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電視劇表現,幕後花絮,音樂原聲,獲獎記錄,幕後製作,播出信息,劇集評價,
劇情簡介
品味新聞台編輯主管宋喬安(賈靜雯飾)的兒子是兩年前李曉明(王可元飾)無差別殺人案件的罹難者,先生劉昭國(溫升豪飾)是網路先驅報的創辦人,夫妻在兒子走後因現實磨難漸行漸遠準備離婚,但11歲的女兒天晴(於卉喬飾)行為卻日漸失序,為了女兒終逼二人必須重新檢視自己身上的傷口。
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飾),在李曉明死刑定讞之後,仍想要了解其犯罪動機,鍥而不捨的他,開啟了眾人命運的連結。
分集劇情
第1集 受害者
李曉明在戲院開槍犯下無差別殺人案件之後的兩年,被最高法院駁回抗訴判死刑定讞。 品味新聞台的副總監宋喬安與先生劉昭國,工作上理念不同加上兒子意外被李曉明槍殺,夫妻關係瀕臨崩解,宋喬安暴躁易怒求完美的個性,讓屬下敬而遠之,而一場意外讓新進品味新聞台兩個月的助理編輯大芝,成為喬安的手下編輯。 很沒存在感的大芝,不知道該如何與人相處,還好個性樂觀的二房東思悅總是對大芝特別照顧,這天思悅的弟弟思聰搬來,怪裡怪氣的思聰,思悅跟大芝不知該如何應對。大芝戰戰兢兢的與喬安工作著,卻沒料到喬安是她最不想碰到的人。
第2集 母親節
大芝決定遞辭呈,煩躁收視與人事的喬安不耐對大芝,想辭就辭。 幼稚園發生了疑似精神病患劫持幼童事件,喬安駁斥上司的搶快要求,堅持要等幼童安全才live連線,臨時找不到精神科醫生的第二現場,喬安用人情施壓請妹夫一駿上場。 王赦與老婆美媚在幼稚園外焦急等候在幼稚園內的女兒,大芝在副控室看到幼稚園的現場畫面,熟識的面孔被警察架出來。
第3集 裂痕
思聰被新聞報導為精神不穩欠債失志導演,讓思悅對在新聞台工作的大芝遷怒。王赦告知思悅,思聰可能有精神障礙,應該就醫檢查,讓對精神疾病恐慌不解的應家人拒絕。 美媚極度不諒解協助思聰面對檢警的王赦,認為王赦不顧受驚嚇的家人,且幫殺害幼童的變態辯護,這是美媚完全無法忍受的事。 喬安不知如何面對女兒的叛逆,只好請來在精神專科擔任社工、個性溫暖的妹妹喬平勸說,喬平反而希望喬安先解決與昭國之間的怨懟。 大芝回到家中,發現思聰完全失控了.。
第4集 病識感
思聰被強制就醫,一駿初步判定為思覺失調症,就是俗稱的精神分裂,應家人如雷轟頂。 殺兩幼童的陳昌被專家鑑定再犯風險高,王赦苦於陳昌始終無病識感,不肯用藥,巧遇一駿而求解。美媚帶著孩子回娘家,王赦婚姻陷入僵局。 喬安與女兒天晴在辦公室爆衝突,喬平勸昭國要幫助無病識感的喬安,要一起面對過去的創傷,對天晴才是好的。 大芝眼見哥哥對喬安家的傷害,又看到思悅勇敢面對問題,決定請假回家,希望勸說父母一起找尋哥哥犯罪的原因。
第5集 罪人
新聞報導自殺網紅罹患憂鬱症,後續造成精神科大爆滿,一駿疲於應付。應家人因為思聰的後續安排該如何,而起了爭執。 喬安整天火力全開四處罵人,被同事發現異常,昭國一路相伴,兩人的關係有了微妙變化。 王赦終於說服李曉明見家人一起探索過去,且爭取非常抗訴。沒想到卻傳來李曉明準備行刑的訊息,媒體騷動不已,品味新聞大動員,喬安與大芝心情複雜。 王赦醉酒到岳父家,難掩激動的控訴這一切。
繼續看6-10集
選集
關閉
職員表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宋喬安演員:賈靜雯電視台新聞部總編,嚴格的女魔頭。因為兒子在母親節前一天被李曉明開槍射死,這也導致了和丈夫走上了離婚的道路。與丈夫劉昭國共同承受作為罹難家屬的傷痛,用工作、酒精麻痹自己,同時,還要面對失敗的婚姻關係與行為失序的女兒。因為滿心撲在工作上,她兩次忘記女兒的生日,讓母女之間充滿隔閡。
