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製作發行,發行公司,上映日期,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在布拉格,有一位年輕有為、風流成性的腦外科醫生叫托馬斯。他有兩個紅顏知己,分別是女畫家莎賓娜和女招待特麗莎。特麗莎用真誠的愛情感化了托馬斯。於是托馬斯改變了固有的生活觀念,決定與特麗莎結婚。然而,托馬斯風流成性的本性並沒有改變。
在“布拉格之春”時期,托馬斯因為遭到迫害而逃亡到了瑞士,莎賓娜則去了美國。托馬斯和特麗莎返回捷克後被開除公職。於是,兩人隱居於鄉下,並且過上了平靜的生活。之後,他們在一次車禍中雙雙喪生。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托馬斯 | 丹尼爾·戴-劉易斯 | |
特麗莎 | 朱麗葉·比諾什 | |
莎賓娜 | 莉娜·奧琳 | |
弗蘭茨 | 德雷克·德·林特 | |
Ambassador | 厄蘭·約瑟夫森 | |
Pavel | Pavel Landovský | |
Chief Surgeon | Donald Moffat | |
Jiri | Tomek Bork | |
Interior Ministr | 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 | |
The Engineer | 斯特蘭·斯卡斯加德 | |
Boy in Bar | 科洛維斯·科爾尼拉 | |
Czech Editor | Bruce Myers | |
Pavel's Nephew | Pavel Slaby | |
Nurse Katja | Pascale Kalensky | |
Swiss Restaurant Manager | Jacques Ciron | |
Swiss Photographer | Anne Lonnberg | |
Russian Interrogator | László Szabó | |
Mayer | Vladimír Valenta | |
Bold Man in Bar | Leon Lissek | |
Tall Brunette | Consuelo De Haviland | |
Student | Isabelle Noérie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藝術指導 | 服裝設計 |
---|---|---|---|---|---|---|---|---|
索爾·扎恩茲 Bertil Ohlsson Paul Zaentz | 菲利普·考夫曼 | Eric Bartonio Simon Brook Robert Kechichian Charles Paviot | 米蘭·昆德拉、讓-克勞德·卡瑞爾、菲利普·考夫曼 | 斯文·尼科維斯特 | Mark Adler | Vivien Hillgrove Gilliam Michael Magill 沃爾特·默奇 B.J. Sears | Pierre Guffroy | 安·羅斯 |
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托馬斯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特麗莎的丈夫,腦外科醫生,年輕有為、風流成性。他可以和不同的女人做愛,但是從不在任何女人那裡過夜。在沒有碰到特麗莎之前,他可以遊走在不同的女人之間。但特麗莎用真誠的愛情感化了托馬斯。於是托馬斯改變了固有的生活觀念,決定與特麗莎結婚。
- 特麗莎演員:朱麗葉·比諾什托馬斯的妻子,年輕漂亮。她在一家小咖啡館裡邂逅了腦外科醫生托馬斯。在布拉格,她與托馬斯開始了同居生活。然而,托馬斯的風流成性卻導致她與托馬斯之間分分合合。後來,她與托馬斯隱居於鄉下,並且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 莎賓娜演員:莉娜·奧琳托馬斯的紅顏知己,畫家。她視托馬斯為知己,也向托馬斯表達過愛意。作為一名藝術家,她完全能夠接受託馬斯的生活方式。在“布拉格之春”時期,她去了美國。
- 弗蘭茨演員:德雷克·德·林特法國政治家、大學教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一次集會上,他結識了流亡到瑞士的莎賓娜。於是,兩個孤獨的流亡者彼此之間互相安慰。
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影片段預告絮
- 片中莎賓娜在生命最後一段時間裡住在美國的一所房子裡,實際上這個房子的主人是該片的剪輯師沃爾特·馬秋。
- 該片在“布拉格之春”那段使用了捷克導演詹·尼梅克的資料鏡頭,此外,影片還使用了曼·雷和比爾·布蘭蒂的攝影素材。
- 該片原計畫在南斯拉夫拍外景,但是由於軍方不願意在南斯拉夫拍攝坦克入侵的鏡頭;於是,劇組改在法國里昂及日內瓦等城市拍攝外景。
