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紀事

城鄉紀事

《城鄉紀事(套裝共2冊)》開篇文章《最後一季麥子》,寫的是自己的父親,聲情並茂,感人至深。“秋後,我們弟兄第一次獨立在自己的承包地里播下了麥種,沒有了父親的呵斥聲,沒有了木耬中吊斗的咣當聲,八月的麥地比往年清冷了許多。我知道,父親和與我們生計有關的麥子將徹底離我們而去。望著沒有牛馬的田野,我突然發現,現代化竟然讓農業變得這么單調和枯燥,說不定哪一天,糧食可能會從那些冰冷的機器中直接生產出來。那一刻,我真的希望父親從那個黑洞洞的世界裡站起來,痛痛快快地罵我們一嗓子。”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可以說,天下文章,唯真情不破。 《城鄉紀事(套裝共2冊)》寫人寫事,娓娓道來,帶著“些微的感傷”與愛以及親情,把生命的印記銘刻在樸實的白紙黑字之中。我喜歡這樣的書寫,喜歡這樣平實如水的敘述,正如我喜歡清淡的菜蔬和微苦的茶以及世俗的喜怒哀樂與人間的摯愛真情。也許因為這樣的寫作逃避了宏大的敘事,作者才能在於自己的天地里做精神的漫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鄉紀事
  •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 頁數:538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傅興奎
  •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14700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城鄉紀事(套裝共2冊)》共散文卷和小說卷。主要內容為風吹往事,最後一季麥子,與一頭毽牛有關的農事,父親的果園,艱難歲月中的穿衣接力,纏繞在轆轤上的井水,爐火煨熱的日子,家有小店,走過嚴冬,閒話冬天,有些東西注定要成為記憶,夢裡夢外,同赴七月,生命中永遠的幾縷青色,頭巾上的牙痕,刻在頭巾上的牙痕,高中老師三憶……

作者簡介

傅興奎,甘肅省寧縣人,畢業於慶陽師專中文系,20世紀80年代開始創作,先後在各類刊物上發表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文學評論等,出版《與清風對坐》《高考作文應試與寫作》《作文知識能力點訓練》等著作。先後獲得改革開放三十年報告文學金獎,“中儲糧杯”朗誦詩創作一等獎,首屆慶陽優秀圖書獎等多項獎勵。現為甘肅作協會員、慶陽作協理事。

圖書目錄

《城鄉紀事—散文卷》目錄:
風吹往事
最後一季麥子
與一頭毽牛有關的農事
父親的果園
艱難歲月中的穿衣接力
纏繞在轆轤上的井水
爐火煨熱的日子
家有小店
走過嚴冬
閒話冬天
有些東西注定要成為記憶
夢裡夢外
同赴七月
生命中永遠的幾縷青色
頭巾上的牙痕
刻在頭巾上的牙痕
高中老師三憶
無法拾起的記憶
我的先生張劍
痛苦的碎片
記憶的碎片
溫暖的聲音
董志塬漫筆
冬雪大年
春風裡的薺菜
曾經為糧的苜蓿
溫暖或遙遠的聲音
山中獨戶
牛皮燈影里的環縣
荷包飄香
鉸花花
行走的感覺
窗子外面
看雲聽水
九寨溝看水
嶽麓漫品
橋山拾翠
靜候春天的到來
被雪瀰漫
風中的葉子
被烏鴉啄傷的果子
在秋天的原野上尋覓
九龍川桃花
逝水年華
心中有方潔白的紙
閒來翻騰
油印刊物
被詩歌叫醒或者鍍亮
感謝高考
學生或學生時代
我的非教學課件
彼黍離離
《青白鹽》的新歷史主義傾向解構
從《味道》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看當代農民工的情感缺失
懷揣星辰真心問情——蕭蕭眉兒散文品讀
尋找根的感覺——讀何鴻政的《走過森林》
《殘紅》悲劇精神淺析
黃土地上的情結——讀彭金山《象背上的童話》
平常的天空——陳默鄉土詩品質淺談
……
《城鄉紀事—小說卷》

