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1982年蔡繼渭 、谷德顯執導的電影)

四渡赤水(1982年蔡繼渭 、谷德顯執導的電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四渡赤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蔡繼渭谷德顯執導的革命歷史題材戰爭電影,由古月主演,於1983年上映。

該片講述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運籌帷幄,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勝利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的故事。

基本介紹

  • 導演蔡繼渭谷德顯
  • 編劇:黎明、王昊、王願堅、李傳弟
  • 主演古月
  • 出品公司: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
  • 對白語言:國語
  • 中文名:四渡赤水
  • 類型:戰爭、革命
  • 製片地區:中國
  • 片長:156 分鐘
  • 上映時間:1983年 
  • 色彩:彩色
  • 線上播放平台1905電影網 、愛奇藝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演員更換,艱苦拍攝,地方支持,角色塑造,人物化妝,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率3萬紅軍來到赤水河畔,並與堵截紅軍的川軍相逢。毛主席、周副主席、總參謀長劉伯承對形勢進行了認真分析,決定立即搶占附近渡口以擺脫敵人。紅軍一渡赤水進入雲南扎西地區,蔣介石命督察室主任王道之對紅軍加緊圍剿,王道之趕到貴陽,並調集四十萬大軍圍住紮西地區。紅軍認真研究了敵情,準備用運動戰對付敵人。於是,紅軍趁敵人重兵圍扎西黔北空虛之際,二渡赤水,奪取渡口。高翔率領瑞金團奇襲婁山關,解放遵義城。蔣介石聞知此事大發雷霆,命令重兵進攻紅軍,將紅軍消滅在烏江以北。毛主席經慎重考慮,決定三渡赤水。紅軍三渡赤水後又突然調頭四渡赤水,將敵人主力甩到了後面。蔣介石怕紅軍攻占貴陽,急調滇軍增援。但紅軍將疲憊不堪的滇軍牽到東面並給予沉重打擊。紅軍主力終於大步開進雲南,並從容渡過金沙江,開始了新的偉大征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備註
毛澤東古月張克瑤----
周恩來蘇林吳俊全----
朱德劉懷正----
劉伯承傅學誠----
高翔盧志啟----
盧青松唐國強----
蔣介石趙恆多----
王道之金安歌----
薛岳雷恪生----
紅軍連長程萬里戰裕民----
葛向光劉利年----
紅軍戰士葛天明愛新覺羅·寶珣----
羅參謀白志迪----
侯之擔劉江黔軍師長
滇軍師長孫渡盧高旭----
川軍師長郭伍趙守凱----
苗大爹高保成----
范天亮馮恩鶴----
-譚明娣----
-桂萍----
-邢濟舟----
興國團團長王學圻----
-李恩琪----
-楊菁----
-劉桐生----
-陸輝忠----
-王小鵬----
-張彭令----
-胡節娜----
宣傳隊員廖箐----
羅炳輝翟俊傑----
副官胡銘章----
楊森楊發鑫----
賴執中賈定譽川軍建平九二班師師長
川軍女兵田芙蓉----
川軍師長楊天友----
王陵基施躍文----
潘文華何祥鵬----
川軍俘虜楊立志----
俘虜李標----
林彪李雪健----
聶榮臻任廣智----
匪兵某部四連連長牧運根----
鹽妹子李平----
旁白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道具美術設計造型設計服裝設計視覺特效燈光錄音布景師
馬萬良  李久芳蔡繼渭谷德顯趙繼烈 龔藝群 王珈黎明、王昊、王願堅、李傳弟蔡繼渭 許連慶 徐建聲(副攝影)彥克王影  許陸初 魯崇增馮其孝  王寶才任回興  費蘭馨流虹  白麗君 王君茹孫玉樹  唐孝情柴山林(特技設計) 鄧影(特技攝影)劉繼新  劉雲奇吳漢標 沈國瑞衛轉興 (置景) 甘輝英(置景) 汪長松(繪景) 劉繼勝(繪景)
軍事顧問
郭化若、丁甘如、孟照輝
音響
童陵陵、王樂文
煙火
劉禮、靳文年
動畫設計
韓世平
動畫攝影
保德志
演奏
中央樂團交響樂隊
指揮
方國慶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四渡赤水(1982年蔡繼渭 、谷德顯執導的電影)
    毛澤東
    演員:古月
    配音:張克瑤
    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人。他政治、軍事上英明果敢、高瞻遠矚,生活中幽默詼諧、關心同志、善於聯繫民眾。他把辯證法運用在軍事上,採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變被動為主動,最終取得了常人所不能預料的偉大勝利。
  • 四渡赤水(1982年蔡繼渭 、谷德顯執導的電影)
    朱德
    演員:劉懷正
    紅軍總司令。為人坦蕩直爽,智勇兼備。在戰局緊張時刻,他命令司號員吹衝鋒號,冒著槍林彈雨,身先士卒奮勇殺敵。
  • 四渡赤水(1982年蔡繼渭 、谷德顯執導的電影)
    高翔
    演員:盧志啟
    紅軍瑞金團的團長,原為興國團團長。他對中國共產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具有很高的政治見識,在錯誤路線橫行時,他敢於對上級“瞎指揮”提意見,被從團長降為士兵。拔亂反正後,紅軍軍委任命他為瑞金團的團長。他率領瑞金團接受誘敵任務,身系三萬紅軍安危。在與黨中央失去聯繫時,他仍正確理解、自覺運用了黨中央的決策。
  • 四渡赤水(1982年蔡繼渭 、谷德顯執導的電影)
    盧青松
    演員:唐國強
    原為紅軍先遣工作團團長,後調任瑞金團政委,與高翔並肩作戰。在黑水鋪一戰中,他高舉紅旗親率戰士浴血奮戰,戰鬥勝利了,但他卻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 四渡赤水(1982年蔡繼渭 、谷德顯執導的電影)
    蔣介石
    演員:趙恆多
    陰險毒辣,老謀深算。在第五次圍剿中重創紅軍,令他站上了勝利的頂峰。得知紅軍渡過赤水後,他判斷紅軍正敗走石達開當年的路,他一邊調兵遣將圍剿紅軍,一邊企圖利用這個機會讓地方軍閥的軍隊與紅軍兩敗俱傷。
  • 四渡赤水(1982年蔡繼渭 、谷德顯執導的電影)
    王道之
    演員:金安歌
    行營督察室主任,受蔣介石之命到前線督戰並獲贈蔣介石親筆題詞的《曾文正全集》。在前線,他和薜岳等人指揮各路人馬圍追堵截紅軍,卻屢屢失敗,最終他自己也被紅軍擊斃。
  • 四渡赤水(1982年蔡繼渭 、谷德顯執導的電影)
    范天亮
    演員:馮恩鶴
    貴州赤水一帶的運鹽工,紅軍第一次搶渡赤水河時,高翔救下了被國民黨軍隊毒打的他,並慷慨地將僅有的一小袋鹽送給他的女兒。他感念紅軍的情義,忍著傷痛砸死把關的白狗子給紅軍打開通道。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

