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詩(唐代韓愈的五言古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山詩》是唐代詩人韓愈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先寫作詩的起因,刻鏤山形,鋪排山勢、描寫景物;中間插敘貞元十九年被貶南方時經過南山的情景;最後總承,又從不同角度,說出南山樸拙而奇特的一面。此篇可說是融合漢賦鋪張雕繪之工,又效法了杜甫五言大篇之體制,炫露文才,尚奇新,不忌誇飾。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山詩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韓愈
  •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山詩
吾聞京城南,茲維群山囿。
東西兩際海,巨細難悉究烏拒腳。
山經及地誌,茫昧非受授。
團辭試提挈,掛一念萬漏。
欲休諒不能,粗敘所經覯。
嘗升崇丘望,戢戢見相湊。
晴明出稜角,縷脈碎分繡。
蒸嵐相澒洞,表里忽通透。
無風自飄簸,融液煦柔茂。
橫雲時平凝,點點露數岫。
天空浮脩眉,濃綠畫新就。
孤撐有巉絕,海浴褰鵬噣。
春陽潛沮洳,濯濯吐深秀。
岩巒雖嵂崒,軟弱類含酎。
夏炎百木盛,蔭郁增埋覆。
神靈日歊歔,雲氣爭結構。
秋霜喜刻轢,磔卓立癯瘦。
參差相疊重,剛耿陵宇宙。
冬行雖幽墨,冰雪工琢鏤。
新曦照危峨,億丈恆高袤。
明昏無停態,頃刻異狀候。
西南雄太白,突起莫間簉。
藩都配德運,分宅占丁戊。
逍遙越坤位,詆訐陷乾竇。
空虛寒兢兢,風氣較搜漱。
朱維方燒日,陰霰縱騰糅。
昆明大池北,酷擊慨去覿偶晴晝。
綿聯窮俯視,倒側困清漚。
微瀾動水面,踴躍躁猱狖。
驚呼惜破碎,仰喜呀不仆。
前尋徑杜墅,坌蔽畢原陋。
崎嶇上軒昂,始得觀覽富。
行行將遂窮,嶺陸煩互走。
勃然思坼裂,擁掩難恕宥。
巨靈與夸蛾,遠賈期必售。
還疑造物意,固護蓄精祐。
力雖能排斡,雷電怯呵詬。
攀緣脫手足,蹭蹬抵積甃.。
茫如試矯首,堛塞生怐詬。
威容喪蕭爽,近新迷遠舊。
拘官計日用,欲進不可又。
因緣窺其湫,凝湛閟陰獸。
魚蝦可俯掇,神物安敢寇。
林柯有脫葉,欲墮鳥驚救。
爭銜彎環飛,投棄急哺鷇。
旋歸道回睨,達枿壯復奏。
吁嗟信奇怪,峙質能化貿。
前年遭譴謫,探歷得邂逅。
初從藍田入,顧眄勞頸脰。
時天晦大雪,淚目苦蒙瞀。
峻塗拖長冰,直上若懸溜。
褰衣步推馬,顛蹶退且復。
蒼黃忘遐睎,所矚鑱左右。
杉篁咤蒲蘇,杲耀攢介冑。
專心憶平道,脫險逾避臭。
昨來逢清霽,宿願忻始副。
崢嶸躋冢頂,倏閃雜鼯鼬。
前低劃開闊,爛漫堆眾皺。
或連若相從;或蹙若相鬥;
或妥若弭伏;或竦若驚雊;
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輻輳;
或翩若船游;或決若馬驟;
或背若相惡;或向若相佑;
或亂若抽筍;或嵲若炷灸;
或錯若繪畫;或繚若篆籀;
或羅若星離;或蓊若雲逗;
或浮若波濤;或碎若鋤耨;
或如賁育倫,賭勝勇前購;
先強勢已出,後鈍嗔浢譳;
或如帝王尊,叢集朝賤幼,
雖親不褻狎,雖遠不悖謬;
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
又如游九原,墳墓包槨柩;
或纍若盆甖;或揭若登豆;
或覆若曝鱉;或頹若寢獸;
或蛇若藏龍;或翼若搏鷲;
或齊若友朋;或隨若先後;
或迸若流落;或顧若宿留;
或戾若仇讎;或密若婚媾;
或儼若峨冠;或翻若舞袖;
或屹若戰陣;或圍若蒐狩;
或靡然東注;或偃然北首;
或如火熺焰;或若氣饙餾;
或行而不輟;或遺而不收;
或斜而不倚;或弛而不彀;
或赤若禿鬝;或熏若柴槱;
或如龜坼兆;或若卦分繇;
或前橫若剝;或後斷若姤;
延延離又屬,夬夬叛還遘;
喁喁魚闖萍;落落月經宿,
誾誾樹牆垣;巘巘架庫廄;
參參削劍戟;煥煥銜瑩琇;
敷敷花披萼;闟闟屋摧霤;
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超超出猶奔;蠢蠢駭不懋。
大哉立天地,經紀肖營腠。
厥初孰天張,僶微旋愉俛誰勸侑?
創茲朴而巧,戮力忍勞疚。
得非施斧斤?無乃假詛呪?
鴻荒竟無傳,榜滲備微功大莫酬僦。
嘗聞於祠官,芬苾降歆齅。
斐然作歌詩,惟用贊報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南山:即終南山,古稱中南、地肺、太一、周南,指長安城南群山,秦嶺山脈之一部。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去六百里。
2.茲:此,指終南山。維:或作“惟”,語詞。群山囿(yòu):謂群山匯聚之處。囿,園圃,引申為事物萃集之處。
3.“東西她循”句:謂東、西方均連線海洋,此為誇飾語。
4.山經: 記錄山脈的輿地書。地誌:輿地圖書。指《山海經》《漢書·地理志》之類的書籍。茫昧:不明白、不清楚。非受授:不是親自得古人傳授,無法流傳告知夜贈櫃充後世。
5.團辭:結撰文辭。提挈(qiè):提綱挈領。念:恐。
6.休:止,指停止寫作。諒:信,實在。經覯(gòu):經行親見。覯,同“遘講斷幾”、“逅”,遇見。
7.戢戢(jí):眾峰聚集貌。相湊:相聚。
8. 蒸嵐:蒸騰的山氣。嵐,霧氣。澒(hòng)洞:瀰漫無際貌。通透:顯露。
9.飄簸(bǒ):飄蕩。簸,播揚。融液:霧氣凝成的水。煦:陽光溫暖。
10.平凝:平展而凝止不動。
11.脩(xiū)眉:長眉。《西京雜記》卷二形容卓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此“倒喻”為遠山如眉。濃綠:指山上青綠色的草木。畫新就:有如眉黛剛剛畫好。
12. 孤撐(chēng):孤峰獨立。撐,同“撐”。巉(chán)絕:巉岩絕壁。巉,峻。海浴褰(qiān)鵬噣(zhòu):形容山如大鵬從海中出浴,張開其喙。褰,提起,舉頭貌。喝,鳥嘴。
13.沮洳(rù):土地低濕處。濯濯(zhuó):光明貌。
14.嵂(lǜ)崒(zú):高峻貌。含酎(zhòu):酒醉。酎,經過兩次以上復釀的醇酒。
15.蔭郁:草木枝葉茂盛。埋覆:掩藏覆蓋。
16. 歊歔(xiāo xū):熱氣上升。結構:聯結。
17.刻轢(lì):刻剝凌踐。轢,敲打。磔(zhé)卓:卓然挺立。磔,截裂肢體。癯(qú)瘦:形容瘦骨嶙峋的山峰。
18.琢鏤:雕,刻,修飾。
19.高袤: 崇高廣大。
20.雄太白:雄峙著太白山。太白山是終南山峰之一,在陝西省武功縣南,西連武功山,冬夏積雪,望之皓然,故稱“太白”。莫間簉(zào):沒有相匹配的。間,近。簉,副貳。
21藩都:屏衛都城。配德運:唐為土德,故以太白山藩垣帝都為配合德運。德運,秦、漢間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來配合王朝存滅,是為德運。分宅:分占位置,謂終南山自太白山分出來。占丁戊:以天干配五方,丁為南,戊為中,太白山在帝都之南,居秦嶺之中,故為占丁戊。
22.坤位:指西南方。詆訐(jié):謂凌暴。乾竇:乾位的地穴。乾指西北方,竇謂地穴。
23.空虛:天空。兢兢:本義為戒懼戰慄,此處形容嚴寒。風氣:指風。較搜漱:謂疾風:一陣陣更猛烈。搜漱,猶“颼颼”。
24.朱維:南方,此指山南。燒日:日光如燒,赤日炎炎。陰霰(xiàn):山背面的霰雪。陰,山北。霰,雪珠。縱騰糅(róu):恣意騰飛。糅,紛雜。
25.昆明大池:在長安西南,漢武帝時為習水戰而鑿,周圍四十里,唐德宗時又加修浚,引交水、澧水入池。去覿(dí):前去觀看。覿,相見。偶晴晝:正好遇上晴天。
26.困清漚(ōu):謂山影映現池水中,影像被池岸所限,故曰“困”。清漚,乾淨的池水。漚,水泡。
27.躁:急。猱狖(náo yòu):獼猴和長尾猿。
28.呀不仆:驚嘆不倒下。仆,同“撲”。
29.徑杜墅: 取路杜墅,欲由此登山。徑,通“經”。杜墅即杜陵,在今西安市南,古昆明池東北,本周之杜柏國,漢宣帝陵在此,因號杜陵。坌(bèn)蔽:塵埃遮掩。坌,灰塵。畢原:在今西安市西南,為鹹陽附近渭水南的高地,以西周畢公高封於此得名,武王、周公及漢諸陵並在其上。陋:言其卑小不可見。
30.軒昂:高峻貌,此指高山。
31.嶺陸: 山嶺與高地。高平之地日陸。煩互走:指多有交錯。互走,走向交錯。
32.勃然:忽然。思坼(chè)裂:希望山嶺間裂開一條通道。坼裂,裂縫。擁掩:壅蔽,阻塞,指山勢阻礙。恕宥:寬恕。
33.巨靈:古代神話中擘開華山的河神。《水經注·河水注》:“華、岳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盪腳蹋,開而為兩。”夸蛾:傳說中的大力神。《列子·湯問》:“帝感其(愚公)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太行和王屋),一厝朔東,一厝雍南。”遠賈(gǔ):遠來推銷。
34.固護:牢固。蓄精祐:蓄積神明福佑。
35. 排斡:排除。斡,運轉。呵詬:呵斥辱罵。
36.蹭蹬:困頓失路。抵積甃(zhòu):掉到如深井的谷底。甃,井壁。