後記

大約在2005年上半年,受一些文朋舊友的鼓動和網路文章的啟發,自己中斷了十年的寫作終於得以延續,由於長時間沒有動筆,除開始幾篇有點艱澀之外,接下來一段時間寫得竟非常順手,大有一種枯木逢春的感覺。一些在部落格上看過我文章的朋友都評價我文筆不錯,紛紛建議我編一本散文或隨筆集子。為此,我心動了好長一段時間。但我之所以遲遲下不了決心,並且把出書的事情一推再推,主要是對自己在匆忙之中鼓搗出來的那些雞零狗碎的文字缺乏應有的自信。記得著名作家莫言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會唱歌的牆》時,就曾謙虛的稱自己的作品為一盤羊雜碎,說自己多年來除了寫小說和劇本之外,還寫了這么多的胡言亂語,是為了版稅和襯托其他作家的散文而出版的。閻連科先生在他的散文自序中同樣也表達了自己在散文面前的恐懼感和敬畏感。有成就的大作家尚且如此,我就更沒有理由認真對待自己筆下的這些文字。
前代文學家告誡過我們,文章之學,先工而後巧。詩歌的語言要高度凝練,要有物境、情境和意境,小說要有人物和故事情節,要有矛盾衝突和細節刻畫,談到散文時只是含糊其辭地說了句形散神不散就沒有了下文,至於隨筆,更是無人為其定義寫作規則。於是,很多人就把小說和詩歌之外的那些凡事俗物全都歸入了散文或者隨筆行列以冒充文學。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給讀者造成了一定的誤區,也抹殺了散文和隨筆的藝術價值。
諳熟寫作之法的人都知道,一篇散文或者隨筆的產生其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是一種看上去親近思考起來悠遠的文體,優秀的散文既有詩歌的神韻,也有小說的細節。既是人生百味,也是物象事理。講求意境,卻萬萬不可如詩,需要思辨,卻又不是哲學隨筆。和風淡雲,細水流韻,儼然一幅濃淡適當的山水畫:碧玉沉江,清純悠遠,猶如一壺至清至醇的功夫茶。
比之小說的渾厚和詩歌的洗鍊。散文更富生活的氣息和不俗的價值。由於自己性格粗放,遇事容易激動,很多東西還沒有在自己。中醞釀成熟,就急乎乎地寫了出來。這種做法與散文和隨筆寫作時所要求的淡定和深沉相去甚遠。所以,缺少有分量的作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多年的寫作生活,使自己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文字如同草木,之所以枯榮更替,都是因為生命的輪迴,如同石頭泥巴,貌似死物,但也有產生和消亡的時候。這些很難稱為散文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個人的心路軌跡和情感歷程,如果把它爛在肚子裡等待機會成熟,可能會成為一種偷懶或者拒絕接受批評的託辭。我之所以將其和盤托給大家,就是希望自己今後再寫這類東西的時候,能夠克服因為衝動帶來的膚淺、魯莽和粗疏,神筆慎言,求工求整,爭取為讀者奉上滿意的文字。
修改,校對,再修改,再校對。從3月到現在,這些雜草叢生的文字藤蘿糾纏著我,小修小補不濟事,傷筋動骨沒精力。為此,我幾乎耗去了半年多的時間,怪只怪自己當初用心不專,下筆太過隨意。也罷,近六個月的煎熬算是文學給自己的一次嚴厲的懲罰和一個深刻的教訓。往後寫文章的時候,說什麼再也不敢那么率性和粗心了。
傅興奎
2010年6月於嘉馨園新居

