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帕索里尼(義大利藝術家))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義大利電影導演)

帕索里尼(義大利藝術家)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年3月5日—1975年11月2日),出生於義大利博洛尼亞。義大利導演、編劇、演員。義大利共產黨黨員(1949年被開除)。

1954年,參與了劇情片《河娘淚》的劇本創作,該片為其編劇處女作。1958年3月12日,參與編劇的劇情片《年輕的丈夫們》上映,皮憑藉該片獲得了第1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1961年,拍攝了個人首部電影《寄生蟲》。1962年8月31日,編導的劇情片《羅馬媽媽》上映,該片獲得了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義大利電影俱樂部獎。1963年2月19日,執導的劇情片《軟乳酪》上映。1964年9月4日,自編自導的劇情片《馬太福音》上映,該片獲得了第2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評審團特別獎。1967年9月3日,執導並出演的劇情片《俄狄浦斯王》上映,該片獲得了第3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1969年12月27日,編導的劇情片《美狄亞》上映。

1971年8月25日,執導的愛情冒險電影《十日談》上映,該片獲得了第2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1972年7月2日,執導的劇情片《坎特伯雷故事》上映,該片獲得了第2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1974年6月20日,執導的奇幻愛情冒險電影《一千零一夜》上映,該片獲得了第2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1975年11月22日,執導的劇情片《索多瑪120天》上映。

1975年11月2日,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被殺,時年53歲。

基本介紹

早年經歷,演藝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參演電影,導演作品,編劇作品,出版作品,獲獎記錄,人物評價,人物爭議,後世紀念,

早年經歷

1922年3月5日,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亞。童年是在他母親的故鄉弗留利的鄉村度過的,14歲時,他放棄了天主教信仰並開始與教會公開對抗。帕索里尼在博洛尼亞上完中學,1945年從博洛尼亞大學文學系畢業。二戰時曾被征入伍,戰後他隨家人到弗留利避難,並在當地中學任職,期間他以該地方言發表了詩集《格倫姆西的遺骸》《我們這時代的宗教》,還參加了抵抗運動和僱農暴動。1947年,加入義大利共產黨,同時開始閱讀義大利共產黨精神領袖葛蘭西的著作。1949年,因為同性戀和戀童癖,他被義大利共產黨開除黨籍,並因此丟了教師的工作,他與母親一同離開弗留利來到羅馬生活。1950年代初,他任教於羅馬郊區的貧民窟學校,在此其間,他先後寫了《生活的年輕人》《激動的生活》等反映羅馬貧民生活的小說。此後,他還從事過新聞、政論、文學評論等工作。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演藝經歷

1954年,參與了劇情片《河娘淚》的劇本創作,該片為其編劇處女作。1955年,創作了長篇小說《生命之子》。1957年5月26日,參與編劇的劇情片《卡比利亞之夜》上映;同年,創作了詩集《葛蘭西的骨灰》。
1958年3月12日,參與編劇的劇情片《年輕的丈夫們》上映,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憑藉該片獲得了第1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1959年,創作了長篇小說《暴烈的生命》。1960年2月3日,參與編劇的劇情片《甜蜜的生活》上映。1961年,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根據自己的小說拍攝了個人首部電影《寄生蟲》。
1962年8月31日,編導的劇情片《羅馬媽媽》上映,該片由安娜·瑪格納妮Ettore Garofolo領銜主演,獲得了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義大利電影俱樂部獎;9月19日,擔任編劇的懸疑電影《死神》上映。
1963年2月19日,執導的劇情片《軟乳酪》上映,該片是帕索里尼與讓-呂克·戈達爾烏高·格萊格萊蒂等合作的集錦片《羅戈帕格》的一部分,但該片僅上映一次便被羅馬檢察官沒收拷貝,隨後被永久禁映,帕索里尼因“瀆神”和“反耶穌”被判入獄四個月;4月13日,與Giovanni Guareschi合作拍攝的紀錄片《狂暴》上映,該片是用大量歷史事件的新聞片剪出的。
1964年9月4日,自編自導的劇情片《馬太福音》上映,該片獲得了第2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評審團特別獎。1965年5月5日,自編自導的紀錄片《幽會百科》上映。
1966年5月4日,拍攝的寓言電影《大鳥與小鳥》上映,該片獲得了第19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同年,發表了電影理論著作《詩意電影》。
1967年9月3日,執導並出演的劇情片《俄狄浦斯王》上映,該片改編自古希臘神話,獲得了第3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1968年11月27日,自編自導的懸疑電影《定理》上映,該片由特倫斯·斯坦普勞拉·貝蒂等共同主演。
1969年9月10日,編導的劇情片《豬圈》上映,該片由皮埃爾·克里蒙地、讓-皮埃爾·利奧德等聯袂主演;12月27日,編導的劇情片《美狄亞》上映,該片改編自歐里庇得斯創作的同名悲劇。
1971年2月16日,拍攝的紀錄短片《薩那的城牆》上映;8月25日,執導的愛情冒險電影《十日談》上映,該片獲得了第2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
1972年7月2日,執導的劇情片《坎特伯雷故事》上映,該片改編自傑弗雷·喬叟的同名詩體故事集,獲得了第2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1974年6月20日,執導的奇幻愛情冒險電影《一千零一夜》上映,該片與《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統稱為“生命三部曲”,獲得了第2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1975年11月22日,執導的劇情片《索多瑪120天》上映,該片改編自法國性作家薩德侯爵的同名小說。

