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科》之二:中國的文字和文具

《小百科》之二:中國的文字和文具

《《小百科》之二:中國的文字和文具》是2003年9月1日嶽麓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全基。本書主要介紹了我國文字和文具的產生、發展和蛻變的歷史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百科》之二:中國的文字和文具
  • 作者:譚全基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出版時間:2003年9月1日
  • 頁數:156 頁
  • 定價:15 元
  • 開本:24 開
  • ISBN:9787806653265
內容簡介,本書前言,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它所包含的民族除了人口最多的漢族外還有60多種。這些少數民族都有它們自己的語言,有的還有它們自己的文字,如藏族、蒙族、維吾爾族以及苗族的一部分。漢族的人口雖然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可是它同這些少數民族已經結合成了一個大家庭,各族都有權利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前所謂華文、中文這些名稱都不適用了。只有漢字這個名稱才能明確表示它是漢族人用來記錄漢語的文字。漢字和漢語一樣,通行於中國各地區。
漢字屬於哪一種文字類型?
人們將世界各國的文字基本上分為兩大類: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由於文字制度的差別,世界各民族各時代的文字形成不同的體系。就古代說,古代埃及的聖書字,巴比倫、亞述等國的釘子字(楔形文字)都是意音文字。這其中包括一些象形字、表意字(從它們中可以看出更早期文字的痕跡),還包括一些不規則的表音字,這就是後來表音文字的萌芽。中國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文字就已經發展到意音文字的初期,這時期的文字,是象形字、表意字以及不規則的表音字的綜合套用。後來意音制度逐步發展,其他類型的字退居次要的地位,這就形成了幾千年來通行的漢字了。就意音文字說,漢字是最發達的一種。因為埃及、巴比倫等古文字只是記載著古代的文化,而漢字是一直用到現代,它跟我們歷代的文化分不開,它所代表的語詞自然要豐富得多。可是西方卻在古代就走上了表音的道路。這種文字並不是由意音文字直接演變成的。由於意音文字是比表意文字便利得多的文字,使用意音文字成了習慣的民族不容易改變自己的文字制度。地中海上經營商業的腓尼基人是古代傳播拼音字母的民族。他們是借用鄰國的聖書字或釘頭字中象形表意的符號來當字母,拼寫他們的語言。這種字母傳到歐洲,就產生了希臘字母,又派生出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拼音的影響同時向東方擴展,就有另外的不同形式的字母如阿拉伯文字母、印度字母等產生出來,藏文字母、舊蒙文字母等都是在這種表音文字的影響下產生的。
漢字是怎樣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最古老的漢字
中國最古老的漢字是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文字,它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吏。既有寫的,也有刻的,筆畫整齊規則。從出土文物中發現陶罐上刻有右邊所畫的這樣一個文字元號,似應釋為“炟”,即火焰旺盛或光明的意思。其中圓圈表示太陽,三角形表示土阜,三角形下面的圖案表示火苗。這幾個字包含在一起表示日出大地,又有燃燒的火焰,而這陶罐的用途是名符其實的,它是用來保存火種的,這也說明了當時人類對火種的珍惜。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代人的文字。它絕大多數是刻在龜甲和獸類的肩胛骨上的,只有極少數才刻在青銅器上,可能還有刻或者寫在別的物品上,但還沒有遺蹟可尋。甲骨文是殷代人占卜後馬上刻記的,不可能每字修飾,因此筆畫是直線的居多,曲筆很少,線條也較纖細,可是文字刻得很規整和美觀,字大者徑逾半寸,字小時細如芝麻,由此可見契刻甲骨文字的人,都有高度的技巧,由此也可見那時的文化已得到了高度的發展。
到了殷代末年,甲骨文就變成曲筆多,直筆較少,線條更為粗勁,可見篆刻技巧又有了進展。但是殷代末期甲骨文發現的不多,倒是青銅器上的篆刻較多了一些。殷代末期用甲骨文字型在青銅器上刻銘的,卻不是占卜方面的事。可能正因為刻錄的事情不急迫,可以慢慢地、細緻地刻畫,所以技巧又比前期提高了。
甲骨文里許多字型並不固定,一個字可以有幾種寫法。甲骨文的書寫順序可以由左而右,也可以由右而左,並不像後來由右而左那么固定。
鐘鼎文
周人很喜歡把祭祀、戰爭、農事和朝里大事等,用簡單的語言文字,刻在一塊塊的竹簡上,編成典冊保存。同時,也喜歡用比較長的銘文,刻在青銅器上面。我們雖然已看不見周人的竹簡,幸而還有大量的周代青銅器,如銅爵、銅盤、銅鼎等留存到今天,人們就從青銅器上面,看到了完整的周代文字。這種刻在周代青銅器上的字型,我們通稱為“鐘鼎文”。又因古人稱銅為“吉金”,所以又叫“金文”或“吉金文字”。
考古發掘和對古紙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早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時代,已經有用植物纖維造成的紙張,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西漢灞橋紙。它是迄今為止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紙張之一。
灞橋紙是怎樣發現的呢?1957年5月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與長安縣境之間的灞橋發現了一座古墓,墓中有許多古代文物,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在包有麻布的銅鏡下方,放置著成疊的古紙,共88張殘片。紙面呈淺褐黃色,尺寸大小不等,最大的為10厘米見方,最小的面積約3厘米X4厘米。一次出土的古紙數量如此之多,在考古發掘史上是少見的。
經化驗鑑定,這批紙的原料是大麻纖維。考古工作者研究認為,它“至少是不晚於西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年代的古物”。因為它是在灞橋這個地方發現的,所以就稱之為“灞橋紙”。
灞橋紙的發現,為研究中國早期的造紙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此外,20世紀以來,從中國新疆、內蒙等地出土的文物中,也曾多次發現漢紙的殘片,如羅布淖爾紙和額濟納紙,它們都是用麻類纖維製成的紙張。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紙張,專家們將其命名為“放馬灘紙”。這些紙紙面平整光滑,質地薄軟,上面還用細墨繪製了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經專家考證,這種古紙誕生於西漢早期,比蔡倫造紙早了300多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認為,無論是陝西“灞橋紙”,還是甘肅天水“放馬灘紙”,都具備了紙的要素,是真正意義上的紙。
……

