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記:猶在鏡中》是由吳琦、方泓、徐江寧執導,劉文總監製的一部3集紀錄片。
該片拍攝歷時一年多,是以一家猶太照相館的老照片為原點紀錄影像回望歷史的作品。
2013年7月24日,該片首映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國際化的題材和風格獨特的視聽語言,賦予該片濃郁的文藝氣質,得到了在場嘉賓的一致讚嘆。
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精彩看點,歷史縮影,對照記,發行信息,職員表,
劇情簡介
1927年猶太攝影師Sam Sanzetti在南京路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影樓沈石蒂照相館,拍攝了很多精美人像,但人物名字等相關信息記錄未能留存,2011年秋冬,他的繼子通過以色列駐滬領事館向市民徵集線索,尋找照片中的人。
2011年10月24日14點11分,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館的官方微博“以色列在中國”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今天開始我們會陸續放上一些老照片,所有照片都是一名上世紀二十年代上海南京路上的一個猶太攝影師Sam Sanzetti所拍攝的,因為年代久遠,照片上的人物的名字都沒有被記錄下來。如果你看到照片上有你認識的人,或許就是你的祖父、祖母,請讓我們知道。”於是,一場跨越80年的“對照尋人記”展開了。
二戰時期,為擺脫納粹魔爪,曾經有兩萬多猶太人來到上海避難,戰亂中的上海以寬厚無私的胸懷接納了他們。上世紀90年代起,“猶太人在上海”的歷史逐漸為世人所關注,在中國和以色列,都修建了紀念場館,發掘了很多史料,以紀念這段不尋常的歷史。
與眾多避難的猶太人不同,紀錄片《對照記:猶在鏡中》里的攝影師沈石蒂(Sam Sanzetti的中文名)早在上世紀20年代即從烏克蘭來到上海,一待就是30多年,直到1957年才離開中國赴以色列定居。他熱愛中國,擁有很多中國朋友,臨終前還告訴繼子,在上海他度過了此生最美好的時光。
分集劇情
第1集
從以色列駐滬總領事館的第一條尋人微博開始,微博空間對不斷發布出來的老照片一片驚艷之聲。隨後一位北洋時期的海軍少將陳紹寬最先被網友辨認出確切身份。在不斷尋人的過程中,本集重點展開了兩個關於父親的故事。沈石蒂的繼子第一次來到上海,緬懷曾帶自己踏入攝影領域的繼父。16歲失去父親的陳景曦,60年後與父親隔著鏡框重逢於沈石蒂人像攝影展,陳景曦的父親是民族資本家、大生紗廠末任董事長陳葆初,如今年過七旬的他對著照片深情追憶父親的愛。來自微博的志願尋訪者上海作家任曉雯,關註上海老建築的自由攝影師蓆子,曾獲得荷蘭國際新聞攝影大賽金獎的陳慶港,代表當下的一代人,在尋訪過程中展示出他們的愛,和對歷史變遷的關切。
第2集
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猶太人沈石蒂在上海是怎樣生存的?他如何經營自己和他的照相館?他有著怎樣的感情生活?在沈石蒂照相館拍照的鏡中人有著怎樣的感人的愛情?本集以文獻和舊照片為線索,探究沈石蒂在上海以猶太人的精明和獨特的藝術感覺在上海展開的事業圖景,同時審慎關注他在不同時期與三個截然不同的中國女性的情愛交往,以此映射時代的變遷。本集還講述了鏡中人“老克勒”周邦俊夫婦守望一生,為愛而天各一方的情感故事,和曾在沈石蒂照相館拍攝婚紗照的沈亦男夫婦牽手一生的愛情。本集的博友尋訪人是上海作家任曉雯,旅美歸滬爵士音樂人Lisa,電影追夢青年葉俊策。
第3集
歷史進入五十年代初,沈石蒂經歷了中國社會的重大變遷後,設在茂名路的照相館仍然紅火。直到1954年公私合營,沈石蒂的攝影機留下了不少新中國初期一群上海人的音容笑貌。學音樂的女學生盛茵抱著手風琴留下了青春倩影;上海麵粉大王孫家的後代,孫遜從出生到周歲,每個月都和母親到沈石蒂照相館留下歡樂的記憶;1954年秋,熱戀中的陳立善、曹莉貞到沈石蒂照相館拍攝了訂婚照,但等他們去拍結婚照時,照相館已經隨風而逝。1957年,沈石蒂隻身赴以色列定居,成為最後離開上海的猶太人。直到去世,他沒再回過這個他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城市。在以色列,沈石蒂有著怎樣的晚景?本集有網友燕子加入,赴以色列追尋攝影師的足跡。沈石蒂晚年曾對繼子摩西說:在上海,他度過了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
選集
關閉
參考資料:
精彩看點
歷史縮影
“今天的首映式,是中國和以色列的一項文化交流活動。猶太人在上海的故事,也是非常國際化的選題。”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該片總製片人史岩介紹說,今年4月,紀錄頻道在第50屆法國坎城電視節上推介了九部原創大片,其中就有《對照記:猶在鏡中》。“不出我們所料,這部片子引起了在場國際電視機構高管的關注,很多人表達了購片的意向。”
初入上海的沈石蒂才17歲,經過多年奮鬥之後,創辦了自己的照相館,名噪一時。他曾與中國姑娘戀愛,結婚。在上海的30多年裡,他拍攝了大量照片,其中的兩萬多張跟隨他漂洋過海,來到以色列。在他去世後,這些照片又被繼子摩西發現,被帶回中國,在上海展出……老照片的前世今生,就是一部猶太攝影師的海上傳奇。
對照記
兩年前,該片總導演吳琦在看到“以色列在中國”的那條微博之後,就被陸續發布的一系列黑白照片所吸引。“80年前,一群素昧平生的上海市民因選擇同一個照相館留影,於是他們以影像的方式相逢相守到今天。80年後,我們在微博空間裡終日廝守,仿佛同處一個社區。”攝影專業出身的他,對影像記錄歷史有著超乎尋常的興趣,而通過微博搭建的空間,現代人對歷史進行回望,在他看來也很有意思。
“帶著現代人的視角,講一個80年前猶太攝影師的故事。微博空間裡古老和新鮮,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映現大上海的滄桑變遷。”就這樣,主創團隊開始了“微博尋人”之旅,隱身於微博網友這一群體之中。最終,劇組從微博空間裡邀請了“荷賽”攝影金獎的媒體人陳慶港,生於上海書寫上海的女作家任曉雯,長期拍攝上海風貌的攝影師“蓆子-上海”,上海音樂學院教師“爵士貓兒”,還有與猶太丈夫定居上海的女孩“Lucy燕子”。他們出現在紀錄片中,為觀眾推開了一扇扇塵封的門。
據介紹,新媒體的運用成為《對照記:猶在鏡中》最大的亮點。微博的虛擬空間出現在片中,微博網友七嘴八舌的討論也是他們自己真實的聲音。劇組徵集網友朗讀微博跟帖內容的音頻,結果收到了300多條手機錄製的聲音。這種“話語場”的營造,帶來新鮮的聽覺體驗。微博空間的互動,成為結構該片的敘事主線;一位位老照片中人士的後代,通過微博訴說情懷,也直接成為紀錄片中出現的人物形象。別具匠心的手法,打造出一張前景清晰、背景寬闊,影調迷離又景深悠遠的上海肖像。
發行信息
2013年7月24日,紀錄片《對照記:猶在鏡中》首映儀式在京舉行。
於7月29日起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