37.茫如:茫然。矯首:抬頭。堛(bì)塞:土塊堵塞。牆,土塊。怐(mào)詬:怨愁的樣子。威容: 端莊的儀容。蕭爽:瀟灑。
38.拘官:束身於官職本分,不可曠日游山。不可又:不可復,此謂不可深入群山之中。
39.因緣:順道。湫(qiū): 深潭,此指南山炭谷湫,韓愈有《題炭谷湫祠》詩。凝湛: 謂深水如凝。閟(bì)陰獸:謂禁閉水中蛟。閟,潛藏,關閉。
40.神物:指魚蝦為神靈養護之物。寇:侵犯,碰取。
41.林柯: 樹枝。
42.彎環:猶言迴旋,作弧線飛行,此狀鳥之盤旋。哺鷇(kòu):母鳥餵幼鳥。鷇,雛鳥,待母哺食的幼鳥。
43.旋歸:返回。回睨(nì):回頭看。睨,斜視。達枿(niè):指林木凸出枝丫的樣子。枿,同“櫱”,樹木重發新生的枝條。壯復奏:茁壯而又繁密。奏,通“湊”,聚集。
44.峙質:不可變的本性,指岡巒。化貿:變化。貿,變易。
45.得邂逅:謂得機會登山。
46.藍田:藍田山,在今陝西省藍田縣東,為驪山之南阜,山南有藍田關,唐時此為自長安南下襄陽的通道。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藍田縣:秦嶺在縣東南,即南山別出之嶺。凡入商洛、漢中者,必越嶺而後達。顧眄(miàn):左顧右盼。還視為顧,邪視為眄。脰(dòu):頸項。
47. 晦:陰晦。蒙瞀(mào):眼睛看不清楚的樣子。瞀,眼睛昏花。
48. 懸溜:瀑布。
49.褰(qiān)衣:拉起衣襟。步:步行。顛蹶:跌倒。倒仆日顛,失足日蹶。
50.蒼黃:同“倉皇”,急迫匆忙。遐睎(xī):遠望。
51.杉篁(huáng):杉樹與篁竹。篁,竹的通稱。咤蒲蘇:誇耀其生長繁茂。咤,通“詫”,誇耀。蒲蘇,猶“扶疏",繁茂分披貌。杲耀:輝耀。杲,光明。攢介冑:謂杉竹披上冰雪如攢集的甲冑。介,通“甲”,鎧甲。
52. 清霽(jì):雨過雲散的晴朗天氣。忻(xīn)始副:心喜游山的夙願方能達成。忻,通“欣”。始副,始實現。
53.崢嶸:高峻貌。躋(jī)冢頂:登上山頂。躋,登上。倏閃:忽然閃現。雜鼯鼬(wú yòu):交雜有飛鼠和鼬鼠。鼯,飛鼠。鼬,又名勝,俗稱黃鼠狼。
54.劃開闊:忽開闊。劃,忽然,豁然。爛漫:散亂貌。堆眾皺:從高處看群山如皺紋堆聚。
55.蹙(cù):接近。
56.妥:安穩。弭伏:馴順地趴下。竦(sǒng):通“悚”,驚懼。驚雊(gòu):被驚嚇到的野雞。
57.輻輳:狀車輪條輻集中於軸心。輳,車輻集中於輪轂。
58.翩:猶“翩翩”,輕疾貌。決: 快疾,疾馳。驟:賓士。
59.嵲(niè):突兀特立貌。炷(zhù)灸:點燃的艾卷,可以治病。炷,點燃。灸,灸艾。
60.繚:繚繞。篆籀:篆書與籀書,篆指小篆,籀指大篆。
61.離:眾多。 蓊(wěng):聚集。雲逗:雲彩停駐凝滯。
62.鋤耨(nòu):耕田鋤草。
63.賁育倫:古代傳說的猛士孟賁、夏育之徒。賭勝:競爭勝負。勇前購:謂勇往直前以求恩賞。
64.鈍:魯鈍。嗔浢譳(dòu ròu):謂嗔怒不能言。浢譳,言語遲鈍。
65.叢集:聚集。朝:朝拜。賤幼:百官尊卑長幼不等。
66.餚核: 餚核分指肉、果類食品。飣餖(dìng dòu):謂食品紛雜堆積。飣餖,食品堆積。
67.九原:墓地。本為地名,在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為春秋晉國卿大夫埋葬處。槨(guǒ) 柩:棺材。槨謂外棺,柩謂斂屍之棺。
68.盆甖(yīng):盆,古酒器。甖,小口大腹的陶瓶。揭: 高聳。登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亦用於祭祀。木製的稱為豆,瓦制的稱為登。
69.曝鱉:魚鱉曬背。頹:仰面向上。
70.翼:振翼,飛翔。搏鷲:拼搏的鷲鷹。
71.迸:迸散。顧: 顧念留戀。宿留:逗留。
73.儼: 莊重貌。峨冠:高的禮帽。
74.圍:包圍。蒐(sōu)狩:打獵。《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獼、冬狩。”
75.靡然: 傾倒貌。東註:東流,狀山勢東向。偃然:倒臥貌。北首:北向。
76.熺(xī)焰:熺,同“熹”,火焰光亮。饙(fēn)餾:一蒸曰饙,二蒸曰餾。
77.弛: 射箭。不彀(gòu):不拉滿弓弩。
78.赤:空無。鬝(qiān):鬢髮脫落貌。柴槱(yǒu);積柴燒火。槱,聚集木柴以備燃燒。
79.坼兆:古代灼龜卜筮,燒裂紋理以驗吉凶。卦分繇(zhòu):《周易》每卦有卦辭叫作繇,每卦分六爻,故曰“分繇”。
80.前橫若剝:形容山形像《易》的剝卦卦象,坤下艮上,上有一陽,作重,故曰“前橫”。 後斷若姤(gòu):形容山形像《易》的始卦卦象,巽下乾上,下有一陰,作拿,故曰“後姤”。
81.延延:綿長貌。離又屬:分離又連線。屬,接續,連線。 夬夬(guài):剛決貌。叛還遘:離開又遇合。遘,遭遇,相遇。
82.喁喁:群魚張口向上浮出水面貌。落落:稀疏貌。
83.誾誾(yán):同“言言”,高大貌。 ②巘巘(yǎn):崇高寬廣貌。庫廄:倉庫和牲口棚。
84.參參:修長貌。煥煥:光彩輝煌貌。銜瑩琇:含藏晶瑩的美石。琇,石之似玉者。
85.敷敷:花開貌。披萼:掛滿枝萼。闟闟(xì):物墜地聲。屋摧霤(liù):屋檐水落地。霤,屋檐上流下來的水。兀兀:不安貌。狂以狃:狂亂而又驕橫。狃,獸以足蹂地,這裡是性驕橫的意思。
87.超超:奔跳貌。駭不懋(mào):起動而不勉力。
88.經紀:經營料理,使天地事物條理有序。營腠(còu):營衛腠理。營衛,同“榮衛”,中醫學上指經絡血氣。腠理,皮下肌肉組織的空隙、皮膚的紋路。
89.僶俛(mǐn fǔ):努力。勸侑:規勸。
90.戮力:勉力,並力。忍勞疚:忍受辛苦。疚,久病。
91.得非、無乃:皆詰問之詞,難道不是之意。假:借。
92.鴻荒:太古蠻荒之世,混沌初開之時。酬僦(jiù):酬其功值。僦,租賃、僱傭之費。
93. 祠官:指終南山廟的廟祝。芬苾(bì):形容祭品的芳香。苾,香氣。降歆齅(xiù):謂神靈降臨接受祭祀。歆,享,食。齅,用鼻聞味,指祭祀前神先享用祭品的香氣。
94.斐然:形容文章有文采。贊報酭(yòu):謂贊助報謝神明之功。報酭(yòu),報謝。酭,通“侑”,酬答。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我聽說京城的南面,那裡是群山聚集的地方。
山的東西兩頭都伸到海邊,它的大小實在難於徹底了解清楚。
即使是那些山經、地誌的書籍記載,也都茫然而難作憑據。
我想遣辭造句來賦詩以勾勒出終南山的大綱,但又總是擔心掛一漏萬而說得不全面。
想要不寫又實在欲罷不忍,因此只有粗略地敘說一下我所歷、所見的景象吧。
我曾登上高高的土丘向遠處遙望,看到山峰象羊角一樣聚集在一起。
天氣晴朗明了的時候,只見到處出現了山峰的稜角,一縷縷的山脈象碎分在那裡的錦繡。
山中的霧氣瀰漫無邊,到處滲透而沒有隔絕。
雖然沒有風吹,山氣也到處飄灑,凝集在花草樹木上成為融液而滋潤著植物的成長。
雲橫山間,凝聚在一個平面上,那一點一點的山峰露出在雲層之上。
遠山如在天空浮掛著的長眉,又濃又綠的色澤仿佛剛剛畫上去。
獨立的高峰象天柱一樣支撐在大地,仿佛是海中洗浴的大鵬鳥張開了嘴巴。
春天的陽光悄悄地照耀大地,萬物煥發了生機而草木也紛紛吐秀萌芽。
高大的山勢雖然高峻雄偉,但披上了綠色的植物就象是微醺的人一般綿軟溫潤。
夏天的炎熱中百木茂盛,濃郁的蔭蓋遮蔽了大地。
山中的神靈吁氣呵雲,那飛騰的雲霧都紛紛地織造著世界。
秋天的霜露喜歡欺凌自然,高山也因之而清癯獨立。
瘦削的山峰重疊參差,在清肅的氣勢中直衝雲霄。
冬天的景象雖然陰晦幽暗,而潔白的冰雪卻將終南山琢鏤得美麗無瑕。
清晨的陽光照射著高大的山峰,仿佛山形的高大和縱長都有億丈的距離。
終南山的晴明和昏晦沒有一定之規,瞬息之間就會改變原來的氣候。
西南角上太白山峰雄偉獨立,突兀而起的姿態簡直沒有能與它搭配的高峰。
它作為都城的屏障與京師德運相配,占據的位置正好在秦嶺之中帝都之南。
山勢逍遙越出了所處的坤位,仿佛要侵人西北的乾位。
山高而寒意凜冽,風聲颼颼令人戰傈。
山廣而南面正烈日高照,北面卻已大雪紛飛。
我曾經到長安城中昆明池的北邊觀覽,偶然一去,恰好正遇上晴天。
聯綿的山脈正好在我俯視的水面上,終南山的倒影正好都在清澈的水中浮現。
水面上波光粼粼,可以看到仿佛有喧器的猿猴在跳躍。
動盪的水面使我忍不住呼叫山形的破碎,但仰起頭一看,卻慶幸山還沒有倒下來。
我向前尋路來到了杜陵,那裡灰塵蔽空,使畢原的文王、武王嘉也顯得很是卑陋。
沿著崎嶇的山路逐漸走上高聳的終南山,這時候才大開眼界,而游目四顧都是美麗的風景。
走啊走的,似乎要走到盡頭了,但高大的山形還在紛繁交錯地向前挺進。
有時山形忽然象河岸一樣開裂,那擁塞在一起的錯誤是難以寬恕的。
傳說中的山神巨靈和夸蛾,他們的神力可以為所欲為。
但我懷疑老天的意思,是要精心專一地積蓄著力量護佑這片山形。
力量雖然能把山推轉開去,卻怕遭到雷電的轟擊。
想要樊緣而上,卻因陸峭而無法安置手腳,只好失道而走進山谷之中。
茫然地從山谷中抬首而望,四面迫促使人愚惑難解。
身處逼塞的山路中,也失去了瀟灑爽然的儀態,在近處找到了新路,卻在遠處迷失了來路。
因為拘於官守的職責,而有時間的限制,所以雖然找到了新路上山也無法再往前進。
乘便去看山中的湫潭,湫水清湛,裡面隱臥著蛟龍。
水中的魚蝦俯身可得,而神靈的異獸又有誰敢去侵犯?