- 劉昭國演員:溫升豪資深媒體人,曾和妻子一起工作於同一家電視台,後退出並創辦了網路先驅報。兩人因為兒子的意外死亡,打破了這個家庭原本的平靜與安寧。夫妻倆在痛失愛子後因現實磨難漸行漸遠關係岌岌可危。喬安懷疑他跟女員工不清不楚,逐漸這段婚姻關係變味了。後來,他開始慢慢地開導喬安,最終兩人變回了溫馨的家庭。
- 王赦演員:吳慷仁律師,他為殺人犯李曉明做辯護律師,可是在大眾的眼中,李曉明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大眾沒有辦法理解王赦,認為王赦是想要幫助這個殺人狂魔,所以大眾對於王赦的行為是唾棄的,王赦受到了很多人的辱罵,遭受了嚴厲的網路暴力。甚至王赦懷孕的妻子也被人發私信,威脅其妻和年幼女兒的人身安全。
- 丁美媚演員:周采詩家庭主婦,王赦的妻子,對於王赦總是為壞人辯護不解也不滿,不理解丈夫的工作,覺得殺人犯和精神病患都應該被關起來,遇到精神病人熱心幫助的第一反應是抗拒,由於抗拒而導致的流產。但是,她和王赦有父母的關愛和支持,更加了解對方之後扶持著走下去,在兒子夭折,調整和恢復後,決定找一份工作,兩人感情更加甜蜜。
- 李大芝演員:陳妤原名李曉文,品味新聞台副總監的編輯助理,精神病人李曉明的妹妹,哥哥出事後與家人分開,獨自生活。小時候性格活潑開朗,因哥哥李曉明事件發生後變得沉默和內向,在父母的逼迫下改名“李大芝”。在大學教授的推薦下,改名後的受害者妹妹李大芝來到電視台工作,其上司恰好是受害人母親宋喬安。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 賈靜雯當初願意接下這個角色的原因是被劇本深深吸引。
- 溫昇豪為演好角色特意瘦了2千克,還留了鬍子,讓所飾演的角色外型看起來憔悴一點、精神狀況也差一點;同時,他還請工作人員準備了大一點的衣服,讓他看起來有點駝背。
- 為了揣摩思覺失調症患者這一角色,林哲熹到康復之家、療養院觀察實習,並與病友接觸聊天。
- 為了更好地詮釋喬安這角色,賈靜雯主動要求素顏出鏡。
音樂原聲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頒獎方 | 獲得獎項 | 獲獎對象 | 備註 |
---|---|---|---|---|
2019年 | 第54屆台灣電視金鐘獎 | 戲劇節目獎 | 劇集 | 獲獎 |
戲劇節目導演獎 | 林君陽 | |||
戲劇節目男主角獎 | 吳慷仁 | 提名 | ||
戲劇節目女主角獎 | 賈靜雯 | 獲獎 | ||
戲劇節目男配角獎 | 溫升豪 | |||
戲劇節目女配角獎 | 曾沛慈 | |||
戲劇節目編劇獎 | 呂蒔媛 | |||
戲劇節目攝影獎 | 高子皓、陳克勤、古曜華 | 提名 | ||
剪輯獎 | 李俊宏 | |||
燈光獎 | 葉明廣 | |||
美術設計獎 | 羅文璟、潘胤余 | |||
節目創新獎 | 劇集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劇脫胎於大量采寫調查,以台灣真實案件為原型(包括2012年台南湯姆熊隨機殺人案,2014年台北鄭捷隨機殺人事件等),在此基礎上加以綜合和典型化,提煉出實踐中最難以處理的部分。
該劇是台灣地區少數由編劇先行,完成劇本之後,才對外招標製作團隊的案例。原本2016年台灣公共電視台邀請呂蒔媛開發劇本時,她打算以“八仙塵爆”(6·27新北遊樂園粉塵爆炸事故)為題。但後來項目與資策會的“創新套用服務研究所”合作,新聞事件與網路留言的大數據分析成為編劇的重要參考,考慮到戲劇衝擊等因素,呂蒔媛將主題轉向“無差別殺人事件”,即“隨機殺人”,因為她覺得台灣地區缺乏社會寫實劇的關鍵在於平台。
