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圓(張愛玲創作小說)

小團圓(張愛玲創作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團圓》是作家張愛玲創作於1975年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09年2月。

小說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的一段愛情故事,是張愛玲的自述性小說。《小團圓》力圖將小說中有關女性情慾書寫、墮胎敘事並主題意旨等問題,與相關的傳記資料聯繫起來“重組表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小團圓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張愛玲
  • 首版時間:2009年2月
  • 字數:18萬字
  • 創作時間:1975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品爭議,遺囑:銷毀,出版:侵權,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團圓》描寫了女主人公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的一段愛情故事,九莉有著與生俱來的敏感與驚人的記憶,從幼年傳統家族在新舊時代衝擊中的爭鬥、觀念對立的父母籠罩的陰影,到讀書時女中千面百樣的同學、戰時人與人劍拔弩張的緊繃感,點點滴滴的細碎片段,無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記,並開出繁盛的文字。而就是這種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來拜訪九莉。他說就算這文章是男人寫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發生的關係都要發生。22歲還沒談過戀愛的九莉,覺得這一段時間與生命里無論什麼事都不一樣,讓她不顧一切,即使他是有婦之夫。

創作背景

1975年,張愛玲在給好朋友、翻譯家宋淇的信中表示,因為中國台灣一個叫朱西寧的作家想以胡蘭成的《今生今世》來寫她的自傳,讓她隔了20多年,又動了寫自傳小說的念頭,這就是《小團圓》。
張愛玲曾抱怨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寫他們之間的事“夾纏不清”。《小團圓》中,展現的是張愛玲版本的“張胡之戀”。這部自傳式小說講述的是女主角作家九莉的經歷,從幼年時新舊世代交替身處的傳統家族到在修道院女子中學遇到各式同學,以至九莉遇上被說成為漢奸、有婦之夫的邵之雍,這些情節都與張愛玲的傳奇人生相似。

人物介紹

人物
身份
疑似原型
盛九莉
出身滬上大家庭的女作家
張愛玲
邵之雍
風流文人,盛九莉前夫
胡蘭成
蕊秋
九莉生母,因九莉被過繼給大伯,故稱母親為“二嬸”
張愛玲之母黃素瓊,後改名黃逸梵
楚娣
九莉的三姑
張愛玲姑姑張茂淵
荀樺
上海某雜誌男編輯,改編過叫座的話劇,熟稔文壇掌故
柯靈
文姬
上海某雜誌女編輯
蘇青
九林
九莉弟弟
張愛玲弟弟張子靜
燕山
九莉情人,電影演員
上海導演桑弧
汝狄
九莉的第二任丈夫,美國作家
張愛玲第二任丈夫賴雅
比比
九莉好友
炎櫻
乃德
九莉父親
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
雲志
蕊秋弟弟,九莉的舅舅
張愛玲的舅舅黃定柱
緒哥哥
楚娣侄子,也是她初戀情人
韓媽
九莉家用人
張愛玲用人何乾
小康
邵之雍情婦
胡蘭成情婦小周
辛巧玉
邵之雍情婦
胡蘭成情婦范秀美
荒木
日軍顧問
胡蘭成朋友池田
虞克潛
名作家的大弟子
沈啟無
向璟
文人
邵洵美
湯孤鶩
20世紀20年代走紅的鴛鴦蝴蝶派文人
周瘦鵑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張愛玲藉《小團圓》來銘刻生命的創傷,將被壓抑的欲望與恐懼改頭換面,重現於字裡行間。這種創傷性體驗不僅成為其創作的根本衝動,並且對作品產生了傾向性的根本影響。這種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固戀童年,拒絕現實;二是專注於男女之情的描述,表現愛的始原性創傷。
《小團圓》敘述了在新舊文化的交替中,眾多人物離散、殘缺的生活與命運,而在小說文本中又多處出現了對二美三美的“大團圓”的敘述,但作家卻把小說命名為“小團圓”,這不僅是對“大團圓”的嘲諷,也是作家在經歷過離散、放逐之後,在彼岸世界與家族在隱秘的心靈世界中的一種“團圓”,而在此意義上的“小團圓”,正是作家想要建構不被大的背景、文化、敘事所淹沒的個人敘事話語的體現。
《小團圓》的題目和內容是愛和幻滅的對照,整篇小說都是圍繞九莉“萬轉千回”地尋求愛和一次次愛的破滅寫就的。九莉對愛的渴求源於母愛的匱乏,愛的幻滅源於對母愛的幻滅。正是在疏離緊張的母女關係下,九莉才會有自我的分裂和衝突,才會對愛一邊呼喚、一邊絕望。《小團圓》就是一出母女衝突下的“對照記”。