本書前言

書評 快樂地生成 擺在大家面前的這套《中學生文庫》,是我們獻給正在為作業和分數而苦惱的中學生朋友的一份小禮物。我們希望他們通過這套小書,能夠看到在試卷和課本之外無限開闊的知識天地,我們更希望他們能由此明白,學習絕不是任務和負擔,它其實是一個無比輕鬆和愉悅的過程。學習的快樂,是鳥兒在天空自由飛翔時的快樂,是鮮花在土壤溫暖的懷抱里恣意生長的快樂。 為此,這套小書想成為這樣一片溫暖的土壤:這片土壤是開闊的,它的內容涉及語文、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各個方面;這片土壤是新鮮的,它力求緊握時代脈搏,為中學生朋友提供最新的知識;這片土壤又絕不枯乾單調,它的內容生動活潑,它的文字淺易有趣;這片土壤還是七彩繽紛的,它圖文並茂、熠熠生輝……我們想在這片土壤上播種新知的種子,希望能收穫智慧和美的果實。 為了讓我們的苗圃更美麗、更適宜生長,希望老師們、同學們和朋友們都來關心它,為它灑水、除蟲。 耕耘的過程是艱苦的,但生長的過程卻充滿樂趣。讓我們共同分享。 嶽麓書社 2003年夏

圖書目錄

文字篇
我們的字為什麼叫做漢字?
中國除漢字之外,還有什麼文字?
漢字屬於哪一種文字類型?
漢字的遠祖是什麼?
漢字是倉頡造的嗎?
什麼是甲骨文?
什麼是六書?
漢字是怎樣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漢字是怎樣由繁到簡的?
什麼是書法?
漢字到底有哪些筆畫?
什麼叫做“永字八法”?
誰是晉朝著名的書法家?
誰是唐朝著名的書法家?
誰是宋朝著名的書法家?
文具篇
還沒有紙的時候文字寫在哪裡?
寫在竹上的書是什麼樣的?
寫在木上的書是什麼樣的?
寫在帛上的書是什麼樣的?
世界上最早的紙是什麼樣的?
古代怎樣造紙?
筆、墨、紙、硯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中國最著名的紙——宣紙產地在哪裡?
中國最著名的硯——端硯產地在哪裡?
中國最著名的筆墨——湖筆和徽墨產地在哪裡?
印刷術是怎樣發明的?
活字印刷是誰發明的?
第一本印刷的書是什麼樣子?
其他篇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開始有報紙?
什麼叫做版本?
中國古代有沒有字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