個人生活

家庭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的父親卡洛是一名迷戀權力的法西斯軍官,出身於沒落的小貴族家庭;母親蘇珊娜來自農民家庭,是堅定的反納粹者。帕索里尼和父親關係緊張,卻非常戀母。
去世
1975年11月2日,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的屍體在羅馬郊外一個荒涼的海灘上被發現,已經被亂棍打得不成人形,時年53歲。後來,17歲的男妓朱塞佩·佩羅西被指控謀殺帕索里尼。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帕索里尼(義大利藝術家))
帕索里尼站在自畫像前擺出同樣的Pose合影
繪畫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是一名業餘畫家,他給自己畫過不少肖像畫,也給很多朋友畫過肖像。
主張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是一名同性戀者,他生前一直在為同性戀者的平等地位而奔走;他視墮胎為法西斯主義行為。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導演作品

時間
片名
主演
1961年
寄生蟲
Franca Pasut、Silvana Corsini
1962年
教父薩爾瓦吉奧的銀幕實驗
-
羅馬媽媽
安娜·瑪格納妮、Ettore Garofolo
1963年
狂暴(紀錄片)
Gigi Artuso、Giorgio Bassani
軟乳酪
奧遜·威爾斯、Edmonda Aldini
1964年
馬太福音
埃里克·伊拉奧基、瑪格瑞塔·卡魯索
1965年
幽會百科(紀錄片)
-
巴勒斯坦景象(紀錄片)
-
1966年
大鳥與小鳥
托托、尼納托·達沃力
1967年
女巫
肖瓦娜·曼加諾、安妮·吉拉爾多
俄狄浦斯王
肖瓦娜·曼加諾、Franco Citti
1968年
定理
肖瓦娜·曼加諾、特倫斯·斯坦普
義大利狂想曲
Adriana Asti、勞拉·貝蒂
關於一部印度影片的拍攝記錄(紀錄短片)
-
Che cosa sono le nuvole?(短片)
托托、尼內托·達沃利
1969年
豬圈
皮埃爾·克里蒙地、讓-皮埃爾·利奧德
美狄亞
瑪麗亞·卡拉斯、馬西莫·吉洛提
愛情與憤怒
Tom Baker、Julian Beck
1970年
非洲俄瑞斯忒斯的札記(紀錄片)
-
1971年
十日談
Franco Citti、尼納托·達沃力
薩那的城牆(紀錄短片)
-
1972年
坎特伯雷故事
尼納托·達沃力、Franco Citti
12月12日
萊恩佐·蒙特納尼、吉昂·馬利亞·沃隆特
1974年
一千零一夜
尼納托·達沃力、Franco Citti
1975年
索多瑪120天
馬可·貝羅奇奧、Umberto Paolo Quintavalle