樹林中偶然有落葉飄零,將要墮地時忽有鳥兒掠過救起。
它銜起落葉迴翔而起,然後又急急地拋棄而去哺食出殼的雛鳥。
在我回歸的道路中曾回顧山中,那高大的山峰依舊還在面前。
啊呀!真奇怪,那穩固的山形竟然能不斷地變化萬千。
前年我遭到貶謫,在南去的路途中又與終南山不期而遇。
開始是從藍田進人山中,山勢之高,使人顧盼之間頸疫頭疼。
這時正好遇上了陰晦的天氣而大雪紛飛,我流淚的眼睛正苦於朦朧不清。
險峻的路途拖著冰凍,從上而下冰如溜滑而下。
我挽起了衣服,一步步推著馬前行進進退退困難地向前走著。
行色蒼皇急促,而忘了向遠處瀏覽,眼睛所關心的,也只是前後左右的路途。
路旁的杉樹和竹篁矜誇著各自長矛一般的月亮,那些光亮集中起來如甲冑一般糶眼。
那時候只顧專心致志地想著趕快走上平坦的山路,能夠脫離險境比避開惡臭還來得急迫。
昨天恰好遇到了一個清明霽和的天氣,遊歷終南山的宿願才得以實現。
我登上了崢嶸的山頂,腳邊不時地倏忽閃過跑跳的鼯鼬。
山前低下的開闊之處豁然開朗,遠遠分散地堆積著,象褶皺的波紋
有的山互相連線,如同人與人一個個跟隨著。
有的山迫促聚集在一起,如同人與人在互相搏鬥。
有的山靜止著象低首俯伏,有的山竦立象受驚的山雞。
有的山分散著如同瓦解了一般,有的山集匯象車輪中輻條集中的毅一樣。
有的山翩而行象搖盪著的遊船,有的山急迫匆促,象馬在奔跑。
有的山相背象互相討厭對方一樣 ,有的山相向又象互相輔助一樣。
有的山叢雜亂生象春筍冒出,有的山高聳挺立象炷灸燃燒。
有的山交錯繽紛,象畫的圖一樣,有的山圍繞在一起,如同寫的篆籀字型。
有的山羅列著難以計數,象天上的星星,有的山聚集在一起,象雲彩片片浮在空中。
有的山浮在遠處如同波浪翻滾,有的山碎裂象經過鋤耨的田地。
有的山象古代的大力士孟賁和夏育之流,只要有了為賭勝敗而設的獎賞,就勇往直前了。
跑在前邊的一個勁兒向前跑,跑在後面的似乎要發怒卻又說不出話來。
有的山又象帝王一樣尊嚴聳立,山下其他叢集的小山就象朝覲的賤幼大小官員。
帝王所看到的即使是自己的親戚,也不因此而特別狎褻親昵,即使是遠房的子侄也不因此而不理不睬。
有的山象進食時的木盤,各種各樣的食品堆積紛陳。
有的山象士大夫的九原墳地,墳墓當中是死者的棺槨。
有的山重疊著象盆器累積,有的山分立著象登豆並列。
有的山覆蓋地上象曝曬的鱉殼,有的山寢臥象睡著了的野獸。
有的山蜿蜓而行象藏龍宛曲,有的山張開翅膀象猛鷲捕食。
有的山整齊排列,象朋友聚會,有的山前後相隨,象先後站立的人。
有的山進發象泉水落下,有的山回顧象等待後繼。
有的山暴戾乖張,好象仇人相見,有的山親密溫柔,象結為姻好的夫妻。
有的山莊嚴象紳土戴著的高冠,有的山翻轉象舞女的長袖。
有的山屹然不動象擺在沙場的戰陣,有的山四周相圍象在狩獵。
有的山象倒下一樣向東趨走,有的山也象倒下一樣卻向北趨走。
有的山象火一樣放出光芒 ,有的山象霧氣一樣蒸騰直上。
有的山象行走匆匆而不停留,有的山象遺失了什麼一樣卻不去撿拾。
有的山象斜傾而沒有倚靠一樣,有的山象彎弓松馳而不張開。
有的山光禿禿地象脫落了頭髮,有的山又象被火燒過一樣。
有的山象龜甲坼裂顯出的徵兆,有的山象卜卦分出的卦交。
有的山象剝卦一樣山形前橫,有的山象姤)卦一樣山形後斷。
有的山看上去很長,中間斷離又重新連上,有的山剛毅地背叛過去,可不久又相遇在一起。
有的山象浮魚喁喁細語地闖入萍中,有的山大小疏落象月亮行經二十八宿一樣。
有的山高大象建築得高牆,有的山高大象庫房和馬廄。
有的山細長得象劍戟一般,有的山光彩照人象銜著美玉。
有的山四面鋪陳象花萼滿枝,有的山下投象快倒下來的屋檐。
有的山悠然舒暢而安居,有的山兀然狂奔如走獸。
有的山跳躍而出就象仍在奔跑,有的山蠢蠢欲動但又象不肯勉力向前一樣。
壯觀的終南山啊,立於天地之間,安排得象人體的生理結構一樣協調。
不知當初是誰開創了這座山脈?又是誰在勸勉著一直發展到現在這個樣子?
創造這樣大而巧的山,需要多大的團結和忍受多大的勞苦?
開闢者用的是斧斤呢?還是要憑藉詛咒的力量來成就?
