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1956年陳西禾、葉明執導電影)

家(1956年陳西禾、葉明執導電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家》是上海電影製片廠1956年攝製的劇情片,由陳西禾葉明執導,孫道臨王丹鳳張瑞芳黃宗英等出演,於1957年3月上映。

該片根據巴金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和腐朽,以及青年一代覺醒的故事。

基本介紹

  • 導演:陳西禾、葉明
  • 編劇:陳西禾
  • 主演:孫道臨、王丹鳳、張瑞芳、黃宗英
  • 出品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
  • 對白語言:漢語國語
  • 中文名:家
  • 外文名:The Family
  • 類型:劇情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片長:121 分鐘
  • 上映時間:1957年3月 
  • 色彩:黑白
  • 出品時間:1956年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
長房長孫覺新,為人厚道,卻很軟弱,原與梅表姐相愛,後屈從於老太爺之命而與李瑞珏結婚。婚後,瑞珏對他十分體貼,但覺新總不能忘情於梅。
不久,梅也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在家。覺新的胞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老太爺嚴禁覺慧外出,並責成覺新嚴加管束,但覺慧仍活動如故,又與同學合辦《黎明報》,向封建勢力和軍閥宣戰,從而和老太爺心目中“德高望重”的馮樂山成了死對頭。
由於戰亂,老太爺的外孫女琴小姐偕梅表姐來高家避難。覺新與梅不期重逢,百感交集,相對嗚咽。覺慧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鳴鳳也以心相許,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
老太爺又為覺民聘定了馮樂山的侄孫女,但覺民與琴久已相愛,在覺慧的鼓勵下,覺民離家出走。
老太爺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皆酒色之徒,在外胡鬧事發,以致闔家不寧。繼又發生家產之爭,老太爺在氣憤中去世,陳姨太以封建迷信邪說為由,強迫瑞珏去鄉間分娩,致使瑞珏難產而死。
至此,覺新開始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到上海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備註
高覺新孫道臨高家大少爺
高老太爺魏鶴齡----
李瑞珏張瑞芳高覺新之妻,高家大少奶奶
錢梅芬黃宗英梅表姐
鳴鳳王丹鳳丫鬟,喜歡高覺慧,後投湖自盡
高覺慧張輝高家三少爺
高克聰蔣銳高家大老爺
周氏戴耘高家大太太
沈氏馬驥高家五太太
高覺民章非高家二少爺
張姑太太宣景琳----
張蘊華汪漪琴小姐
錢姑太太范雪朋----
張嫂謝怡冰----
陳姨太傅惠珍高老太爺的姨太太
高克明韓濤高家三老爺
高克定陽華高家五老爺
王氏狄梵高家四太太
高淑華胡小菡高家三小姐
婉兒王薇----
袁成於明德----
馮樂山鄭敏----
高克安程之高家四老爺
黃存仁張子良----
禮拜一朱莎----

職員表

製作人原著編劇攝影配樂剪輯美術設計造型設計錄音
祝宏綱巴金陳西禾許琦黃準 呂其明陳曦丁辰達旭林秉生
演奏
上影樂團
指揮
李秉申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家(1956年陳西禾、葉明執導電影)
    高老太爺
    演員:魏鶴齡
    高家的一家之主,曾經做過官,是個道貌岸然的封建禮教衛道士,蠻橫專制,頑固不化,一手製造了覺新、瑞珏、梅表姐的婚戀悲劇。然而,他所期盼的詩禮傳家、五世同堂終成泡影。
  • 家(1956年陳西禾、葉明執導電影)
    高覺新
    演員:孫道臨
    高老太爺的長孫。善良、厚道,卻很軟弱、隱忍。作為長房長孫,他上有祖父、叔嬸,下有弟弟妹妹,處處要給小輩們做榜樣,給家裡撐門面,家裡論發生什以事,他都得承受著四面八方的責難和非議,不能有自己的主張,連婚姻也只能任人擺布。
  • 家(1956年陳西禾、葉明執導電影)
    李瑞珏
    演員:張瑞芳
    覺新的妻子。是一位賢妻良母,溫存馴良,婚後對覺新百般體貼,即使發覺覺新與梅表妹藕斷絲連後內心雖十分痛苦,卻仍然隱忍不發,反而非常同情梅表妹。
  • 家(1956年陳西禾、葉明執導電影)
    鳴鳳
    演員:王丹鳳
    高府的丫頭,頗諳人情世故而又伶俐純樸,同時也性格堅強,勇於抗爭。她愛覺慧,但懂得階級懸殊,不敢奢望結合,只期能服侍他一輩子。在得知將被送給地主馮樂山為妾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毅然選擇自殺。
  • 家(1956年陳西禾、葉明執導電影)
    錢梅芬
    演員:黃宗英
    覺新的表妹,是受過封建道德教育薰陶的大家閨秀,與覺新青梅竹馬真誠相愛,卻被封建家長無情拆散。她出嫁後一年就成了寡婦,又受婆家刁難,不得不回娘家居住,生活悽苦。
  • 家(1956年陳西禾、葉明執導電影)
    高覺慧
    演員:張輝
    覺新的三弟,受到新思潮的感染,看到了當時社會和他所出身的腐朽家庭的醜惡、殘酷,感到強烈憤慨。他敢作敢為,堅強不屈,朝氣蓬勃,勇往直前,但是有時也難免有些幼稚。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因為孫道臨扮演的覺新有許多哭戲,所以他在劇組中的外號叫“孫大雨”。而張輝因為所扮角色覺慧每見大哥哭就發火,所以被劇組的人戲稱為“張恨水”。樣片送到北京後,電影局副局長陳荒煤看到覺新一共哭了八次,表達了反對意見,根據他的意見修改後,影片中覺新哭的次數減少了。
  • 對於拍攝《家》,孫道臨一開始有牴觸心理,因為他當時完成了《渡江偵察記》《南島風雲》等幾部戰爭片,扮演的是革命軍人,所以更想在部隊人物的創作上下功夫,但讀過陳西禾改寫的劇體後,他被深深打動了,決定接演這部影片。
  • 扮演覺慧的張輝原本是話劇演員,《家》是他第一次參演電影。為扮演角色,他不但閱讀了原著,還讀了巴金的自傳體小說《憶》。但是,由於不熟悉電影表演的特性,他一開始對影機和場記手裡的拍板非常不習慣,往往是導演喊開拍了,他卻被突如其來的拍板聲以及對著自己的攝影機搞得分神、發慌。
  • 為增加真實感,美工師丁辰親自到四川巴金的老家採訪影片中人物的原型,了解風土人情、地主家族的生活習慣和房屋園林的特點,收集了各種形象資料,以此為基礎設計了布景。