編劇作品

時間
片名
導演
1954年
河娘淚
馬里奧·蘇狄特
1955年
山中囚徒
Luis Trenker
1956年
MANON : FINESTRA 2
ERMANNO OLMI
1957年
小妖精馬里莎
莫洛·鮑羅尼尼
卡比里亞之夜
費德里科·費里尼
1958年
年輕的丈夫們
莫洛·鮑羅尼尼
GRIGIO
埃曼諾·奧爾米
1959年
黛琵姬的誘惑
Franco Rossi
狂亂之夜
莫洛·鮑羅尼尼
1960年
英俊的安東尼奧
1943年紀事
Florestano Vancini
甜蜜的生活
費德里科·費里尼
聲音依舊
Cecilia Mangini
9月8日的坦克
1961年
瘋狂的一日
莫洛·鮑羅尼尼
寄生蟲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Milano nera
Gian Rocco、Pino Serpi
1962年
暴力的生命
Paolo Heusch、Brunello Rondi
死神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羅馬媽媽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1963年
狂暴
Giovanni Guareschi、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軟乳酪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1964年
馬太福音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1965年
幽會百科(紀錄片)
巴勒斯坦景象(紀錄片)
1966年
大鳥與小鳥
1967年
女巫
莫洛·鮑羅尼尼、維托里奧·德·西卡、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等
死亡和祈禱
Carlo Lizzani
俄狄浦斯王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1968年
定理
義大利狂想曲
莫洛·鮑羅尼尼、馬里奧·莫尼切利、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關於一部印度影片的拍攝記錄(紀錄短片)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Che cosa sono le nuvole?(短片)
1969年
豬圈
美狄亞
愛情與憤怒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讓-呂克·戈達爾、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等
1970年
奧斯提亞
塞吉奧·西提
非洲俄瑞斯忒斯的札記(紀錄片)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1971年
十日談
薩那的城牆(紀錄短片)
1972年
坎特伯雷故事
12月12日
Giovanni Bonfanti、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1973年
Storie scellerate
塞吉奧·西提
1974年
帕索里尼和……一個城市的一種形式(紀錄短片)
保羅·布魯納特
一千零一夜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1975年
索多瑪120天

出版作品

時間
名稱
備註
1950年代初
《生活的年輕人》、《激動的生活》
小說
1955年
《生命之子》
長篇小說
1957年
《葛蘭西的骨灰》
詩集
1959年
《暴烈的生命》
長篇小說
1966年
《詩意電影》
電影理論著作

獲獎記錄

坎城國際電影節

1974
第27屆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獲獎
獲獎作品:一千零一夜  
1974
第27屆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提名
獲獎作品:一千零一夜  
1966
第19屆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提名
獲獎作品:大鳥與小鳥  
1958
第11屆主競賽單元-最佳編劇獎
獲獎
獲獎作品:年輕的丈夫們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68
第33屆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提名
獲獎作品:定理  
1967
第32屆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提名
獲獎作品:俄狄浦斯王  
1964
第29屆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
獲獎
獲獎作品:馬太福音  
1964
第29屆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
獲獎
獲獎作品:馬太福音  
1964
第29屆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提名
獲獎作品:馬太福音  
1962
第27屆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提名
獲獎作品:羅馬媽媽  

柏林國際電影節

1972
第22屆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獲獎
獲獎作品:坎特伯雷故事  
1971
第21屆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
獲獎
獲獎作品:十日談  
1971
第21屆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提名
獲獎作品:十日談  
1969
第19屆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提名
獲獎作品:愛情與憤怒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1968
第21屆聯合國獎
提名
獲獎作品:馬太福音  

