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的足跡(2017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奮鬥的足跡(2017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奮鬥的足跡》是2017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國賢。

該書講述了一個東南沿海貧苦農家出身的青年,從木蘭溪到玄武湖,從锺山腳下到黃浦江畔,跋山涉水,不知成就了多少國防土木工程;50歲,他轉戰上海,從事技術難度大,安全風險高的人民防空工程事業;年逾六旬,他人生第二次創業,創辦上海三維公司。他一步一個腳印,幾十年如一日,在一個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一個個不平凡的業績。謝敬通,這個名字,雖然對於絕大多數莆田人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但他卻時刻不忘他的家鄉,掛念家鄉的教育,掛念家鄉的青少年。他雖已年近九旬,但他無心安度晚年,卻把自己省吃儉用省下的幾百萬巨款捐獻給莆田的教育事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奮鬥的足跡:莆田人 謝敬通
  • 作者:鄭國賢
  • 出版時間:2017年08月01日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380 頁
  • ISBN:9787532164448
  • 類別:傳記
  • 開本:16 開
作者簡介,書本目錄,精彩書摘,前言,

作者簡介

鄭國賢,福建莆田人,二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報告文學《漂泊的家園》《林蘭英院士》《紅與藍》《閩商十二家》《追逐太陽》《男兒腳下有黃金》,散文《夜望壺山》《蘭溪鼓韻》《木蘭出海》《魯迅韻鼻子》。長篇歷史小說《蔡襄》等,作品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多次獲福建省文學獎、福建省百花文藝獎等。

書本目錄

序 孫鈞
第一章 “界外”
第二章 省立高工
第三章 槍聲依舊驚心
第四章 “埭頭禹”
第五章 革命軍人的愛情
第六章 普陀山碉堡
第七章 好讀書
第八章 並無先進經驗
第九章 為許世友安裝空調機
第十章 柴書林“十不怕”
第十一章 獨立營營長
第十二章 社會關係
第十三章 上海是一部大書
第十四章 “深挖洞”現場
第十五章 人防辦副主任
第十六章 “鴛鴦樓”
第十七章 “謝敬通你真大膽”
第十八章 上海“鬧地震”
第十九章 太平洋上空歷險記
第二十章 任豫蘇的口述
第二十一章 埃米麗的敘說
第二十二章 美國華人
第二十三章 創建三維公司
第二十四章 進軍捷運市場
第二十五章 望向明天的目光
第二十六章 女兒與孫子們
後記一
後記二

精彩書摘

《奮鬥的足跡:莆田人 謝敬通》:
故鄉是美麗的。
許多文章都是這樣開頭的。我與傳主謝敬通有一個共同的故鄉——埭頭,但這一次,我頗費一番躊躇,我確實沒有勇氣說:我的故鄉是美麗的。
網際網路上曾經因為“魏則西事件”,掀起了一場針對莆田商幫的輿論大風波,網民都說:即使在福建,莆田都是福州下面的小城市,都排不上名次,如果不是遍布天下的莆田商人,誰能知道莆田這個地方!
網民普遍較年輕,其實他們的父輩都知道,莆田是一個文獻名邦,歷史上,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襄,南宋著名詩人劉克莊,以及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都是莆田人。莆田還出過20世紀50年代突破重重阻礙從美國歸來參與我國“兩彈一星”研製的女科學家林蘭英,她是“文革”期間手抄本《歸來》的女主人公;20世紀70年代給毛澤東主席寫信“告御狀”反映知青上山下鄉“開後門”的李慶霖老師;素有南戲活化石之稱的莆仙戲,其傳統代表劇目《琴桃》、《春江》,以及20世紀80年代幾度走紅大江南北的《團圓之後》、《春草闖堂》和《狀元與乞丐》等曾經在神州大地家喻戶曉。
在被全國網民認為沒有什麼名氣的莆田,我的家鄉埭頭,名氣更小。如果硬要說它有什麼名氣的話,那也是惡名或貧賤之名。我20世紀80年代初進莆田城時,鄰居女人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是“界外人”。女人說:“你一個大學生,用不著這么自卑自賤!”我大為驚愕,我回答說:“我這是自傲和自信呀!”
埭頭就屬於“界外”,而且經常被稱為“界外底”(比界外更差的地方)。
福建莆田沿海地區史稱“界外”。“界外”之名來自清初莆田的“遷界”政策。祖籍莆田的鄭成功於1647年(清順治四年)海上起兵抗清,至1661年,鄭成功部控制了莆田沿海的南日、湄洲諸島。清廷為阻隔沿海居民與鄭部的來往,困死鄭部,於1662年下“截界”令,強迫居民內遷,沿海核定新界線並築界牆,每隔五里即築一石寨,在“界外”實行堅壁清野政策。直至1680年,莆田沿海諸島方為清軍收復。康熙二十年(1683年),台灣納入大清版圖,莆田沿海復界。
關於“界外”的解釋出自《莆田縣誌》,是從中山大學教授吳重慶《孫村的路》一書中轉引的。他在書中解釋說:
雖然“界牆”之存不過二十年,但“界外”之名卻一直沿用至今,並演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地方性歧視的代名詞。在莆田城裡及平原地區的居民看來,“界外”意味著邊緣、落後、貧窮、愚昧、粗魯。不過近二十年來,“界外”也漸漸在去“污名化”。“你們界外人能闖,有錢”,這是莆田城裡及平原地區居民對“界外”作出的史無前例的正面評價。從城裡人口裡說出的對“界外”的這一貌似不經意的逆轉性評價的背後,是“界外”人手胼足胝的“突圍”和翻身。
城裡人對“界外”的評價,其實大部分符合事實。埭頭所在的“界外”,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邊緣,也是經濟、文化及社會意義上的邊緣。“界外”實屬傳統所謂的“化外之區”。
謝敬通介紹上海三維工程建設諮詢有限公司的業務,其中最具形象指標的是公司承接的捷運和市政監理業務,它涉及全國二十多個城市:福州、廈門、寧波、杭州、上海、徐州、無錫、南京、合肥、蕪湖、太原、青島、北京、大連、蘭州、深圳、海口、三亞、長沙、武漢、烏魯木齊……他說:有些大城市,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緣故,所以上海三維公司根本就擠不進去,要不到自己的業務。
與這些城市相比,莆田和埭頭當然是小地方了。但地方小,人不能小,尤其是胸懷不能小,視野不能小。做到這些,除了站得高,看得遠,還得邁開雙腿,走出家鄉。
套用古人的話,就是:地瘦栽松柏,家貧走天下。
走遍天下的謝敬通用平靜的口吻款款深情地追溯故鄉和遠去的先人。
印象最深的是祖母。祖母在他5歲時去世,留在他童年記憶里的印象祖母是一個70齣頭老婦的模樣。從他記事起,奶奶已不下地勞動了,專門在家照看孩子……她22歲那年,身患肺癆病多年的丈夫撒手歸西,把一個5歲、一個剛滿周歲的孩子丟給了她……剛強的女人沒有在厄運面前癱下來,她沒有原地不動死守在謝家。在掩埋了丈夫之後,她用籮筐挑著兩個兒子,鎖了家門,踏上了西去東嶠諸林的路,投靠娘家。女人一心只想把兩個兒子養大成人,這是她一生的希望。
……

