都是黑色。馬前站著一個身材不高的馭者俑,對比之下,馬的體形顯得更加高大雄健。
黑彩馬黑彩馬
《泥俑》

  

  

  

  
第四圖:“泥俑”,女俑面部豐腴,眉清目秀,髮髻高聳,兩手合抱,系在腰間的飄帶向前飄動,形象生動喜人。
《石雕柱礎》

  

  

  

  
第五圖:“石雕柱礎”,1965年山西大同市東郊石家村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屏風柱座,上部為扁鼓狀,中部為柱孔,四周高浮雕蟠龍和山形,下部為方座,浮雕忍冬雲紋及使樂童子,座四角各立雕一使樂童子。柱礎造型優美,雕工精細,具有雄渾、華麗而又剛勁的裝飾風格。
石雕柱礎石雕柱礎
《銅奔馬》

  

  

  
第六圖:“銅奔馬”,1969年甘肅省武威縣雷台東漢墓出土。原稱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後經考證,該馬所踏並非飛燕,而是古代傳說中的風神龍雀,足見馬非凡馬,故正名天馬。該馬造型矯健優美,姿態完全合乎力學平衡的原理,不僅是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而且在畜種上也是從未發現過的良馬模型。
銅奔馬銅奔馬
《鎏金鑲嵌銅硯盒》

  

  

  
第七圖:“鎏金鑲嵌銅硯盒”,1969年5月在江蘇省徐州市東漢墓出土。獸形,角有兩翼,可能是史籍中所說的“辟邪”。自口部經下腹至臀部一剖為二,上為蓋,下為硯盒。通體鎏金,鑲嵌紅珊瑚、綠松石和青金石。
鎏金鑲嵌銅硯盒鎏金鑲嵌銅硯盒
《長信宮燈》

  

  

  

  
第八圖:“長信宮燈”,1968年在河北省滿城縣西漢墓出土。燈的設計十分精巧,燈盤可以轉動,燈罩也可以開合,可隨意調整燈光的亮度和照射的角度。宮女的右臂為煙道,使煙容納於器身之內,以保持室內空氣潔淨,因此宮女頭部和右臂可拆卸,以便清理積留煙塵。
長信宮燈長信宮燈
《鴨紐蓋銅鼎》

  

  

  
第九圖:“鴨紐蓋銅鼎”,鼎蓋上鴨紐造型極其生動,整座鼎器精巧玲瓏,一改殷、商、西周鼎沉重、威嚴、神秘、雄奇的風格。
鴨紐蓋銅鼎鴨紐蓋銅鼎

  

  

  

  

  
《曾中游父方壺》
第十圖:“曾中游父方壺”,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縣鄭家河水庫出土。壺頸長,壺肩有兩個伏獸銜環,體形扁方,有蓋,蓋上有高聳的蓮瓣形裝飾,頸腹飾環帶紋,壺上有曾中游父自作器的銘文。
曾中游父方壺曾中游父方壺
《青銅提梁卣》
第十一圖:“青銅提梁卣”,1970年2月在湖南寧鄉黃材公社出土。口部以犀角裝飾,上有兩尾龍紋,下為虬紋,腹部為鴟圖案,具有神秘風格,卣蓋內和底部各銘一“戈”字。
《彩繪紅陶鼎》
第十二圖:“彩繪紅陶鼎”,1974年4月在山東鄒縣城南野店村原始社會晚期遺址出土,屬於中期大汶口文化。陶器呈淺腹平底缽形,無耳,近底處向外伸出三條鴨嘴形足,以平穩支撐,用於炊煮架燒。陶鼎口外沿繪網狀紋一周,是魚網的藝術再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