藝術特色

《小團圓》雖然是自敘傳,但它反映了張愛玲的少年生活、求學經歷、愛情遭遇、母女關係等,但又不同於自敘傳,它來源於張愛玲的生活積累,同時又有張愛玲的匠心獨運,它反映了張愛玲高超的創作技巧,特別是張愛玲對蒼涼風格的選取運用。
《小團圓》用複雜的結構和豐富的內容詮釋了人間冷暖,充盈著生命的悲愴情懷,集中體現了作者晚期小說的創作風格。《小團圓》所反映的其晚期創作風格的轉變,一是內容上趨近平淡自然,二是語言上更加樸素化,又極具蘊藉性。
《小團圓》是個體意識的零碎記錄,由一個個小故事拼接而成,不像“大團圓”的情節起承轉合一應俱全;《小團圓》的核心內容是私人的殘缺的情感——不完整的母愛與父愛、稍縱即逝的愛情,而在“大團圓”的故事中,母慈父嚴,夫妻舉案齊眉,天長地久,這些個人的情感只占小小的比例,多被功成名就、定國安邦的豪情沖淡;《小團圓》著重表現人性中“小”的一面——縱情、重利、貪生,作者對這些不做徹底的道德評判,而“大團圓”有著明確的道德判斷,謳歌大公無私、重義輕利、捨生取義等人性中較偉大的一面。

作品評價

《小團圓》和《紅樓夢》有著跨越時空的對接。肯定《紅樓夢》的人,就不會否定張愛玲。——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作家陳子善
《小團圓》肯定有針對《今生今世》的意思,但把它人間化了,實在化了,有血有肉。——周作人研究專家、張愛玲研究專家、作家止庵
就小說而言,當然值得一讀。比所有違反她意願“出土”的少作更有價值。一個比較完整的張愛玲的世界,一部冷酷的成長小說。——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
這是本一翻開就教人魂飛魄散的書,一面讀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墮入不見底的夢魘。很少有作家肯這樣暴露自己的冷和殘酷,不稀罕任何體諒,更不屑廉價的同情。——邁克

作品影響

2009年,該書入選新浪2009年度中國文學好書榜。

出版信息

1993年7月30日,張愛玲致信平鑫濤,“《對照記》加《小團圓》書太厚,書價太高,《小團圓》恐怕年內也還沒寫完。還是先出《對照記》吧。”張愛玲本人一度同意將《小團圓》在1994年2月的“皇冠四十周年慶”時刊出,與《對照記》合集出單行本。但隨著張愛玲本人身體不佳,其寫作進度非常緩慢。1993年10月8日,張愛玲在給平鑫濤的信里說:“欣聞《對照記》將在11月後發表,《小團圓》一定要儘早寫完,不再會對讀者食言。”同年,12月10日,張愛玲在給平鑫濤的信里說,“《小團圓》明年初絕對沒有,等寫得有點眉目了會提早來信告知。不過您不能拿它當回事,內容同《金鎖記》與《私語》而較深入,有些讀者會視為炒冷飯……”《對照記》單行本於1994年6月出版,成為張愛玲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作品。

作品爭議

遺囑:銷毀

自1970年代開始創作《小團圓》,20年間已幾易其稿,但在遺囑中卻要求將手稿“銷毀”。在現存的張愛玲寫給宋淇夫婦的一封信中,除了寫明遺產處理問題外,還要求“《小團圓》小說要銷毀”,並“不想立基金會作紀念”。
張愛玲研究專家、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告訴記者,作為一本自傳性的小說,《小團圓》對張愛玲的生平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參考價值,但《小團圓》出版這一舉動本身也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爭議。
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對外公布將出版《小團圓》時,就被人指責違反了張愛玲的遺囑。宋以朗反駁,“張愛玲的遺囑只交代了兩件事情:第一件就是把所有的遺產都贈與宋淇夫婦,第二件就是要求遺體火化,骨灰撒到無人之處。遺囑根本沒有就《小團圓》的手稿交代過任何事情。”

出版:侵權

《小團圓》出版後,資深張迷中發起了一場拒買、拒讀、拒評的活動。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張小虹就撰文駁斥《小團圓》的出版:“檯面上的出版理由一說張愛玲終究還是打算出版,二是此書乃張愛玲濃縮畢生心血的巔峰之作,是因應廣大張迷之期待。張愛玲1995年過世時,在公寓裡幾天沒人發現,當然也不會有人來得及問她《小團圓》改好了沒,決定出不出版還仍在猶豫,就算張愛玲生前沒完全放棄出版的念頭,想她也不會願意以修改中的‘未完成’稿出版,因此《小團圓》的出版在法律程式上是合法的,但在情感道義上屬‘盜版’,是未經授權、擅自印行。

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煐;1922年遷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1930年改名張愛玲;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1941年與胡蘭成結婚,1947年離異;1945年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離開香港赴美國;1969年《紅樓夢未完》在中國台灣發表;1973年定居美國洛杉磯,《初詳紅樓夢》刊載於中國台灣雜誌;1975年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二詳紅樓夢》在中國台灣發表;1976年《三詳紅樓夢》在中國台灣發表;1977年《紅樓夢魘》在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7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