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呈現的多是上古時期的陶器、青銅器等,第二季主要講述春秋戰國和秦漢文明時期的文物。到了第三季,節目的歷史範圍從魏晉南北朝跨越到了隋唐時期。涵蓋了書法、繪畫、壁畫等多個門類,多維度展示了那個時代的技藝、審美、文化和生活方式。第四季是宋到清。有宋一代,瓷器的“形”與“色”達到了令後世望塵莫及高度,以致產生“宋瓷”這個隱含美學意味的專有名詞。“尚意”的書法、成熟的山水畫、新興的文人畫,無不帶著較前代明顯的個人色彩留下了濃重的印記。難以計數的湮沒於歷史中的大師們留存下許多令人驚嘆的雕塑作品。渾厚雄奇的元青花登上歷史舞台,並將千年青花瓷的輝煌帶上第一個高峰。文人意趣在這個粗放的時代得到了意外的發揚,讓世人得以看到輝映後世的山水作品。明清兩代世俗化生活,產生了無數與生活相關的物件。因此,服務於皇室宮廷的器物與文人旨趣成為傳世文物的兩大方向。
分集劇情
第一季:1.人頭壺
人頭壺的形神似在說話,人類的歷史中人是主角,人頭壺是人的造型。那個時候是母系社會,人頭壺體現了母性特徵,蘊育生命。
第一季:2.賈湖骨笛
把仙鶴的翅骨鑿成樂器,這是一次勇敢的嘗試,一支樸素的骨笛由此誕生,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還沒有那么講究,但先人們用神奇的靈感創造了一種樸素的樂器,並延續發展、不斷豐富。
第一季:3.陶鷹鼎
陶鷹鼎是中國遠古陶器中最特別的一個,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塑。仰韶文化以彩陶為最重要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鷹鼎是唯一一件以鳥類為造型的。
第一季:4.龍山蛋殼黑陶杯
四千多年前,中國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時期,最質樸的材質邂逅了最巔峰的工藝,出土量極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千古絕唱。
第一季:5.紅山玉龍
在內蒙古翁牛特旗發現了一件神秘玉器,玉器雕刻的動物鼻頭上翹、眼睛微凸、顎下有格線狀的紋理,項背上似鬣毛,有飛騰的動感,造型簡素,玉質溫潤光潔。
幕後製作
該片攝製組足跡遍布中國,拍攝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餘處考古遺址,從3856268件文物中精選100件國寶。
《如果國寶會說話》採用短小的分集設定去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特徵與節奏,讓更多繁忙的現代人“快速充電”,了解文物背後的文化意義。
第一季每件文物的介紹都採用流行技術輔助製作。以“何尊”為例,由於其深埋於地下3000年,外部已被嚴重鏽蝕,底部的銘文已經氧化黯淡,為了讓觀眾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細節,分集導演在攝製中採用了3D掃描技術和全息傳存拓技術。
第二季在製作層面進一步加大多媒體新技術的套用,採用高精三維數字掃描、高清平面信息採集、多光影採錄技術、表面微痕提取技術、數字拓片、數字線圖、多光譜採集等 ,觀眾可以360度無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個細節。
第三季創作組針對每件國寶的特點、設計專屬的視覺體系。三維採集技術、微痕提取技術等,該片更採用了多種技術手段。基於不同的文物,研究方法不同、認識角度各異,或者採用8K技術呈現文物的藝術細節;或者以沉浸式體驗回歸歷史現場;或者以大數據算法模擬書法真跡,讓觀眾成為歷史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主創團隊
總導演 | |
---|
執行總導演 | |
---|
分集導演 | |
---|
總監製 | 張寧(第一、二季);顧玉才(第一季);關強(第三季);薛繼軍(第三、四季);陸進(第四季) |
---|
總製片人 | 史岩、陳培軍(第一季);范伊然(第三季);徐歡、羅娟(第四季) |
---|
製片人 | 徐歡、范伊然(第一季);羅娟(第三季);劉穎、李晨(第四季) |
---|
總攝影 | |
---|
預告片剪輯 | |
---|
文學統籌 | |
---|
撰稿 | 曾輝(第一季);王磊(第一、第四季);張弛(第二、四季) 汪喆(第一、三、四季);宋凌琪(第三季);崔寧、張越佳(第四季) |
---|
音頻製作 | |
---|
解說 | |
---|
聯合承制 | |
---|
獲獎記錄
發行信息
前期宣傳
2017年10月27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發布《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先導片。12月25日,《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在國家博物館首映。
播出信息
作品評價
《如果國寶會說話》一改過往國寶難以接近、束之高閣的威嚴感,以文物傳播文化、以文物梳理文明,從而實現了“構建中華文明視頻索引”的價值追求。紀錄片所普及的不僅是文物,也是中華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國藝術報》《光明日報》綜合評)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畫風雖然輕鬆,但態度卻足夠嚴謹、認真。如在介紹賈湖骨笛時,紀錄片以帶有水墨畫風的仙鶴動畫引出這支骨笛的誕生,而笛子演奏家吹奏出“1000年前的聲音”、“最遠古的聲音”的片段,更讓觀眾對這穿越數千年的笛聲,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新聞晨報》評)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通過“微紀錄”表達方式,讓沉靜的國寶“開口”講述傳奇,向觀眾展現了蘊藏在文物背後的深邃歷史和精彩故事,是一次古代文明與時代潮流的完美結合,是文化自信的高度凝聚。(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黃振春評)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以問題驅動,以回復國寶留言為引導,融合基礎學科,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喚起孩子對中華文明的感官認知;通過古老的文物激發孩子們對知識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他們綜合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光明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