音樂原聲

片中插曲
曲名
作詞
作曲
《草鞋歌》
黎明
彥克

幕後花絮

  • 古月在趕往外景地土城途中出了車禍,右手受傷。但他右手敷上藥膏後,馬上就投入了拍攝。
  • 由於解放後遵義市的變化較大,所以導演選擇在赤水城拍攝“紅軍二進遵義”的場景。
  • 寶珣本來受邀在中日合拍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扮演角色,而且已經做好了出國拍攝的準備。但為了在《四渡赤水》中扮演紅軍戰士葛天明,他毅然放棄了出國的機會。
  • 在該片中扮演紅軍連長的戰裕民是合肥文工團歌劇隊的演員。該片導演在合肥物色扮演程萬里的演員時,看了好幾個人都不滿意,正準備去別的地方去選時,有關方面負責把在旁邊觀看下棋的戰裕民叫來,結果一眼被導演相中了。
  • 該片在拍攝紅軍和與匪軍戰鬥的場景時,由56015部隊的指戰員擔任群演。由於戰士們沒有當過演員,出於好奇心,一些扮演“死屍”的戰士忍不住坐起來看正在轉動的攝影機,副導演見狀急忙喊:“死了的不準動。”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結果
1984年
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特別獎
《四渡赤水》
獲獎
文化部1983年優秀影片
二等獎
《四渡赤水》
獲獎

幕後製作

演員更換

該片原定由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的演員劉振國扮演毛主席。劉振國於1982年2月隨劇組到達赤水河中游的土城正式投入拍攝。但是,樣片出來後,劇組發現他的體型較胖,不適合扮演20世紀30年代的毛主席。於是,導演決定改由八一廠的演員古月扮演毛主席。

