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2015年曹海濱執導的紀錄片)

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2015年曹海濱執導的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是由江蘇廣電總台出品,曹海濱執導的文獻紀錄片。該片於2015年12月7日在央視科教頻道和江蘇衛視播出。

該片以1937年留在南京的西方親歷者、勇於反省日本戰爭罪責的侵華老兵和積極探尋歷史真相的日本普通民眾以及歷史學者為第一視角,用大量當事人的原始材料和文獻檔案來還原歷史、揭示真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
  • 類型:文獻
  • 出品公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拍攝地點: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丹麥
  • 首播時間:2015年12月7日
  • 導演曹海濱
  • 編劇曹海濱
  • 製片人:蔣文博
  • 集數:10 集
  • 每集長度:39 分鐘
  • 線上播放平台:央視網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主創團隊,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紀錄片《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講述了和南京大屠殺息息相關的10位外國人的故事。德國人約翰·拉貝,美國人約翰·馬吉、明妮·魏特琳、喬治·費奇、羅伯特·威爾遜、貝德士、丹麥人辛德貝格等,他們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冒著生命危險留在了南京,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免遭屠戮,並記錄下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還有勇於向中國人民懺悔的原侵華老兵東史郎、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日本普通民眾松岡環和歷史學者笠原十九司,他們對日本人歷史認識的錯亂感到震驚,努力將歷史真相告訴更多的日本人。

分集劇情

選集
第1集
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占南京,血腥屠殺30萬人民。約翰·馬吉作為牧師派駐中國,在中國經歷了南京淪陷的殘酷的一切。他真實地拍攝和記錄了在1937年地獄般的殺戮時刻。約翰·馬吉將膠片交給喬治·費奇,他帶著膠片乘坐日本軍列前往上海,與田伯烈一起編輯視頻送往美國。馬吉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出庭作證,向法庭陳述南京的所見所聞。
第2集
明妮·魏特琳,美國基督會在中國的女傳教士。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她積極營救中國難民,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保護了上萬名中國婦孺難民,這使得她們避免了被日軍送到軍隊慰安所和軍營而遭受日本士兵性奴役的危險被稱作華小姐的魏特琳成了全南京城裡中國人心目中的"天使"。
第3集
在南京大屠殺之後,一位面色凝重的西方人攜帶者8盤膠片坐上了火車,這些照片裡記錄著日軍屠殺難民和中國士兵的鐵證,這個人就是當時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總幹事喬治·費奇。生於中國,為中國服務的費奇將中國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
第4集
約翰·拉貝,1882年出生於德國漢堡,1930年,拉貝被任命為南京分公司經理。1934年,為了得到德國政府的資助開辦德語學校,拉貝加入納粹黨。日本侵華後,戰火很快波及到南京。1937年,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正式成立,拉貝任主席。南京淪陷後,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保護了大約25萬中國難民。
第5集
1937年冬天,在南京超過30萬中國人在日軍的屠刀下遇難,成千上萬死裡逃生的難民身負刀傷、槍傷和燒傷,危在旦夕,羅伯特·威爾遜是當時南京城裡唯一的外科醫生。南京鼓樓醫院是羅伯特·威爾遜當時工作的地方,羅伯特·威爾遜能講一口流利的中文,他甚至能寫出中英文對照的講義,原來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羅伯特·威爾遜的工作很是繁重,他為了堅持做手術,甚至給自己身體打激素。羅伯特·威爾遜在南京期間寫了很多書信,而那段歷史卻是他不願再想起的痛苦回憶。對於他的子女,他是個英雄,而那段歷史又是那么的慘烈。
繼續看6-10集
選集
關閉

幕後製作

2015年3月起,該片創作團隊分成7個攝製組用近半年時間輾轉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德國、丹麥等國家和地區,尋訪南京大屠殺西方親歷者的家屬。採訪對象包括1937-1938年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約翰·拉貝之孫、委員會總幹事喬治·費奇之子、在江南水泥廠保護難民的辛德貝格的弟弟和外甥女、德國人卡爾·京特的夫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代理院長明妮·魏特琳的侄孫、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的兒子、金陵大學教授貝德士之子以及金陵大學鼓樓醫院醫生羅伯特·威爾遜的子女等西方親歷者後人。創作團隊還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美國國家檔案館、德國外交部檔案館、日本橫濱報紙博物館和丹麥奧胡斯市州立圖書館查詢拍攝了大量珍貴檔案。包括曾在江南水泥廠保護中國難民的丹麥人辛德貝格的相冊、保存在德國的拉貝日記原件等等。在日本,攝製組找到了一位日本記者留下的跟拍原侵華老兵東史郎10年間在各地尋找證據、追求歷史真相的95盤錄像帶。