序言

發現日常生活的美——傅興奎散文一瞥
樸素(天涯文學主編)
對散文下定義是個危險的事,譬如所謂的新散文寫作,實實在在看不出新在哪裡。故而對那些炒作的概念散文一向不感興趣。法國學者羅蘭·巴特曾經宣稱“揭穿資產者社會製造神話的幻想”,拒絕為“勝利的意識形態”所利用。在一個遍地散文的娛樂年代裡,我們也要警惕那些插著各種標籤的偽散文,揭穿偽散文所製造的神話幻象。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自從這個世界有了人類,散文便如影隨形,融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的散文,其實就是在日常生活里發現美,發現驚喜,發現被遺忘的人與事。已經有多年創作經歷的傅興奎並不以散文家自稱,但實實在在地寫出了許多充滿生活氣息的散文。他的散文集《城鄉紀事》就是這樣一部記錄了個人靈與肉生長的痕跡,記錄了往事,記錄了自身的靈魂安頓的好作品。
翻閱《城鄉紀事》,隨著作者的筆墨走入“風吹往事”,感受“溫暖的聲音”,看到“頭巾上的牙痕”,寫下自己的“學生時代”。“說來很慚愧,生在世代耕耘的農家,身在號稱糧倉的隴東,我卻一點也不喜歡麥子收穫的過程。”作者對鄉村的態度很直率。並不像那種偽鄉村寫作者一味地靠編造對農事的熱愛來吸引讀者的眼球。《城鄉紀事》寫人寫事,娓娓道來,帶著“些微的感傷”與愛以及親情,把生命的印記銘刻在樸實的白紙黑字之中。我喜歡這樣的書寫,喜歡這樣平實如水的敘述,正如我喜歡清淡的菜蔬和微苦的茶以及世俗的喜怒哀樂與人間的摯愛真情。也許因為這樣的寫作逃避了宏大的敘事,作者才能在屬於自己的天地里做精神的漫遊。
寫作緣於對生命的敬畏。世上那些會寫文章的人,幾乎用全部的人生去學做文章了,不大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而傅興奎對寫作卻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他深知寫作僅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他才能憑著一己的興趣隨意書寫。他的文章少有故弄的玄虛,少有欺人的大話,少有浮泛的油滑。作者所談,皆能從自己切身感受出發,洗盡鉛華,獨具慧眼,以卓越細筆,描繪人間生活情態,常有惕然驚,心的刻畫。譬如他在《家有小店》一文里這樣寫道:“當然也有背後說不是的,說態度不好錢賺膩了,說為富不仁氣高了,有說我不講人情宰熟人的,有說我缺乏道德騙小孩的,不滿意見足足能填一大本。”這就是他對人生世相有切身的體驗。生活里有歡喜也有悲傷,真正的散文就是不拒絕對一切現實的書寫。
散文需要真情的灌注,譬如朱自清的《背影》,譬如魯迅的《藤野先生》等。沒有真情,僅僅只是浮華的文字,不會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城鄉紀事》開篇文章《最後一季麥子》,寫的是自己的父親,聲情並茂,感人至深。“秋後,我們弟兄第一次獨立在自己的承包地里播下了麥種,沒有了父親的呵斥聲,沒有了木耬中吊斗的咣當聲,八月的麥地比往年清冷了許多。我知道,父親和與我們生計有關的麥子將徹底離我們而去。望著沒有牛馬的田野,我突然發現,現代化竟然讓農業變得這么單調和枯燥,說不定哪一天,糧食可能會從那些冰冷的機器中直接生產出來。那一刻,我真的希望父親從那個黑洞洞的世界裡站起來,痛痛快快地罵我們一嗓子。”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可以說,天下文章,唯真情不破。
風吹往事,我們對那些過去的人與事往往有著難以忘懷的記憶。這種記憶一旦化為文字,就會成為百看不厭的好文章。譬如此書里的《高中老師三憶》《心中有方潔白的紙》《春風裡的薺菜》等等,文字清淡如水,讀來別具味道。散文之大,包容一切。反抗黑暗,張揚獨立之思自是一等一的文章。不過每個人的性情與思想不同,傅興奎筆墨所及,都是身邊的小事,卻灌注了一己的深情,往往打動我們柔軟的內心。大道至簡,在沒有花哨的架子裡,作者寫出了細微的感悟,深深地穿透了事物的表面,是對事物內質的剖析。瀏覽這樣的文字,讀者的心就會變得溫柔明亮。我們已經習慣於“革命不是談情說愛”的教育了,當粗糙與暴力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與溫柔就有了十萬八千里的距離。我們一下筆,凌厲的殺氣已經透散出來,化作匕首、投槍。傅興奎這種簡潔深情的文字,正好驅散了文字的暴力,把人拉回到世俗的生活情懷裡,其創作之功,實莫大焉。
散文是一種極其隨意的文學題材,唯其隨意,容易寫而最難寫好。在《城鄉紀事》里,作者把生活的體驗細緻化,譬如《春風裡的薺菜》一文里,作者寫道:“時令尚旱,可憐的薺菜芽兒剛剛冒出土皮,看上去雖然細碎恬淡,但卻精神抖擻。薺菜長著齒狀的葉子,或青綠或墨綠帶褐色,與麥苗和其它雜草的區別非常明顯,因為生長稠密的原因,薺菜挖起來不算太費勁,往往一鏟子下去,就是一大把薺菜。”我們都經歷過那個年代。在地頭裡挖野菜,對這樣充滿生活細節的文字有一種共鳴。生活需要常識,文字需要真實。散文不是為了歌功頌德,而是寫出生活里的阜微、希望、哀傷、歡喜,這樣的文字就是好散文。
在世俗的情懷裡說長道短,但並非拒絕精神的交流。在《城鄉紀事》的第六輯,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精神深度的關注。譬如在小說《青白鹽》里發現“新歷史主義傾向的解構”,從小說《味道》中的人物形象來看“當代農民工的情感缺失”,甚至把目光凝注在網路博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她的每一篇散文從最原始的生活層出發,穿越情感層、性靈層,直達生命意識,體現出罕見的語言穿透能力,洋溢著一種先天很足的靈氣,她無意追求深刻,但卻清澈見底,她用輕巧而富有韻致的語言涵蓋了一切。”(《蕭蕭眉兒散文品讀》)
前人說過,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頭布袋。傅興奎的散文固然真實,但並非沒有曲折。他的曲折在於對情感的反覆追問,“姐姐們做的壽衣儘管不大不小,可在我們看來,它穿在您的身上,卻是那么的彆扭和生硬,因為它壓根就不是屬於母親您的色彩。那雙表姐花了大功夫做的繡花鞋,還有鞋底上那些濃艷的花朵,像一朵朵燃燒的火苗,燒灼著我們的感情。”(《刻在頭巾上的牙痕》)在這種情感的強烈追問里,作者寫出了人間的摯愛與深情的記憶。《城鄉紀事》仿佛一杯潔淨的水,沒有花哨的包裝,沒有偽飾的巧語,對於尋找平凡生活之美的人卻是不可缺少的。風吹往事,發現日常生活的美。讀完《城鄉紀事》,你的內。會產生一種平常的感動,我對這樣的散文寫作抱以深深的敬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