鴻荒時代的開創歷史竟然沒有流傳下來,但那偉大的功績是不能用物來計算報酬的。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秋。這一年六月,韓愈自江陵召還京師任國子博士,雖然官卑職微,但唐人重內職,到底是京官,所以心境稍微舒暢一些;另外,作為國子監一名中層學官,職務清閒,因而有更多的機會耽于山水之樂,盡情地領略自然美景。詩人三次游南山:第一次是貞元十八年(802年)前後任京職時,當時他三十幾歲,意氣旺盛,專心政教,無暇長游,雖曾遠處觀望,卻未能深入勝境。第二次是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冬十二月,時由監察御史遠貶嶺外陽山,途經藍田入南山,但朝廷催逼,心境懊喪,加以天寒地凍,跋涉維艱,因而知難而退,亦不果游。第三次是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因境況不同,體會各異,同一南山,彼時冰天雪地,行者蹶顛困苦,視為畏途;如今秋高氣爽,宿願得以實現,攀登峰巔,極目四望,儀態萬千,美不勝收。山水雖一,風景依舊,但此一時彼一時也。詩人寫這首詩紀敘三次遊歷的所見、所聞與所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南山詩》雄奇恣肆,卓犖不凡。不僅如攝影家運用廣角鏡頭,從各個方位、季節,攝取了南山種種奇景,而且能勾出山之神態,滲入詩人的遭遇、心情、意趣。
第一段至“陰霰縱騰糅”,言遠眺中的南山,千姿萬態,瞬息異狀,惹人遊興,熾烈。此段分三層。首層至“茫昧非受授”,寫終南山的地理位置。自“團辭試提挈”至“頃刻異狀候”為第二層,總狀遙望中的終南山。詩人使用了大量的動詞:“湊”、“出”、“碎”、“蒸”、“通透”、“飄簸”、“融”、“凝”、“露”、“浮”、“褰”,揮寫雲山變幻之態。日出雲散,始睹峰巒脈紋如縷,密布若繡;雲嵐勃起,山蹤忽隱,但見“澒洞一片,山峴嵐漸稀,忽能透靄見山;流雲時而“飄簸”,時而“平凝”,山巒也隨之忽露忽沉,忽靜忽動;嵐卷巒“浮”,形如“脩眉”新綠;雲消峰豎,似鵬喙浴海。詩人運用浮雲在山間舒捲給人造成的錯覺,使靜謐之山躍躍欲“浮”,躍躍欲“褰”。其中“縷脈碎分繡”句工細,“蒸嵐相澒洞,表里忽通透”句雄奇,“天空浮脩眉,濃綠畫新就”句清新,’孤木掌有絕,海浴褰鵬噣”句奇恣。此後,分寫四季山景:春山草木“吐深秀”,沁芬芳,即使“嵂崒”的岩巒,也“軟弱”似醉;夏山被“蔭郁”的叢林“埋覆”,能見的只是“夏雲多奇峰”;秋天,草木凋零,“癯瘦”的峰鍔直刺“宇宙”;冬季,冰雪“琢鏤”“危峨”,在“新曦”映照下,山色分外妖嬈。詩人以瘦硬之語句,勾勒南山季節性的特徵,從中還可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事物總在不斷地變化,堅硬的岩石,也會顯得“軟弱”;橫亘半空的名山也難免被“埋覆”;代表冬季的顏色是“幽墨”,但裝扮它的卻是潔白的冰雪等等。“西南雄太白”以下寫太白山是第三層。太白也稱太乙,是終南山的主峰。寫太白就是寫終南。其中“朱維方燒日,陰霰縱騰糅”句與王維《終南山》“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作用相近,但風格迥異。韓愈寫得飛揚雄奇,王維之句則雄渾平和。
自“昆明大池北”至“脫險逾避臭”是第二段。可分四層。首層至“始得觀覽富”。其中“綿聯窮俯視,倒側困清漚”六句,寫詩人取道昆明池,往游終南,一路俯瞰水中山影,不肯稍瞬;稱山影“困”於池而不能盡見;嫌周圍四十里的昆明池,小如“清漚”,均委婉透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一往深情。“微瀾動水面,踴躍躁猱狖”,言風吹波起,山影破碎,狀若猿猱躁躍:想像奇特,造句瘦勁,乃韓愈的當行本色。“仰喜呀不仆”,寫出行近終南,仰觀南山時的心情,語平直而意深邃,其氣直貫“崎嶇上軒昂”二句。第二層至“欲進不可又”,寫詩人中途迷路,未能遂登山之願。其中“行行將遂窮”以下九句,描摹詩人爬山時的心理,相當出色。他在嶺阜之間奔走,尋覓登山之路,恨不得將南山周圍的峰巒全都搬走;甚至想請神話中的夸蛾、巨靈移山,又怕違拗造化本意,為雷電呵詬。詩以此數句,作一頓挫,盤旋蓄勢,逗出“攀緣脫手足”以下七句,明寫攀山之艱,暗示詩人遊興之濃。自“因緣窺其湫”至“峙質能化貿”為第三層,著重寫游湫。其中“林柯有脫葉,欲墮鳥驚救。爭銜彎環飛,投棄急哺鷇”,以“彎環飛”,狀群鳥貼湖迴翔,能傳其神情;而“救”、“爭銜”、“投棄”數詞,與前“陰獸”“神物”相應,為此幽靚之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它與前層相映:一苦一樂,一張一弛,有相反相生之妙;而神話的運用和渲染,則為結句作詩酬神之意埋一伏筆。末四句,言詩人于歸途“回睨”,不能忘情南山,逗出二次游山。自“前年遭譴謫”以下為第四層。言詩人於譴謫途中,再次游南山,終因冰雪封路,沿途杉篁披冰,枝若“蒲蘇(刀劍)”,乾如“介冑”,只得悵而返。
“昨來逢清霽”起,至“蠢蠢駭不懋”為第三段前層。詩人於貶謫遐方之後,擢任京官,乘興往游,直登峰巔,視野頓然開闊。往昔視為畏途的峻岭大阜,盡伏眼底,只如五色斑斕的帶“皺”石堆。此後,即用五十一個“或”字句,十四個疊句,形容千山萬壑的諸種態勢。對此,歷來讚揚者多,批評者少。批評集中在“味短”“辭費”上。其實,韓愈作此詩目的在於狀南山勝景,在於“體物”。因此,吸收了《子虛》、《上林》賦的手法入詩,抓住山壑峰巒小異之處,盡力鋪張雕繪。這,決不是“味短”、“辭費”,而是按照題材,選擇詩體(方世舉稱《南山》是賦體)的結果,是“以文為詩”的範例。其中連用“或”字,遠紹《小雅·北山》(有十二個“或”字句),近承陸機《文賦》(連用八個“或”字句),加以參差變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詩風。句中多用駢字、時雜拗句,復以險韻出之,如“或連若相從,或蹙若相鬥”“或戾若仇讎;或密若婚媾”之類即是。詩以一句一喻為主,其間錯落地雜以四句一喻和二句一喻,連用排比,仍富變化。句式多變,有“或×若××”式,也有“或××若×”、“或若×××”及“或××××”,多種句式互動使用。形象中時寓議論,如“或如帝王尊,叢集朝賤幼,雖親不褻狎,雖遠不悖謬”,末二句包孕著人際關係的哲理。又如“ 或前橫若剝,或後斷若姤”以卦象狀山:剝卦“ ”,為“地下山上”之象,有“不利有所往”的象徵。在形容山態時,言己目前身在峰頂的處境,隱寓處世之道。就全詩章法而言,第一段由遠眺而逗遊興,第二段言二次游山,歷盡艱危而遊興不減,經層層盤旋作勢,引滿待發之後,至此,連用五十一個排比句和十四疊句,猶如長江黃河之水,經上游山峽壅阻之後,噴薄而出,一瀉千里。就筆法而言,最初自山下眺望,兩次往游:一系俯視水中倒影,一乃近矚山徑風光;此則絕頂鳥瞰,角度不一,寫法迥異。山本靜物,但在韓愈筆下均具動態,且原因各不相同:第一段是雲嵐舒捲而造成山“動”的錯覺,第二段是風吹水動,引起山影破碎躁動;此段則是詩人游目四騁而造成的錯覺。撰如此長詩,而能一筆不復,尤見韓愈才力之雄。自“大哉立天地”以下為後層。言終南山奇神靈,故詩人作詩以酬。

名家點評

宋代學者范溫《潛溪詩眼》:孫莘老嘗謂老杜《北征》勝退之《南山詩》,王平甫以為《南山》勝《北征》,終不能相服。山谷尚少,乃曰:若論工巧,則《北征》不及《南山》,若書一代之事,以與《國風》、《雅》、《頌》相為表里,則《北征》不可無,而《南山》雖不作未害也。二公之論遂定。
南宋學者黃震《黃氏日抄》:《南山詩》險語疊出,合看其布置處。
明末清初學者蔣之翹《輯注唐韓昌黎集》:《南山》之不及《北征》,豈僅僅不表里《風》、《雅》乎?其所言工巧,《南山》竟何如也?連用或字五十餘,既恐為賦若文者,亦無此法。極其鋪張山形峻險,疊疊數百言,豈不能一兩語道盡?試問之,《北征》有此曼冗否?翹斷不能以阿私所好。
明代學者吳喬《圍爐詩話》:《詠懷》《北征》古無此體,後人亦不可作,讓子美一人為之可也。退之《南山詩》,已是後生不遜。詩貴出於自心,《詠懷》《北征》,生於自心者也;《南山》,欲敵子美而覓題以為之者也。山谷之語,只見一邊。
清代詞人、學者朱彝尊《批韓詩》:此詩雕鏤雖工,然有痕跡,且費排置。若《北征》則出之裕如,力量固勝。
清代學者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此等長篇,亦從騷賦化出,然卻與《焦仲卿妻》、杜陵《北征》諸長篇不同者,彼則是實敘事情,此則虛摹物狀。公以畫家之筆,寫得南山靈異縹緲,光怪陸離,中間連用五十一‘或’字,復用十四疊字,正如駿馬下岡,手中脫轡。忽用‘大哉立天地’數語作收,又如柝聲忽驚,萬籟皆寂。
清代學者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古人五言長篇,各得文之一體。《焦仲卿妻》詩傳體,杜《北征》序體,《八哀》狀體,白《悟真寺》記體,張籍《祭退之》誄體,退之《南山》賦體。賦本六義之一,而此則《子虛》、《上林》賦派。長短句任華《寄李白、杜甫》二篇書體,盧仝《月蝕》議體,退之《寄崔立之》亦書體,《謝自然》又論體。觸類而成,不得不然也。又按《南山》、《北征》,各為巨製,題義不同,詩體自別,固不當並較優劣也。此篇乃登臨紀勝之作,窮極狀態,雄奇縱恣,為詩家獨辟蠶叢。無公之才,則不能為。有公之才,亦不敢復作。固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者也。近代有妄人,譏其曼冗,且謂連用‘或’字為非法,不知‘或’字本《小雅·北山》,連用疊字本屈原《悲迴風》、《古詩十九首》,款啟寡聞,而輕有掎摭,多見其不知量也。
清代學者姚范《援鶉堂筆記》:宋人評論,特就事義大小言之耳。愚謂但就詞氣論,《北征》之沈壯鬱勃,精采旁魄,蓋有百番誦之而味不窮者,非《南山》所並。《南山》僅形容瑰奇耳。通首觀之,詞意猶在可增減之中。杜公詩誦之古氣如在喉間。《南山》前作冒子,不好。
清代學者趙翼《甌北詩話》:究之山谷所謂工巧,亦未必然。凡詩必須切定題位,方為合作。此詩不過鋪排山勢及景物之繁富,而以險韻出之,層疊不窮,覺其氣力雄厚耳。世間名山甚多,詩中所詠,何處不可移用,而必於南山耶?而謂之工巧耶?則與《北征》固不可同年語也。
清代學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征》《南山》,體格不侔。昔人評論以為《南山》可不作者,滯論也。論詩文政不當如此比較。《南山》蓋以京都賦體而移之於詩也,《北征》是《小雅》、《九章》之比。讀《北征》、《南山》,可得滿象,並可悟元氣。
清代學者陳衍:昌黎《南山詩》,固未甚高妙。然論詩者必謂《北征》不可不作,《南山》可以不作,亦覺太過。《北征》雖憂念時事,說自己處多。南山乃長安鎮山,自《小雅》‘秩秩斯乾,幽幽南山’後,無雄詞可誦者。必謂《南山》可不作,《斯乾》詩不亦可不作耶?
