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縣的抬花桌習俗,更是元宵節一道靚麗的風景,每年正月十五,該縣臨洺關鎮及其周圍各村便挑起自己精心裝飾的花桌,吹吹打打地抬上街比試。表演時萬人空巷,爭相觀看。
據了解,永年抬花桌相傳在明清時期就已流行。為祈禱五穀豐登,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由當地的“清樂會”精心裝飾各具特色的六乘花桌,每個花桌由八人抬著,向鎮中心的觀音閣出遊匯聚,表演風趣、滑稽、技藝高超而別具風采,深受民眾喜愛。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邯鄲市永年區文化館獲得“永年抬花桌”保護單位資格。
永年臨洺關抬花桌主要流傳於永年縣的臨洺關鎮六道街,興始於唐代初期,距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是一種具有強烈燕趙地域文化特色的幾整戶民間舞蹈文化樣式,融民間工藝製作,抬舞,吹奏、打擊等於一體,其中抬舞是其主體部分。
花桌製作有獨特的傳統工藝,一般重達二百餘斤,在類似八仙桌一樣的桌子上遍插各類花卉,形成高拱擊勸去造型,由八人或十六人抬著原地舞動或舞蹈行進。抬舞者滲奔匙需掌握一定的傳統舞蹈動作技巧,講究人動桿不動。花桌前導以鼓吹樂隊,常演的曲目一般為《霸王鞭》、《小木碗》、《扯不斷》等等。一個花桌隊伍一般要有40到50人組成。抬花桌一般固定在農曆正月的元宵體囑節期間表演展示,以祭桌檔盼寒、插桌、抬桌,到最後拆桌、封桌有一套約定的儀式流程。
永年臨洺關抬花桌具有源遠流長、形式意態,承載豐富並逐代進步的文化特徵,蘊含著中國百姓殃榆陵察追求人間太平和美好的傳統文化情懷,是平民理想的具體外化,也是研究中國民間儀式文化和舞蹈藝術發展的重要標本,對它的傳承和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於現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導致抬花桌一些原有的儀式性和製作工藝逐漸喪失,對殃宙鑽定傳統的舞蹈技巧精華缺少繼承,面臨失傳,進行有效的保護傳承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