人物評價

總起來看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的電影,可以總結為三段式的:第一階段為現實主義時期,到《馬太福音》為止,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宗教先知的傳道活動也儼然是公元初年的紀錄片;第二階段為超驗主義,至《豬圈》 達於頂點,寓言、象徵和反劇情、反現實得到集中的發揮;第三階段以《生命三部曲》為代表,是一種寫實風格的超驗主義,通俗的劇情片手法將思想擠壓到真空狀態,但又潛藏著引人索解的內涵,他的真實意圖在不動聲色之下令人無法判斷,可以視為他藝術的返璞歸真之境。這三個階段各有不同的藝術特點,但帕索里尼的基本追求是始終未變的:首要的是天主教教義與共產主義思想互動辯駁,構成其作品思想主脈與精神基礎。他不信神,但他又感到沒有神的信仰就沒有靈魂;他嚮往窮人的革命,但他又對窮人的本性和共產主義的實踐感到沮喪失望。在天主教和共產主義兩極之間,他找不到中間出路,自由主義的電影藝術探索成為他思想論證的途徑。
其次,他作品的主角通常是無產階級的代言人或知識分子的象徵者。從第一部《寄生蟲》開始,他的電影主角就是社會最底層的窮人,無論是羅馬貧民區的浪蕩兒,還是阿拉伯街頭的自由民,基本都是社會底層人物;無論是傳教的基督,布道的小鳥、給中產階級家庭帶來波瀾的青年,還是被男人背叛而又復仇的美狄亞,都是罪惡社會無可倖免的殉難者,用自我犧牲喚起民眾要求社會正義的鬥爭,但由於民眾的劣根性,或由於他們所信奉的理念並不適合於民眾,這些殉難者大都失敗了,白白地做出了犧牲。
最後,他的作品真實性與象徵性、文學性與美術性交觸在一起。表面上,他第一階段作品的寫實很符合現實主義的標準,不留神就能把他劃到共產黨批判現實的文藝陣營中去。可實際上,他的寫實流於自然主義,暴露多於分析,表現出義大利文藝傳統“真實主義”的特徵。第二階段的作品形式十分前衛,對電影表現手段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後期作品細節的真實與整體的不確定性更顯示出,主宰他創作的是自由主義,也就是主宰西方知識分子主流的思潮。他的作品多出自經典,幾部超驗色彩甚濃的小品也極像是先鋒文學,與文學的聯繫是顯而易見的。
如此說來,帕索里尼儘管是一個狂判的異端,但其實並未也不會脫離傳統的西方文化環境,他的本質和西方絕大部分知識分子一樣,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對被壓迫與歧視者懷抱深切的同情,負有變革社會不合理現狀的責任感,同時有著豐厚的人文底蘊。他的思想和創作,是20世紀西方知識分子的一個編影,他身上把知識分子的一些特徵集中化也極端化了,正因如此,他才被追隨者奉為精神教父。(《電影畫刊》評)

人物爭議

對於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之死,官方給出的解釋是,17歲的男妓朱塞佩·佩羅西因為帕索里尼對他提出性要求,他表示拒絕後反應失控,才用木棒將其擊打致死,還開著帕索里尼的車對屍體碾壓了數次。最後,佩羅西以少年犯身份被判處9年零2個月徒刑。然而,故事還有無數種版本在流傳。帕索里尼的友人都表示不相信帕索里尼之死只是一起簡單的“桃色事件”,而是一起“政治謀殺”,因為就在帕索里尼去世前一周,他就曾宣稱自己將要被黑手黨謀殺。此外,現場諸多證據表明,僅憑佩羅西一己之力,不可能使帕索里尼受傷如此嚴重。當時的義大利少年法庭庭長阿爾弗雷德·卡洛·莫羅也表示:“陪審團認為諸多證據表明,當晚出現在謀殺現場的不只佩羅西一人。”
2005年,兇手佩羅西翻供,稱對帕索里尼棍棒相加的另有其人,他並沒有參與謀殺,只是因為受到驚嚇倉皇開車離開現場時沒注意到躺倒的帕索里尼,才使得汽車從他的屍體上軋過。不過,當時羅馬檢察署表示,由於缺乏具體的證據,僅憑佩羅西一家之言,無法重新開展調查。2010年3月22日,前羅馬市長瓦爾特·維爾特羅尼發表公開信,向義大利政府施壓,要求重審帕索里尼謀殺案。

後世紀念

2014年9月6日,由阿貝爾·費拉拉執導,威廉·達福領銜主演的傳記電影《帕索里尼》在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映。
2022年3月5日。是義大利著名導演、詩人、作家皮耶爾·保羅·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誕辰一百周年。本月起,包括羅馬、洛杉磯、巴塞隆納等世界範圍內的多個城市陸續舉辦各項活動,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藝術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