近代學者程學恂《韓詩臆說》:讀《南山詩》,當如觀《清明上河圖》,須以靜心閒眼,逐一審諦之,方識其盡物類之妙。又如食五侯鯖,須逐一咀嚼之,方知其極百味之變。昔人云賦家之心,包羅天地者,於《南山詩》亦然。《潛溪詩眼》載山谷語,亦未盡確,然則《北征》可謂不工乎?要知《北征》、《南山》本不可並論;《北征》,詩之正也,《南山》乃開別派耳。公所謂與李、杜精誠交通,百怪入腸者,亦不在此等。
近代學者徐震《南山詩評釋》:以韻語刻畫山水,原於屈、宋。漢人作賦,鋪張雕繪,益臻繁縟。謝靈運乃變之以五言短篇,務為清新精麗,遂能獨闢蹊徑,擅美千秋。昌黎《南山》,取杜陵五言大篇之體,攝漢賦鋪張雕繪之工,又變謝氏軌躅,亦能別開境界,前無古人。顧嗣立謂之光怪陸離,方世舉稱其雄奇縱恣,合斯二語,庶幾得之。自宋人以比《北征》,談者每就二篇較絜短長。予謂《北征》主於言情,《南山》重在體物,用意自異,取材不同,論其工力,並為極詣,無庸辨其優劣也。
清代文學家曾國藩《讀書錄》:《南山詩》‘西南’十句,賦太白山;‘昆明’八句,賦昆明池。清漚為微瀾所破碎,故猱狖躁而驚呼,呀而不仆,此述昆明池所見。‘前尋’下二十二句,言從杜陵入山,因群峰之擁塞,不得登絕頂而窮覽也。惡群峰之擁塞,思得如‘巨靈’、‘夸娥’者擘開而析裂之。然雷電不為先驅,終不能擘,遂有攀緣蹭蹬之困。‘因緣’以下十二句,因觀龍湫而書所見。‘前年’以下十二句,謂謫陽山時曾經此地,不暇窮探極覽也。‘昨來’以下,至‘蠢蠢駭不懋’,謂此次始得窮觀變態。前此游太白,游昆明池,游杜陵,游龍湫,本非一次,即謫貶時亦嘗經過南山,俱不如此次之暢心悅目耳。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登進士第。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言關中旱災,觸怒權臣,被貶為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召拜國子博士。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
或羅若星離;或蓊若雲逗;
或浮若波濤;或碎若鋤耨;
或如賁育倫,賭勝勇前購;
先強勢已出,後鈍嗔浢譳;
或如帝王尊,叢集朝賤幼,
雖親不褻狎,雖遠不悖謬;
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
又如游九原,墳墓包槨柩;
或纍若盆甖;或揭若登豆;
或覆若曝鱉;或頹若寢獸;
或蛇若藏龍;或翼若搏鷲;
或齊若友朋;或隨若先後;
或迸若流落;或顧若宿留;
或戾若仇讎;或密若婚媾;
或儼若峨冠;或翻若舞袖;
或屹若戰陣;或圍若蒐狩;
或靡然東注;或偃然北首;
或如火熺焰;或若氣饙餾;
或行而不輟;或遺而不收;
或斜而不倚;或弛而不彀;
或赤若禿鬝;或熏若柴槱;
或如龜坼兆;或若卦分繇;
或前橫若剝;或後斷若姤;
延延離又屬,夬夬叛還遘;
喁喁魚闖萍;落落月經宿,
誾誾樹牆垣;巘巘架庫廄;
參參削劍戟;煥煥銜瑩琇;
敷敷花披萼;闟闟屋摧霤;
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超超出猶奔;蠢蠢駭不懋。
大哉立天地,經紀肖營腠。
厥初孰天張,僶俛誰勸侑?
創茲朴而巧,戮力忍勞疚。
得非施斧斤?無乃假詛呪?
鴻荒竟無傳,功大莫酬僦。
嘗聞於祠官,芬苾降歆齅。
斐然作歌詩,惟用贊報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南山:即終南山,古稱中南、地肺、太一、周南,指長安城南群山,秦嶺山脈之一部。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去六百里。
2.茲:此,指終南山。維:或作“惟”,語詞。群山囿(yòu):謂群山匯聚之處。囿,園圃,引申為事物萃集之處。
3.“東西”句:謂東、西方均連線海洋,此為誇飾語。
4.山經: 記錄山脈的輿地書。地誌:輿地圖書。指《山海經》《漢書·地理志》之類的書籍。茫昧:不明白、不清楚。非受授:不是親自得古人傳授,無法流傳告知後世。
5.團辭:結撰文辭。提挈(qiè):提綱挈領。念:恐。
6.休:止,指停止寫作。諒:信,實在。經覯(gòu):經行親見。覯,同“遘”、“逅”,遇見。
7.戢戢(jí):眾峰聚集貌。相湊:相聚。
8. 蒸嵐:蒸騰的山氣。嵐,霧氣。澒(hòng)洞:瀰漫無際貌。通透:顯露。
9.飄簸(bǒ):飄蕩。簸,播揚。融液:霧氣凝成的水。煦:陽光溫暖。
10.平凝:平展而凝止不動。
11.脩(xiū)眉:長眉。《西京雜記》卷二形容卓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此“倒喻”為遠山如眉。濃綠:指山上青綠色的草木。畫新就:有如眉黛剛剛畫好。
12. 孤撐(chēng):孤峰獨立。撐,同“撐”。巉(chán)絕:巉岩絕壁。巉,峻。海浴褰(qiān)鵬噣(zhòu):形容山如大鵬從海中出浴,張開其喙。褰,提起,舉頭貌。喝,鳥嘴。
13.沮洳(rù):土地低濕處。濯濯(zhuó):光明貌。
14.嵂(lǜ)崒(zú):高峻貌。含酎(zhòu):酒醉。酎,經過兩次以上復釀的醇酒。
15.蔭郁:草木枝葉茂盛。埋覆:掩藏覆蓋。
16. 歊歔(xiāo xū):熱氣上升。結構:聯結。
17.刻轢(lì):刻剝凌踐。轢,敲打。磔(zhé)卓:卓然挺立。磔,截裂肢體。癯(qú)瘦:形容瘦骨嶙峋的山峰。
18.琢鏤:雕,刻,修飾。
19.高袤: 崇高廣大。
20.雄太白:雄峙著太白山。太白山是終南山峰之一,在陝西省武功縣南,西連武功山,冬夏積雪,望之皓然,故稱“太白”。莫間簉(zào):沒有相匹配的。間,近。簉,副貳。
21藩都:屏衛都城。配德運:唐為土德,故以太白山藩垣帝都為配合德運。德運,秦、漢間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來配合王朝存滅,是為德運。分宅:分占位置,謂終南山自太白山分出來。占丁戊:以天干配五方,丁為南,戊為中,太白山在帝都之南,居秦嶺之中,故為占丁戊。
22.坤位:指西南方。詆訐(jié):謂凌暴。乾竇:乾位的地穴。乾指西北方,竇謂地穴。
23.空虛:天空。兢兢:本義為戒懼戰慄,此處形容嚴寒。風氣:指風。較搜漱:謂疾風:一陣陣更猛烈。搜漱,猶“颼颼”。
24.朱維:南方,此指山南。燒日:日光如燒,赤日炎炎。陰霰(xiàn):山背面的霰雪。陰,山北。霰,雪珠。縱騰糅(róu):恣意騰飛。糅,紛雜。
25.昆明大池:在長安西南,漢武帝時為習水戰而鑿,周圍四十里,唐德宗時又加修浚,引交水、澧水入池。去覿(dí):前去觀看。覿,相見。偶晴晝:正好遇上晴天。
26.困清漚(ōu):謂山影映現池水中,影像被池岸所限,故曰“困”。清漚,乾淨的池水。漚,水泡。
27.躁:急。猱狖(náo yòu):獼猴和長尾猿。
28.呀不仆:驚嘆不倒下。仆,同“撲”。
29.徑杜墅: 取路杜墅,欲由此登山。徑,通“經”。杜墅即杜陵,在今西安市南,古昆明池東北,本周之杜柏國,漢宣帝陵在此,因號杜陵。坌(bèn)蔽:塵埃遮掩。坌,灰塵。畢原:在今西安市西南,為鹹陽附近渭水南的高地,以西周畢公高封於此得名,武王、周公及漢諸陵並在其上。陋:言其卑小不可見。
30.軒昂:高峻貌,此指高山。
31.嶺陸: 山嶺與高地。高平之地日陸。煩互走:指多有交錯。互走,走向交錯。
32.勃然:忽然。思坼(chè)裂:希望山嶺間裂開一條通道。坼裂,裂縫。擁掩:壅蔽,阻塞,指山勢阻礙。恕宥:寬恕。
33.巨靈:古代神話中擘開華山的河神。《水經注·河水注》:“華、岳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盪腳蹋,開而為兩。”夸蛾:傳說中的大力神。《列子·湯問》:“帝感其(愚公)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太行和王屋),一厝朔東,一厝雍南。”遠賈(gǔ):遠來推銷。
34.固護:牢固。蓄精祐:蓄積神明福佑。
35. 排斡:排除。斡,運轉。呵詬:呵斥辱罵。
36.蹭蹬:困頓失路。抵積甃(zhòu):掉到如深井的谷底。甃,井壁。
37.茫如:茫然。矯首:抬頭。堛(bì)塞:土塊堵塞。牆,土塊。怐(mào)詬:怨愁的樣子。威容: 端莊的儀容。蕭爽:瀟灑。
38.拘官:束身於官職本分,不可曠日游山。不可又:不可復,此謂不可深入群山之中。
39.因緣:順道。湫(qiū): 深潭,此指南山炭谷湫,韓愈有《題炭谷湫祠》詩。凝湛: 謂深水如凝。閟(bì)陰獸:謂禁閉水中蛟。閟,潛藏,關閉。
40.神物:指魚蝦為神靈養護之物。寇:侵犯,碰取。
41.林柯: 樹枝。