艱苦拍攝

由於條件艱苦和不適應氣候,到達外景地後的半個月裡,80%以上的劇組人員感冒、發燒、拉肚腹瀉,但演員們為了影片早日與觀眾見面,一邊打針、吃藥,一邊演戲,一個多月的時間中,攝製組的成員們平均瘦了十多斤,其中扮演高翔的演員盧志啟減重26斤,製片主任李久萬的皮帶朝里縮了四扣。儘管如此,演員們從不叫苦叫累。
該片中有許多鏡頭需要演員騎馬拍攝,但劇組有十多名扮演紅軍領導人的演員不會騎馬,於是曾要在馬術隊學了近一年的演員馮恩鶴自告奮勇擔任騎馬教練。其中,扮演劉伯承的傅學成在拍攝該片時已47歲,剛學騎馬時幾次從馬背上摔了下來。為了不讓他受傷,唐國強主動給他當馬夫,牽著馬跑。為了適應拍片需要,演員們每天清晨還要堅持爬山,開展爬山比賽。
高保成、劉江、唐國強等知名度較高的演員在該片中甘當配角。高保成在片中只有十來個鏡頭,但仍嚴格要求自己,虛心向其他演員徵求意見。此外,他還幫助劇組中的青年演員。扮演鹽妹子的李平在拍該片時只有17歲,是第一次上銀幕,在拍攝鹽妹子跪著請求參加紅軍報仇的戲時,她拍了好幾次都不成功,於是,高保成便跪在石子上為她做示範。

地方支持

該片在貴州省拍攝期間,拍攝得到當地大力支持。時任貴州省副省長的李廷貴多次接見攝製組,各地方政府也抽設得力幹部組成專門協拍班子,負責接待劇組,保證攝製組工作順利進行。劇組的第一個拍攝點習水縣的土城是紅軍一渡赤水的起點。劇組考慮到劇組和協拍部隊有三千人,而土城是個只有一條街、四千多居民的小鎮,拍攝會給當地帶來許多困難,想移到別處拍攝。但在習水縣委堅持下,劇組留在了當地拍攝。每天從四面八方來看望“紅軍”的當地民眾把土城擠得水泄不通,鎮上一度連吃飯住店都成了問題。為了拍攝“紅軍二進遵義”民眾夾道歡迎的場景,拍攝地赤水縣政府在短時間內集中了500多名身著20世紀30年代服飾、各種年齡、各種類型的民眾演供劇組挑選。

角色塑造

為了接近形似,適應四渡赤水時角色瘦高體型的要求,古月加大動運量,克服了貪食油葷、睡午覺的習慣,飯量也酌減一半。為了把握長征時期角色的外部形體動作,他設法收集了600多張毛主席的照片、畫片,反覆研究。開拍前,他在宿舍掛滿了毛主席的照片,桌上、抽屜里擺了許多毛主席的塑像和像章。出外景時,他將這些照片帶到外景地,口袋裡時時裝著印有毛主席形象的郵票,只要有空就看著它們琢磨如何表現人物的眼神、手勢、步態及講話時的習慣動作。與此同時,他轉錄了一些毛主席的講話錄音,逐句、逐字傾聽、琢磨、體會。他把看照片、聽錄音以及走訪時獲得的形象感受,分門別類記在筆記本上,在平時生活中注意模仿人物的神情動態、音容笑貌、舉止言談,從有意識的模仿到下意識化為自己的習慣動作。
除了追求“形似”,古月曾到長沙、湘譚、韶山等地體驗生活,沿著毛主席當年走過的道路參觀、訪問、座談,到軍事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查閱有關資料,從而感受毛主席與人民民眾的血肉感情,了解四渡赤水的歷史背景、作戰過程等。

人物化妝

根據導演“影片力求生活氣息濃郁和富有真實感,避免把領袖人物塑造成‘神’,也不要把反面人物化妝成青面獠牙的鬼”的要求,為正確體現出戰爭年代的時代氣氛和生活氣息,該片化妝師確定紅軍領袖和指戰員的化妝基調是久經風霜的棕色,人物造型力求樸實、健美,髮型力求自然大方。例如,在拍攝戰火烽煙的場景時,一改過去“不準給英雄人物臉上抹灰”的“清規戒律”,對紅軍領袖人物根據其所處的環境和身份、性格、年齡,在他們臉上、身上使用了氣氛妝,加菸灰、塵土、汗水,以求達到“風塵僕僕”的效果。
為了能儘可能在銀幕上真實地體現雙方領袖人物的形象,該片化妝組在進行肖像化妝時,努力熟悉並掌握人物的外形特點,蒐集有關人物的照片,例如蔣介石的照片蒐集了近50張,熟悉他們的生活習慣特點,找出演員與所扮演角色之間的相同之處和差別,通過造型化妝加以彌補。化妝師造用了“敷臘、薄膜”塑型法,直接在演員臉上雕塑。

影片評價

該片的成功之處便是把“四渡赤水”這威武雄壯的活劇形象的活劇形象地搬上銀幕,真實地再現了這次戰役的巨大場面,塑造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高翔、盧青松等紅軍指戰員的光輝形象,給觀眾進行了一次生動的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的教育。該片善於運用長短鏡頭,既展現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戰鬥場面,又表現紅軍指戰員的英勇。該片的不足之處一是所反映的戰役時代背景還交待得不夠清楚,二是缺乏生動故事的穿插,三是領袖人物中除了毛主席形象塑造得好些,其他人的形象顯得單薄。(《電影評介》評)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