- 為了使3位主角在展現自己的肉體時沒有負擔,導演特意起用了沒有好萊塢背景的歐洲演員。
- 朱麗葉·比諾什在片中飾演特麗莎,她是導演菲利普·考夫曼從上百位候選者中挑選出來的。
穿幫鏡頭
- 片中出現的DX-數碼電影是20世紀80年代才發明的,這與影片所處的時代不符合。
- 特麗莎在酒吧里被一個年輕人挑釁時,酒吧里的那瓶橘子汁時而消失,時而出現。
- 特麗莎在給薩賓娜拍照時,有時可以看見電影攝影機在照相機鏡頭上反光的影子。
- 在影片中,特麗莎在普瑞格那裡拍照時手上戴著結婚戒指,然而此時她還沒有和托馬斯結婚。
- 在影片中,喝醉的年輕人在酒吧里把換來的硬幣灑了一地,但是在他退場後的鏡頭中,地面上卻沒有硬幣。
- 托馬斯在第一次旅行中使用的汽車是Skoda 100/110,而這種汽車要到1969年才被製造出來。
參考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1989年 | 第6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 | 讓-克勞德·卡瑞爾、菲利普·考夫曼 | 提名 |
第6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 | 斯文·尼科維斯特 | ||
第46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 | 《布拉格之戀》 | 提名 | |
第4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女配角 | 莉娜·奧琳 | ||
第4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劇本改編 | 讓-克勞德·卡瑞爾 | 獲獎 | |
第4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劇本改編 | 菲利普·考夫曼 | ||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 《布拉格之戀》 | 獲獎 | |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 莉娜·奧琳 | 提名 | |
美國編劇工會最佳改編劇本 | 讓-克勞德·卡瑞爾、菲利普·考夫曼 | 提名 | |
獨立精神獎最佳攝影 | 斯文·尼科維斯特 | 獲獎 |
製作發行
發行公司
名稱 | 發行國家 |
---|---|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 美國 |
Or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 美國 |
標準收藏 | 美國 |
Aquarius TV | 希臘 |
Tobis Filmkunst | 德國 |
上映日期
時間 | 國家 | 時間 | 國家 |
---|---|---|---|
1988年2月5日 | 美國 | 1988年5月5日 | 葡萄牙 |
1988年3月2日 | 法國 | 1988年6月2日 | 荷蘭 |
1988年3月17日 | 義大利 | 1988年8月4日 | 澳大利亞 |
1988年4月1日 | 瑞典 | 1988年9月8日 | 阿根廷 |
1988年4月1日 | 芬蘭 | 1988年9月15日 | 比利時 |
1988年4月7日 | 西德 | 1988年10月1日 | 日本 |
1988年4月15日 | 英國 | 1989年11月 | 土耳其 |
1988年4月22日 | 丹麥 | 1999年10月14日 | 匈牙利 |
影片評價
《布拉格之戀》是一部藝術精品,導演菲利浦·考夫曼用電影的方式給觀眾展示了靈與肉的對立與統一以及輕與重的換位與迷失。該片是一部展現原著主題比較成功的作品。它不僅把握住了小說的精髓,還以電影的方式將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主題闡述的很到位。但在細節處理及表現深度方面,《布拉格之戀》與小說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差距。(《電影文學》評)
在《布拉格之戀》中,觀眾看到了很多歷史鏡頭,但是與現實故事的鏡頭相比較,導演通過背景與主人公行為分離的方式,弱化和模糊化了那個紛亂的時刻。影片的鏡頭轉移得很快,因而在視覺上和感覺上都給觀眾留下了強烈的眩暈感覺。儘管片中人頭攢動、槍聲陣陣,但是對於觀眾來說並不能構成一種直接的視覺衝擊。片中鏡頭的特殊處理讓觀眾實在地感覺到了那個歷史時刻和主人公的命運是相隔的兩個時空。電影的結尾部分也採取了同樣的鏡頭處理,當托馬斯和特蕾莎駕駛的卡車行駛在一條山路上時,觀眾感受到了某種確定的命運和不確定的結束方式之間的張力。(《電影文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