42.彎環:猶言迴旋,作弧線飛行,此狀鳥之盤旋。哺鷇(kòu):母鳥餵幼鳥。鷇,雛鳥,待母哺食的幼鳥。
43.旋歸:返回。回睨(nì):回頭看。睨,斜視。達枿(niè):指林木凸出枝丫的樣子。枿,同“櫱”,樹木重發新生的枝條。壯復奏:茁壯而又繁密。奏,通“湊”,聚集。
44.峙質:不可變的本性,指岡巒。化貿:變化。貿,變易。
45.得邂逅:謂得機會登山。
46.藍田:藍田山,在今陝西省藍田縣東,為驪山之南阜,山南有藍田關,唐時此為自長安南下襄陽的通道。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藍田縣:秦嶺在縣東南,即南山別出之嶺。凡入商洛、漢中者,必越嶺而後達。顧眄(miàn):左顧右盼。還視為顧,邪視為眄。脰(dòu):頸項。
47. 晦:陰晦。蒙瞀(mào):眼睛看不清楚的樣子。瞀,眼睛昏花。
48. 懸溜:瀑布。
49.褰(qiān)衣:拉起衣襟。步:步行。顛蹶:跌倒。倒仆日顛,失足日蹶。
50.蒼黃:同“倉皇”,急迫匆忙。遐睎(xī):遠望。
51.杉篁(huáng):杉樹與篁竹。篁,竹的通稱。咤蒲蘇:誇耀其生長繁茂。咤,通“詫”,誇耀。蒲蘇,猶“扶疏",繁茂分披貌。杲耀:輝耀。杲,光明。攢介冑:謂杉竹披上冰雪如攢集的甲冑。介,通“甲”,鎧甲。
52. 清霽(jì):雨過雲散的晴朗天氣。忻(xīn)始副:心喜游山的夙願方能達成。忻,通“欣”。始副,始實現。
53.崢嶸:高峻貌。躋(jī)冢頂:登上山頂。躋,登上。倏閃:忽然閃現。雜鼯鼬(wú yòu):交雜有飛鼠和鼬鼠。鼯,飛鼠。鼬,又名勝,俗稱黃鼠狼。
54.劃開闊:忽開闊。劃,忽然,豁然。爛漫:散亂貌。堆眾皺:從高處看群山如皺紋堆聚。
55.蹙(cù):接近。
56.妥:安穩。弭伏:馴順地趴下。竦(sǒng):通“悚”,驚懼。驚雊(gòu):被驚嚇到的野雞。
57.輻輳:狀車輪條輻集中於軸心。輳,車輻集中於輪轂。
58.翩:猶“翩翩”,輕疾貌。決: 快疾,疾馳。驟:賓士。
59.嵲(niè):突兀特立貌。炷(zhù)灸:點燃的艾卷,可以治病。炷,點燃。灸,灸艾。
60.繚:繚繞。篆籀:篆書與籀書,篆指小篆,籀指大篆。
61.離:眾多。 蓊(wěng):聚集。雲逗:雲彩停駐凝滯。
62.鋤耨(nòu):耕田鋤草。
63.賁育倫:古代傳說的猛士孟賁、夏育之徒。賭勝:競爭勝負。勇前購:謂勇往直前以求恩賞。
64.鈍:魯鈍。嗔浢譳(dòu ròu):謂嗔怒不能言。浢譳,言語遲鈍。
65.叢集:聚集。朝:朝拜。賤幼:百官尊卑長幼不等。
66.餚核: 餚核分指肉、果類食品。飣餖(dìng dòu):謂食品紛雜堆積。飣餖,食品堆積。
67.九原:墓地。本為地名,在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為春秋晉國卿大夫埋葬處。槨(guǒ) 柩:棺材。槨謂外棺,柩謂斂屍之棺。
68.盆甖(yīng):盆,古酒器。甖,小口大腹的陶瓶。揭: 高聳。登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亦用於祭祀。木製的稱為豆,瓦制的稱為登。
69.曝鱉:魚鱉曬背。頹:仰面向上。
70.翼:振翼,飛翔。搏鷲:拼搏的鷲鷹。
71.迸:迸散。顧: 顧念留戀。宿留:逗留。
73.儼: 莊重貌。峨冠:高的禮帽。
74.圍:包圍。蒐(sōu)狩:打獵。《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獼、冬狩。”
75.靡然: 傾倒貌。東註:東流,狀山勢東向。偃然:倒臥貌。北首:北向。
76.熺(xī)焰:熺,同“熹”,火焰光亮。饙(fēn)餾:一蒸曰饙,二蒸曰餾。
77.弛: 射箭。不彀(gòu):不拉滿弓弩。
78.赤:空無。鬝(qiān):鬢髮脫落貌。柴槱(yǒu);積柴燒火。槱,聚集木柴以備燃燒。
79.坼兆:古代灼龜卜筮,燒裂紋理以驗吉凶。卦分繇(zhòu):《周易》每卦有卦辭叫作繇,每卦分六爻,故曰“分繇”。
80.前橫若剝:形容山形像《易》的剝卦卦象,坤下艮上,上有一陽,作重,故曰“前橫”。 後斷若姤(gòu):形容山形像《易》的始卦卦象,巽下乾上,下有一陰,作拿,故曰“後姤”。
81.延延:綿長貌。離又屬:分離又連線。屬,接續,連線。 夬夬(guài):剛決貌。叛還遘:離開又遇合。遘,遭遇,相遇。
82.喁喁:群魚張口向上浮出水面貌。落落:稀疏貌。
83.誾誾(yán):同“言言”,高大貌。 ②巘巘(yǎn):崇高寬廣貌。庫廄:倉庫和牲口棚。
84.參參:修長貌。煥煥:光彩輝煌貌。銜瑩琇:含藏晶瑩的美石。琇,石之似玉者。
85.敷敷:花開貌。披萼:掛滿枝萼。闟闟(xì):物墜地聲。屋摧霤(liù):屋檐水落地。霤,屋檐上流下來的水。兀兀:不安貌。狂以狃:狂亂而又驕橫。狃,獸以足蹂地,這裡是性驕橫的意思。
87.超超:奔跳貌。駭不懋(mào):起動而不勉力。
88.經紀:經營料理,使天地事物條理有序。營腠(còu):營衛腠理。營衛,同“榮衛”,中醫學上指經絡血氣。腠理,皮下肌肉組織的空隙、皮膚的紋路。
89.僶俛(mǐn fǔ):努力。勸侑:規勸。
90.戮力:勉力,並力。忍勞疚:忍受辛苦。疚,久病。
91.得非、無乃:皆詰問之詞,難道不是之意。假:借。
92.鴻荒:太古蠻荒之世,混沌初開之時。酬僦(jiù):酬其功值。僦,租賃、僱傭之費。
93. 祠官:指終南山廟的廟祝。芬苾(bì):形容祭品的芳香。苾,香氣。降歆齅(xiù):謂神靈降臨接受祭祀。歆,享,食。齅,用鼻聞味,指祭祀前神先享用祭品的香氣。
94.斐然:形容文章有文采。贊報酭(yòu):謂贊助報謝神明之功。報酭(yòu),報謝。酭,通“侑”,酬答。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我聽說京城的南面,那裡是群山聚集的地方。
山的東西兩頭都伸到海邊,它的大小實在難於徹底了解清楚。
即使是那些山經、地誌的書籍記載,也都茫然而難作憑據。
我想遣辭造句來賦詩以勾勒出終南山的大綱,但又總是擔心掛一漏萬而說得不全面。
想要不寫又實在欲罷不忍,因此只有粗略地敘說一下我所歷、所見的景象吧。
我曾登上高高的土丘向遠處遙望,看到山峰象羊角一樣聚集在一起。
天氣晴朗明了的時候,只見到處出現了山峰的稜角,一縷縷的山脈象碎分在那裡的錦繡。
山中的霧氣瀰漫無邊,到處滲透而沒有隔絕。
雖然沒有風吹,山氣也到處飄灑,凝集在花草樹木上成為融液而滋潤著植物的成長。
雲橫山間,凝聚在一個平面上,那一點一點的山峰露出在雲層之上。
遠山如在天空浮掛著的長眉,又濃又綠的色澤仿佛剛剛畫上去。
獨立的高峰象天柱一樣支撐在大地,仿佛是海中洗浴的大鵬鳥張開了嘴巴。
春天的陽光悄悄地照耀大地,萬物煥發了生機而草木也紛紛吐秀萌芽。
高大的山勢雖然高峻雄偉,但披上了綠色的植物就象是微醺的人一般綿軟溫潤。
夏天的炎熱中百木茂盛,濃郁的蔭蓋遮蔽了大地。
山中的神靈吁氣呵雲,那飛騰的雲霧都紛紛地織造著世界。
秋天的霜露喜歡欺凌自然,高山也因之而清癯獨立。
瘦削的山峰重疊參差,在清肅的氣勢中直衝雲霄。
冬天的景象雖然陰晦幽暗,而潔白的冰雪卻將終南山琢鏤得美麗無瑕。
清晨的陽光照射著高大的山峰,仿佛山形的高大和縱長都有億丈的距離。
終南山的晴明和昏晦沒有一定之規,瞬息之間就會改變原來的氣候。
西南角上太白山峰雄偉獨立,突兀而起的姿態簡直沒有能與它搭配的高峰。
它作為都城的屏障與京師德運相配,占據的位置正好在秦嶺之中帝都之南。
山勢逍遙越出了所處的坤位,仿佛要侵人西北的乾位。
山高而寒意凜冽,風聲颼颼令人戰傈。
山廣而南面正烈日高照,北面卻已大雪紛飛。
我曾經到長安城中昆明池的北邊觀覽,偶然一去,恰好正遇上晴天。
聯綿的山脈正好在我俯視的水面上,終南山的倒影正好都在清澈的水中浮現。
水面上波光粼粼,可以看到仿佛有喧器的猿猴在跳躍。
動盪的水面使我忍不住呼叫山形的破碎,但仰起頭一看,卻慶幸山還沒有倒下來。
我向前尋路來到了杜陵,那裡灰塵蔽空,使畢原的文王、武王嘉也顯得很是卑陋。
沿著崎嶇的山路逐漸走上高聳的終南山,這時候才大開眼界,而游目四顧都是美麗的風景。
走啊走的,似乎要走到盡頭了,但高大的山形還在紛繁交錯地向前挺進。
有時山形忽然象河岸一樣開裂,那擁塞在一起的錯誤是難以寬恕的。
傳說中的山神巨靈和夸蛾,他們的神力可以為所欲為。
但我懷疑老天的意思,是要精心專一地積蓄著力量護佑這片山形。
力量雖然能把山推轉開去,卻怕遭到雷電的轟擊。
想要樊緣而上,卻因陸峭而無法安置手腳,只好失道而走進山谷之中。
茫然地從山谷中抬首而望,四面迫促使人愚惑難解。
身處逼塞的山路中,也失去了瀟灑爽然的儀態,在近處找到了新路,卻在遠處迷失了來路。
因為拘於官守的職責,而有時間的限制,所以雖然找到了新路上山也無法再往前進。
乘便去看山中的湫潭,湫水清湛,裡面隱臥著蛟龍。
水中的魚蝦俯身可得,而神靈的異獸又有誰敢去侵犯?