前言

我與謝敬通先生從相識、相知到成為摯友和至交完全是由於緣分。1978年10月,我應上海市人民防空辦公室的邀約,參加了由上海市計委、建委、工業設計院、民用設計院、市政設計院、輕工設計院、第九設計院、同濟大學、交通大學等有關單位總工程師、研究員和教授們組成的專家委員會會議,會上,大家群策群力,分析研究了文化大革命期間上海市人防工程建設中暴露出來的一些不講科學、不要設計、沒有設計圖紙、沒有工藝規程、不顧工程質量的種種亂象。通過幾天的會議,大家統一了思想,分析了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找出了解決辦法,並建議由市人防辦成立的科研設計院,負責制定標準圖紙和人防工程設計基本要求,發給各單位參照執行,規定不符合設計要求的工程,一律不許開工。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上海市人防工作得到了迅速改觀,在全國人防工作的評比排名中,上海市從原來的全國排名倒數第二,躍進到全國排名第一名。1978年,上海市人防辦公室聘請我擔任工程技術顧問。當時我是同濟大學地下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我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和科學研究,儘管工作繁忙,但我仍儘量抽出時間參加上海市人防技術諮詢工作,協助完成了多處人防樣板工程的建設。在工作中,我與謝敬通先生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對他也有了進一步的熟悉和了解。知道他來上海之前,曾長期從事過許多重要的國防工程建設工作,還曾在職攻讀過同濟大學地下工程專業,這也無形中進一步增加了我們彼此之間的親近感。
1992年夏,謝敬通先生經上海市民防辦委任籌建上海三維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並任公司總經理,1995年,上海三維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改名為上海三維工程建設諮詢有限公司,公司資質升為甲級,服務範圍面向全國,我又被上海三維工程建設諮詢公司邀請擔任公司技術顧問。就在我被邀請為工程技術顧問的這些年裡,我對謝敬通先生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我親眼目睹謝敬通先生以身作則帶領公司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全體員工艱苦創業的動人情景,從他的一舉一動中,我對他獲得了一個深刻的印象:工作極端認真負責,頭腦清醒,作風嚴謹,注重調查研究,強調理論聯繫實際。技術講規矩,對質量嚴要求,講究工作效率,提倡無私奉獻,說他是一位優秀的科技工程人員和出色的國家管理幹部,完全當之無愧!
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年齡都大了,2014年謝老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我本人一直在職,國家不讓我們退休,現在是“離休在職”。這次他請我為他即將出版的傳記寫序我很樂以從命。我仔細閱讀了這本書出版前的書稿,知道他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為國家、為人民做了許許多多的貢獻,特別是他退休之後,心繫家鄉福建莆田教育事業,慷慨無私地為家鄉教育捐款,資助家鄉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顆愛心,尤為令人敬佩!今天,謝老雖年近九旬,卻仍像一個朝氣蓬勃、熱情如火的年輕人,時刻想著為他人、為社會做點實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細心的讀者們,一定能從閱讀這本書里,學習謝老的高尚品質和待人做事的踏實風格,心懷祖國,嚴以律己的精神,吸取其有益的營養。是為序。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