幕後製作

對原著的改編思路
《家》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成立後拍攝的第一部根據“五四”以來的文學名著改編的故事片。陳西禾耗時一年半將原作改編成電影劇本,在拍攝過程中還要不斷地聽到方方面面的意見,劇本也是邊拍邊改。但他和葉明兩位導演始終堅持影片的改編思路,對原小說的主要人物、主要情節大都予以保留。同時,在不削弱覺新戲份的同時,把覺慧放在比較重要的地位,試圖通過覺慧的形象使人們從那個可悲可怕的時代悲劇中看到希望。影片的表演、攝影、美工也都統一於導演的這一總體構思,追求現實主義與平實含蓄的美學風格。為表現將死的黑暗大院的感覺,在攝影棚內搭起的高家四合院並沒有畫棟雕梁。由於很多場景發生在冬天,為了讓演員找到角色的感覺,陳西禾讓女演員穿上符合時代背景卻也遮掩了她們苗條身材的棉襖,從而保留住這些戲所傳達的肅殺和沉重感。攝影方面則突破了當時通行的黑白分明、亮光為主的風格,採取了反差較小、層次豐富、柔和悅目的影調。
家(1956年陳西禾、葉明執導電影)
與原作者的分歧
上影廠的導演陳西禾原是巴金的朋友,巴金看了劇本的初稿和第四稿,並參加了劇本的討論會。在改編問題上,巴金原是期望影片選取小說中的一個部分作為再創作的主體,而捨棄其餘部分,成為一個自具中心、自有特點的作品;或者對小說進行全面改編,拍成上下集。但是,在影片開拍前,他並未能將自己的意見正式告之上影廠。在拍攝中,巴金數次到攝影棚看拍攝、看樣片,提出具體意見。例如,在覺新與瑞珏的關係處理上,他與陳西禾禾的看法不同,認為影片中覺新與瑞珏在一起時從不肯露一點笑臉,不太近人情。在服裝方面,巴金亦提醒過陳西禾讓女演員打扮的漂亮些才符合生活的真實,而陳西禾堅持自己的意見。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該片在攝影方面,人物造型逼真,畫面構圖優美,與主題思想、劇情氣氛融為一體。影片的表演藝術風格與導演對作品的基調的總體把握相統一,不外露、不膚淺,這在當時崇尚大喜大悲,追求大動作、大激情的社會審美思潮中無疑是頗具特色的。它是一部在當時難以被更多的人所理解,但後來又經受住歷史考驗的現實主義佳作。(中影協電影史研究部主任孟犁野評)
該片中張瑞芳、王丹鳳、黃宗英三位女演員利用典型環境中的人物在不同遭遇時眼神所起的變化,深刻揭露封建統治階級殘酷迫害無辜者的滔天罪惡。激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引起了人們對舊社會的極大僧很,從而產生出巨大的社會力量,藝術效果十分顯著。她們這種現實主義的表演方法不僅加強了影片的悲劇效果,而且真正體現了電影藝術的特色。(《電影評介》評)
負面評價
該片的改編可以看得出來是認真的, 是努力忠實於原作的,並且還有運用新觀點來處理歷史題材的好意圖,這些意圖在影片裡也確實得到了某些成功。但整部影片總使人感到表現似嫌不足,好像缺少一種激動人心的力量。主要原因還是對一些主要環節抓得不夠,表現得不夠充分。(《大眾電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