樹林中偶然有落葉飄零,將要墮地時忽有鳥兒掠過救起。
它銜起落葉迴翔而起,然後又急急地拋棄而去哺食出殼的雛鳥。
在我回歸的道路中曾回顧山中,那高大的山峰依舊還在面前。
啊呀!真奇怪,那穩固的山形竟然能不斷地變化萬千。
前年我遭到貶謫,在南去的路途中又與終南山不期而遇。
開始是從藍田進人山中,山勢之高,使人顧盼之間頸疫頭疼。
這時正好遇上了陰晦的天氣而大雪紛飛,我流淚的眼睛正苦於朦朧不清。
險峻的路途拖著冰凍,從上而下冰如溜滑而下。
我挽起了衣服,一步步推著馬前行進進退退困難地向前走著。
行色蒼皇急促,而忘了向遠處瀏覽,眼睛所關心的,也只是前後左右的路途。
路旁的杉樹和竹篁矜誇著各自長矛一般的月亮,那些光亮集中起來如甲冑一般糶眼。
那時候只顧專心致志地想著趕快走上平坦的山路,能夠脫離險境比避開惡臭還來得急迫。
昨天恰好遇到了一個清明霽和的天氣,遊歷終南山的宿願才得以實現。
我登上了崢嶸的山頂,腳邊不時地倏忽閃過跑跳的鼯鼬。
山前低下的開闊之處豁然開朗,遠遠分散地堆積著,象褶皺的波紋
有的山互相連線,如同人與人一個個跟隨著。
有的山迫促聚集在一起,如同人與人在互相搏鬥。
有的山靜止著象低首俯伏,有的山竦立象受驚的山雞。
有的山分散著如同瓦解了一般,有的山集匯象車輪中輻條集中的毅一樣。
有的山翩而行象搖盪著的遊船,有的山急迫匆促,象馬在奔跑。
有的山相背象互相討厭對方一樣 ,有的山相向又象互相輔助一樣。
有的山叢雜亂生象春筍冒出,有的山高聳挺立象炷灸燃燒。
有的山交錯繽紛,象畫的圖一樣,有的山圍繞在一起,如同寫的篆籀字型。
有的山羅列著難以計數,象天上的星星,有的山聚集在一起,象雲彩片片浮在空中。
有的山浮在遠處如同波浪翻滾,有的山碎裂象經過鋤耨的田地。
有的山象古代的大力士孟賁和夏育之流,只要有了為賭勝敗而設的獎賞,就勇往直前了。
跑在前邊的一個勁兒向前跑,跑在後面的似乎要發怒卻又說不出話來。
有的山又象帝王一樣尊嚴聳立,山下其他叢集的小山就象朝覲的賤幼大小官員。
帝王所看到的即使是自己的親戚,也不因此而特別狎褻親昵,即使是遠房的子侄也不因此而不理不睬。
有的山象進食時的木盤,各種各樣的食品堆積紛陳。
有的山象士大夫的九原墳地,墳墓當中是死者的棺槨。
有的山重疊著象盆器累積,有的山分立著象登豆並列。
有的山覆蓋地上象曝曬的鱉殼,有的山寢臥象睡著了的野獸。
有的山蜿蜓而行象藏龍宛曲,有的山張開翅膀象猛鷲捕食。
有的山整齊排列,象朋友聚會,有的山前後相隨,象先後站立的人。
有的山進發象泉水落下,有的山回顧象等待後繼。
有的山暴戾乖張,好象仇人相見,有的山親密溫柔,象結為姻好的夫妻。
有的山莊嚴象紳土戴著的高冠,有的山翻轉象舞女的長袖。
有的山屹然不動象擺在沙場的戰陣,有的山四周相圍象在狩獵。
有的山象倒下一樣向東趨走,有的山也象倒下一樣卻向北趨走。
有的山象火一樣放出光芒 ,有的山象霧氣一樣蒸騰直上。
有的山象行走匆匆而不停留,有的山象遺失了什麼一樣卻不去撿拾。
有的山象斜傾而沒有倚靠一樣,有的山象彎弓松馳而不張開。
有的山光禿禿地象脫落了頭髮,有的山又象被火燒過一樣。
有的山象龜甲坼裂顯出的徵兆,有的山象卜卦分出的卦交。
有的山象剝卦一樣山形前橫,有的山象姤)卦一樣山形後斷。
有的山看上去很長,中間斷離又重新連上,有的山剛毅地背叛過去,可不久又相遇在一起。
有的山象浮魚喁喁細語地闖入萍中,有的山大小疏落象月亮行經二十八宿一樣。
有的山高大象建築得高牆,有的山高大象庫房和馬廄。
有的山細長得象劍戟一般,有的山光彩照人象銜著美玉。
有的山四面鋪陳象花萼滿枝,有的山下投象快倒下來的屋檐。
有的山悠然舒暢而安居,有的山兀然狂奔如走獸。
有的山跳躍而出就象仍在奔跑,有的山蠢蠢欲動但又象不肯勉力向前一樣。
壯觀的終南山啊,立於天地之間,安排得象人體的生理結構一樣協調。
不知當初是誰開創了這座山脈?又是誰在勸勉著一直發展到現在這個樣子?
創造這樣大而巧的山,需要多大的團結和忍受多大的勞苦?
開闢者用的是斧斤呢?還是要憑藉詛咒的力量來成就?
鴻荒時代的開創歷史竟然沒有流傳下來,但那偉大的功績是不能用物來計算報酬的。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秋。這一年六月,韓愈自江陵召還京師任國子博士,雖然官卑職微,但唐人重內職,到底是京官,所以心境稍微舒暢一些;另外,作為國子監一名中層學官,職務清閒,因而有更多的機會耽于山水之樂,盡情地領略自然美景。詩人三次游南山:第一次是貞元十八年(802年)前後任京職時,當時他三十幾歲,意氣旺盛,專心政教,無暇長游,雖曾遠處觀望,卻未能深入勝境。第二次是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冬十二月,時由監察御史遠貶嶺外陽山,途經藍田入南山,但朝廷催逼,心境懊喪,加以天寒地凍,跋涉維艱,因而知難而退,亦不果游。第三次是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因境況不同,體會各異,同一南山,彼時冰天雪地,行者蹶顛困苦,視為畏途;如今秋高氣爽,宿願得以實現,攀登峰巔,極目四望,儀態萬千,美不勝收。山水雖一,風景依舊,但此一時彼一時也。詩人寫這首詩紀敘三次遊歷的所見、所聞與所感。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南山詩》雄奇恣肆,卓犖不凡。不僅如攝影家運用廣角鏡頭,從各個方位、季節,攝取了南山種種奇景,而且能勾出山之神態,滲入詩人的遭遇、心情、意趣。
第一段至“陰霰縱騰糅”,言遠眺中的南山,千姿萬態,瞬息異狀,惹人遊興,熾烈。此段分三層。首層至“茫昧非受授”,寫終南山的地理位置。自“團辭試提挈”至“頃刻異狀候”為第二層,總狀遙望中的終南山。詩人使用了大量的動詞:“湊”、“出”、“碎”、“蒸”、“通透”、“飄簸”、“融”、“凝”、“露”、“浮”、“褰”,揮寫雲山變幻之態。日出雲散,始睹峰巒脈紋如縷,密布若繡;雲嵐勃起,山蹤忽隱,但見“澒洞一片,山峴嵐漸稀,忽能透靄見山;流雲時而“飄簸”,時而“平凝”,山巒也隨之忽露忽沉,忽靜忽動;嵐卷巒“浮”,形如“脩眉”新綠;雲消峰豎,似鵬喙浴海。詩人運用浮雲在山間舒捲給人造成的錯覺,使靜謐之山躍躍欲“浮”,躍躍欲“褰”。其中“縷脈碎分繡”句工細,“蒸嵐相澒洞,表里忽通透”句雄奇,“天空浮脩眉,濃綠畫新就”句清新,’孤木掌有絕,海浴褰鵬噣”句奇恣。此後,分寫四季山景:春山草木“吐深秀”,沁芬芳,即使“嵂崒”的岩巒,也“軟弱”似醉;夏山被“蔭郁”的叢林“埋覆”,能見的只是“夏雲多奇峰”;秋天,草木凋零,“癯瘦”的峰鍔直刺“宇宙”;冬季,冰雪“琢鏤”“危峨”,在“新曦”映照下,山色分外妖嬈。詩人以瘦硬之語句,勾勒南山季節性的特徵,從中還可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事物總在不斷地變化,堅硬的岩石,也會顯得“軟弱”;橫亘半空的名山也難免被“埋覆”;代表冬季的顏色是“幽墨”,但裝扮它的卻是潔白的冰雪等等。“西南雄太白”以下寫太白山是第三層。太白也稱太乙,是終南山的主峰。寫太白就是寫終南。其中“朱維方燒日,陰霰縱騰糅”句與王維《終南山》“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作用相近,但風格迥異。韓愈寫得飛揚雄奇,王維之句則雄渾平和。
自“昆明大池北”至“脫險逾避臭”是第二段。可分四層。首層至“始得觀覽富”。其中“綿聯窮俯視,倒側困清漚”六句,寫詩人取道昆明池,往游終南,一路俯瞰水中山影,不肯稍瞬;稱山影“困”於池而不能盡見;嫌周圍四十里的昆明池,小如“清漚”,均委婉透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一往深情。“微瀾動水面,踴躍躁猱狖”,言風吹波起,山影破碎,狀若猿猱躁躍:想像奇特,造句瘦勁,乃韓愈的當行本色。“仰喜呀不仆”,寫出行近終南,仰觀南山時的心情,語平直而意深邃,其氣直貫“崎嶇上軒昂”二句。第二層至“欲進不可又”,寫詩人中途迷路,未能遂登山之願。其中“行行將遂窮”以下九句,描摹詩人爬山時的心理,相當出色。他在嶺阜之間奔走,尋覓登山之路,恨不得將南山周圍的峰巒全都搬走;甚至想請神話中的夸蛾、巨靈移山,又怕違拗造化本意,為雷電呵詬。詩以此數句,作一頓挫,盤旋蓄勢,逗出“攀緣脫手足”以下七句,明寫攀山之艱,暗示詩人遊興之濃。自“因緣窺其湫”至“峙質能化貿”為第三層,著重寫游湫。其中“林柯有脫葉,欲墮鳥驚救。爭銜彎環飛,投棄急哺鷇”,以“彎環飛”,狀群鳥貼湖迴翔,能傳其神情;而“救”、“爭銜”、“投棄”數詞,與前“陰獸”“神物”相應,為此幽靚之境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它與前層相映:一苦一樂,一張一弛,有相反相生之妙;而神話的運用和渲染,則為結句作詩酬神之意埋一伏筆。末四句,言詩人于歸途“回睨”,不能忘情南山,逗出二次游山。自“前年遭譴謫”以下為第四層。言詩人於譴謫途中,再次游南山,終因冰雪封路,沿途杉篁披冰,枝若“蒲蘇(刀劍)”,乾如“介冑”,只得悵而返。