為了設計劇中這些角色,呂蒔媛做了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共訪問包括法官、律師、媒體從業人員、社工、精神科醫師等40多位相關人士。有些角色無法靠採訪獲得更深入理解,她便翻閱大量書籍,像“神戶少年殺人事件”被害者家屬撰寫的《最後的生命力量》,或台灣地區廢死聯盟出版的《隱形的吶喊:犯罪被害人心內話》,以及《反社會人格者的告白》《熔爐》《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等書,因為她想讓每一句台詞都有跡可循。
拍攝成本
該劇的資金來源於政府財政、企業贊助、個人捐贈等。10集劇集耗資4300萬新台幣,折合成人民幣約為936萬元。
播出信息
前期宣傳
2018年4月20日,劇集在台北舉辦開鏡記者會,主創賈靜雯、溫昇豪、吳慷仁、曾沛慈、林予晞等人出席。2019年2月26日,該劇發布幕後花絮“家庭篇”,揭露被害者家屬及加害者家屬兩個家庭面對失去家人、自我療愈的痛苦心聲;3月21日,在台北舉行首映會,賈靜雯、溫升豪、吳慷仁、曾沛慈等主要演員出席。
播出平台
首播時間 | 播出平台 | 播出時間 |
---|---|---|
2019年3月24日 | 台灣公視、HBO Asia | 每周日21點 |
播出平台參考資料來源
收視率
播出時間 | 集數 | 收視率 | |
---|---|---|---|
2019年 | 3月24日 | 一 | 0.78 |
二 | 0.97 | ||
3月31日 | 三 | 1.49 | |
四 | 1.21 | ||
4月7日 | 五 | 1.45 | |
六 | 1.84 | ||
4月14日 | 七 | 2.15 | |
八 | 2.19 | ||
4月21日 | 九 | 2.91 | |
十 | 3.40 |
註:《我們與惡的距離》首播後豆瓣評分高達9.5,騰訊視頻自6月24日上線至7月13日已累積1.3億次播放量。
劇集評價
該劇不僅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屬罕見。該劇是一部值得媒體人好好欣賞的電視劇。當然,文藝作品只負責提出問題,而要解決問題,仍然需要所有人在現實生活中勇敢前行。(澎湃新聞評)
該劇與別的罪案劇並不一樣,編劇並沒有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加害者的犯罪之路,而是將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等聯繫在一起,將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親職教育等諸多社會議題拋上台前,來試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信息時報》評)
該劇背向觀眾,拋出一個個問題,從而提供了思考世界真相的入口,也是深層關懷的起點。作為一部犯罪與人情題材的群像劇,各種身份的人連番登場,不斷破解和挑戰觀眾的“安全感”與常識。迎合觀眾口味的作品常常是“娛樂至死”的面孔,多少會背離藝術的自律性,但“輕鬆”本身也無可厚非,這些“未必可靠卻樂觀”的心理按摩與救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製作方通過資料庫剖析、總結熱點,並成功的落地、結合文化本土化,使得劇集呈現了一種堅硬、真正切中現實的痛點。(《北京青年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