主創團隊

總策劃
王燕文
出品人
卜宇
總監製
陳輝
統籌
蔣小平
歷史顧問
章開沅、朱成山
學術顧問
張連紅、張生、楊夏鳴、姜良芹、王衛星、劉彥軍、董為民、戴袁支、嚴海建
製片人
蔣文博
總編導
宣傳推廣
殷敏利、李響、季建南、茆曉明、陳林康、陳劍、何可一、嚴謹
文學統籌
鄧建永
編導組
戴波、王春曉、王富俊、何蓉、盧昆、劉鳴、高巍、余雯、張浩、葉素琴、羅辰、王曉慧、王曉慧、龐建、夏凌雲、杜珺、汪適、徐喬伊、曹睿
攝影組
王富俊、孫培強、沈建平、王虎、曹睿、張浩、何佳、閔峰、汪適
執行製片人(日本攝製組)
劉斌
編導(日本攝製組)
王翔、高艷
攝影(日本攝製組)
西村秀樹(日本)、生田一志(日本)、真玉晃太郎(日本)
執行製片人(美國攝製組)
Leo Shi Young(美國)
助理製片人(美國攝製組)
楊瀟葉、劉祥
攝像(美國攝製組)
潘辰捷、陳葉銘、Jonathan Juntado(美國)
協調(美國攝製組)
James Allen(美國)、XiaoLin Zhun(美國)
解說
蘇揚
音樂編輯
周小明
作曲
Rainer Granzin(德國)
錄音
高傑
縮混
林道鵬(馬來西亞)
導演
朱蘭亭
攝影
馬天亮
道具
達仲
燈光
祁永宇
服裝
夏紅兵
剪輯
孫永生、李傑、姬博雅、高玉巧、孫凱、梁坤、吉風頌
視覺導演
王凱
特效
孫靜、王龍飛、喻興誠
編導助理
韓梅、楊瀚、梁坤、楊丹、張煜敏、徐小惟、於方、王璐、藺琳、許冰清、武恆、徐月瑤、李臻
攝影助理
吳業輝、郭靖、張文健、吳新炎、許晉馥、伍博、劉潤宇
資料總監
童強
資料統籌
張洪英
資料
霍梅、朱健、許鵬、王芳
翻譯
劉鳴、常嫦、姜銀花、秦凌、徐小惟、姜玉春、鹹曉青、白諦、包建明、潘周聃
製片
梅小磊、高義鵾、王幫銀
製片主任
許小平、趙文華
技術總監
蘇琦、薛兵
特別感謝
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托馬斯·拉貝
資料提供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市檔案館、南京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美國斯坦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美國國家檔案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哈利·瑞森中心、德國外交部檔案館、日本橫濱報紙博物館、丹麥奧胡斯市州立圖書館
協助拍攝
日本日中和平研究會、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南京鼓樓醫院、南京市金陵中學、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出品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

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
獲獎者
結果
2016年6月6日
2015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優秀理論文獻片獎
《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
獲獎
2015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優秀導演獎
2017年11月20日
江蘇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獲獎

發行信息

前期宣傳
2015年12月6日,該片在南京舉行首映式。
播出信息
播出日期
播出平台
2015年12月7日
央視科教頻道
江蘇衛視
荔枝網
2015年12月8日
央視網
2015年12月
江蘇公共·新聞頻道
江蘇教育頻道
江蘇國際頻道

作品評價

《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以一種新的視角“口述”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作為一部嚴肅的紀錄片作品,該片不但走訪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知情者和當年親歷者的後人,而且在許多檔案館、圖書館查閱了大量的珍貴史料,將歷史和現實相互勾連,使一部沉重的題材變的鮮活生動,可視性很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潘敬國評)
《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首創以外國人的視角記錄南京大屠殺。以往南京大屠殺題材的紀錄片創作,多為全景式描述,聚焦事件本身。該片則通過回顧外籍親歷者的人生遭遇,通過大量第一手原始資料來重新審視南京大屠殺,凸顯客觀性,反證了歷史真實(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王衛星評)
《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通過人來呈現史料,構建了故事裡有故事、人物里有人物的敘事框架,發出了多重的聲音,客觀而平實,顯現出創作者的自信和平等,其表述超越了國家的立場。該片在敘述人物故事時,把史料與個人命運串聯起來,賦予歷史以溫度,使真相得到呈現。該片的拍攝方式、鏡頭語言和構思具有國際視野,對歷史真實影像的還原回歸了紀錄片的本質,堪稱研究南京大屠殺影像的精品之作。這樣的呈現,才能真正體現紀錄片的本源,即貫穿始終的深刻的理性力量(蘇州市影視家協會秘書長顧翔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