“昨來逢清霽”起,至“蠢蠢駭不懋”為第三段前層。詩人於貶謫遐方之後,擢任京官,乘興往游,直登峰巔,視野頓然開闊。往昔視為畏途的峻岭大阜,盡伏眼底,只如五色斑斕的帶“皺”石堆。此後,即用五十一個“或”字句,十四個疊句,形容千山萬壑的諸種態勢。對此,歷來讚揚者多,批評者少。批評集中在“味短”“辭費”上。其實,韓愈作此詩目的在於狀南山勝景,在於“體物”。因此,吸收了《子虛》、《上林》賦的手法入詩,抓住山壑峰巒小異之處,盡力鋪張雕繪。這,決不是“味短”、“辭費”,而是按照題材,選擇詩體(方世舉稱《南山》是賦體)的結果,是“以文為詩”的範例。其中連用“或”字,遠紹《小雅·北山》(有十二個“或”字句),近承陸機《文賦》(連用八個“或”字句),加以參差變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詩風。句中多用駢字、時雜拗句,復以險韻出之,如“或連若相從,或蹙若相鬥”“或戾若仇讎;或密若婚媾”之類即是。詩以一句一喻為主,其間錯落地雜以四句一喻和二句一喻,連用排比,仍富變化。句式多變,有“或×若××”式,也有“或××若×”、“或若×××”及“或××××”,多種句式互動使用。形象中時寓議論,如“或如帝王尊,叢集朝賤幼,雖親不褻狎,雖遠不悖謬”,末二句包孕著人際關係的哲理。又如“ 或前橫若剝,或後斷若姤”以卦象狀山:剝卦“ ”,為“地下山上”之象,有“不利有所往”的象徵。在形容山態時,言己目前身在峰頂的處境,隱寓處世之道。就全詩章法而言,第一段由遠眺而逗遊興,第二段言二次游山,歷盡艱危而遊興不減,經層層盤旋作勢,引滿待發之後,至此,連用五十一個排比句和十四疊句,猶如長江黃河之水,經上游山峽壅阻之後,噴薄而出,一瀉千里。就筆法而言,最初自山下眺望,兩次往游:一系俯視水中倒影,一乃近矚山徑風光;此則絕頂鳥瞰,角度不一,寫法迥異。山本靜物,但在韓愈筆下均具動態,且原因各不相同:第一段是雲嵐舒捲而造成山“動”的錯覺,第二段是風吹水動,引起山影破碎躁動;此段則是詩人游目四騁而造成的錯覺。撰如此長詩,而能一筆不復,尤見韓愈才力之雄。自“大哉立天地”以下為後層。言終南山奇神靈,故詩人作詩以酬。

名家點評

宋代學者范溫《潛溪詩眼》:孫莘老嘗謂老杜《北征》勝退之《南山詩》,王平甫以為《南山》勝《北征》,終不能相服。山谷尚少,乃曰:若論工巧,則《北征》不及《南山》,若書一代之事,以與《國風》、《雅》、《頌》相為表里,則《北征》不可無,而《南山》雖不作未害也。二公之論遂定。
南宋學者黃震《黃氏日抄》:《南山詩》險語疊出,合看其布置處。
明末清初學者蔣之翹《輯注唐韓昌黎集》:《南山》之不及《北征》,豈僅僅不表里《風》、《雅》乎?其所言工巧,《南山》竟何如也?連用或字五十餘,既恐為賦若文者,亦無此法。極其鋪張山形峻險,疊疊數百言,豈不能一兩語道盡?試問之,《北征》有此曼冗否?翹斷不能以阿私所好。
明代學者吳喬《圍爐詩話》:《詠懷》《北征》古無此體,後人亦不可作,讓子美一人為之可也。退之《南山詩》,已是後生不遜。詩貴出於自心,《詠懷》《北征》,生於自心者也;《南山》,欲敵子美而覓題以為之者也。山谷之語,只見一邊。
清代詞人、學者朱彝尊《批韓詩》:此詩雕鏤雖工,然有痕跡,且費排置。若《北征》則出之裕如,力量固勝。
清代學者顧嗣立《昌黎先生詩集注》:此等長篇,亦從騷賦化出,然卻與《焦仲卿妻》、杜陵《北征》諸長篇不同者,彼則是實敘事情,此則虛摹物狀。公以畫家之筆,寫得南山靈異縹緲,光怪陸離,中間連用五十一‘或’字,復用十四疊字,正如駿馬下岡,手中脫轡。忽用‘大哉立天地’數語作收,又如柝聲忽驚,萬籟皆寂。
清代學者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古人五言長篇,各得文之一體。《焦仲卿妻》詩傳體,杜《北征》序體,《八哀》狀體,白《悟真寺》記體,張籍《祭退之》誄體,退之《南山》賦體。賦本六義之一,而此則《子虛》、《上林》賦派。長短句任華《寄李白、杜甫》二篇書體,盧仝《月蝕》議體,退之《寄崔立之》亦書體,《謝自然》又論體。觸類而成,不得不然也。又按《南山》、《北征》,各為巨製,題義不同,詩體自別,固不當並較優劣也。此篇乃登臨紀勝之作,窮極狀態,雄奇縱恣,為詩家獨辟蠶叢。無公之才,則不能為。有公之才,亦不敢復作。固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者也。近代有妄人,譏其曼冗,且謂連用‘或’字為非法,不知‘或’字本《小雅·北山》,連用疊字本屈原《悲迴風》、《古詩十九首》,款啟寡聞,而輕有掎摭,多見其不知量也。
清代學者姚范《援鶉堂筆記》:宋人評論,特就事義大小言之耳。愚謂但就詞氣論,《北征》之沈壯鬱勃,精采旁魄,蓋有百番誦之而味不窮者,非《南山》所並。《南山》僅形容瑰奇耳。通首觀之,詞意猶在可增減之中。杜公詩誦之古氣如在喉間。《南山》前作冒子,不好。
清代學者趙翼《甌北詩話》:究之山谷所謂工巧,亦未必然。凡詩必須切定題位,方為合作。此詩不過鋪排山勢及景物之繁富,而以險韻出之,層疊不窮,覺其氣力雄厚耳。世間名山甚多,詩中所詠,何處不可移用,而必於南山耶?而謂之工巧耶?則與《北征》固不可同年語也。
清代學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征》《南山》,體格不侔。昔人評論以為《南山》可不作者,滯論也。論詩文政不當如此比較。《南山》蓋以京都賦體而移之於詩也,《北征》是《小雅》、《九章》之比。讀《北征》、《南山》,可得滿象,並可悟元氣。
清代學者陳衍:昌黎《南山詩》,固未甚高妙。然論詩者必謂《北征》不可不作,《南山》可以不作,亦覺太過。《北征》雖憂念時事,說自己處多。南山乃長安鎮山,自《小雅》‘秩秩斯乾,幽幽南山’後,無雄詞可誦者。必謂《南山》可不作,《斯乾》詩不亦可不作耶?
近代學者程學恂《韓詩臆說》:讀《南山詩》,當如觀《清明上河圖》,須以靜心閒眼,逐一審諦之,方識其盡物類之妙。又如食五侯鯖,須逐一咀嚼之,方知其極百味之變。昔人云賦家之心,包羅天地者,於《南山詩》亦然。《潛溪詩眼》載山谷語,亦未盡確,然則《北征》可謂不工乎?要知《北征》、《南山》本不可並論;《北征》,詩之正也,《南山》乃開別派耳。公所謂與李、杜精誠交通,百怪入腸者,亦不在此等。
近代學者徐震《南山詩評釋》:以韻語刻畫山水,原於屈、宋。漢人作賦,鋪張雕繪,益臻繁縟。謝靈運乃變之以五言短篇,務為清新精麗,遂能獨闢蹊徑,擅美千秋。昌黎《南山》,取杜陵五言大篇之體,攝漢賦鋪張雕繪之工,又變謝氏軌躅,亦能別開境界,前無古人。顧嗣立謂之光怪陸離,方世舉稱其雄奇縱恣,合斯二語,庶幾得之。自宋人以比《北征》,談者每就二篇較絜短長。予謂《北征》主於言情,《南山》重在體物,用意自異,取材不同,論其工力,並為極詣,無庸辨其優劣也。
清代文學家曾國藩《讀書錄》:《南山詩》‘西南’十句,賦太白山;‘昆明’八句,賦昆明池。清漚為微瀾所破碎,故猱狖躁而驚呼,呀而不仆,此述昆明池所見。‘前尋’下二十二句,言從杜陵入山,因群峰之擁塞,不得登絕頂而窮覽也。惡群峰之擁塞,思得如‘巨靈’、‘夸娥’者擘開而析裂之。然雷電不為先驅,終不能擘,遂有攀緣蹭蹬之困。‘因緣’以下十二句,因觀龍湫而書所見。‘前年’以下十二句,謂謫陽山時曾經此地,不暇窮探極覽也。‘昨來’以下,至‘蠢蠢駭不懋’,謂此次始得窮觀變態。前此游太白,游昆明池,游杜陵,游龍湫,本非一次,即謫貶時亦嘗經過南山,俱不如此次之暢心悅目耳。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登進士第。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言關中旱災,觸怒權臣,被貶為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召拜國子博士。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